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救生浮體,屬于救生圈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便攜式、多用途的救生浮體;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救生浮體,密封套內設有能反應生成氣體的反應物A和反應物B,反應物A和反應物B用隔套隔開設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用于溺水自救。(*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一種救生浮體,屬于救生圈
技術介紹
救生浮體是指水上的救生設備,包括救生環、救生衣、救生板和救生筏,通常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練習使用的救生浮體也可以用橡膠制成,內充空氣,也叫作橡皮圈,這類救生浮體體積較大,不適合隨身攜帶,一旦發生溺水,往往因為身邊沒有合適的救生浮體,而出現溺水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便攜式、多用途的救生浮體。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救生浮體,密封套內設有能反應生成氣體的反應物A和反應物B,反應物A和反應物B用隔套隔開設置。所述的密封套由彈性材料制作,所述的隔套由易撕裂的材料制作。所述密封套和隔套均為圓管狀,所述隔套設置在密封套內形成夾層結構,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和密封套的夾層內,所述隔套的兩端延伸到密封套的兩端并相互熱封合在一起,所述密封套的兩端設置有可相互扣在一起的卡扣。所述密封套按人的體形設置成馬甲,所述密封套形成的馬甲的后背和前胸處均設置有一個或多個隔套,所述每個隔套的邊緣均與密封套熱封合在一起,所述每個隔套內均填充有反應物A,每個隔套和密封套的夾層內均填充有反應物B。所述密封套和隔套均為板狀,所述隔套設置在密封套內與密封套形成夾層結構,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和密封套的夾層內,所述隔套的邊緣與密封套熱封合在一起。多個所述密封套并列連接設置成竹筏狀,所述每個密封套內均設置有一個隔套,密封套和隔套均為柱狀,所述每個隔套的兩端均與相應密封套的兩端熱封合在一起,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和密封套的夾層內。所述隔套為兩個,且均位于密封套內部,反應物A和反應物B分別設置在兩個隔套內。所述密封套的材料為聚氨酯,或為乳膠,所述隔套的材料為聚乙烯、或為聚氯乙烯、或為聚丙烯、或為聚苯乙烯樹脂。所述反應物A為氮化鎂固體,所述反應物B為水,所述氮化鎂固體和水的重量份之比為I I. 5:5. 5 7。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將反應物A和B分別填充在隔套和由隔套和密封套形成的夾層中,隔套的邊緣和密封套連接并相互熱封合在一起,隔套受拉易斷,而密封套能承受一定的氣壓,當人溺水或被困需要自救時,撕拉密封套,與其熱封合在一起的隔套被拉斷,使反應物A和B混合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迅速使密封套膨脹,被困者借助密封套膨脹產生的浮力而脫離危險,本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平時可充當裝飾品帶手腕上或腳腕上,一旦遇險可及時幫被困者逃生,同時也可在游泳時充當游泳圈使用,比傳統的救生圈小巧、方便、美觀。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為實施例I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C一C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為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為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中設置兩個內密封套時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密封套、2為隔套、3為卡扣。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7所示,本技術{同權利要求書I和6-8}。一種救生浮體,:密封套I內設有能反應生成氣體的反應物A和反應物B,反應物A和反應物B用隔套2隔開設置。所述隔套2為兩個,且均位于密封套I內部,反應物A和反應物B分別設置在兩個隔套2內。所述密封套I的材料為聚氨酯,或為乳膠,所述隔套2的材料為聚乙烯、或為聚氯乙烯、或為聚丙烯、或為聚苯乙烯樹脂。所述反應物A為氮化鎂固體,所述反應物B為水,所述氮化鎂固體和水的重量份之比為I I. 5:5. 5 7。本技術中內密封套和隔套為相同的材料,該種材料受拉易被扯斷同時耐堿、耐酸,可由聚乙烯、或由聚氯乙烯、或由聚丙烯、或由聚苯乙烯樹脂聚合而成。本技術中外密封套彈性較好,結構緊密不透氣,能承受一定的氣壓而不破裂,同時耐堿、耐酸,隔熱效果好,可為聚氨酯、乳膠等。本技術中反應物A和B的組分為反應物A_反應物A的重量份反應物B反應物B的重量份濃度為20%的梓檬酸溶液 5-6. 5NaHCO, 2. 5-4. 5— 濃度為20%的酒石酸溶液 5-6. 5~ NaHCO, 2. 5-4. 5 濃度為20%的雙氧水5-6.5_MnOa O. 3-O. 5濃度為20%的醋酸5-6. 5NaHCO, 1-2—濃度為20%的雙氧水一 5-6. 5W# 1-2氮化鎂固體|l-1. 5|h20 15. 5-7實施例I如圖2所示,本技術一種救生浮體,所述密封套I和隔套2均為圓管狀,所述隔套2設置在密封套I內形成夾層結構,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2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2和密封套I的夾層內,所述隔套2的兩端延伸到密封套I的兩端并相互熱封合在一起,所述密封套I的兩端設置有可相互扣在一起的卡扣3。實施例2如圖3、圖4所示,本技術一種救生浮體,所述密封套I按人的體形設置成馬甲,所述密封套I形成的馬甲的后背和前胸處均設置有一個或多個隔套2,所述每個隔套2的邊緣均與密封套I熱封合在一起,所述每個隔套2內均填充有反應物A,每個隔套2和密封套I的夾層內均填充有反應物B。實施例3如圖5所示,本技術一種救生浮體,所述密封套I和隔套2均為板狀,所述隔 套2設置在密封套I內與密封套I形成夾層結構,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2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2和密封套I的夾層內,所述隔套2的邊緣與密封套I熱封合在一起。實施例4如圖6所示,本技術一種救生浮體,多個所述密封套I并列連接設置成竹筏狀,所述每個密封套I內均設置有一個隔套2,密封套I和隔套2均為柱狀,所述每個隔套2的兩端均與相應密封套I的兩端熱封合在一起,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2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2和密封套I的夾層內。本技術可在_1°C至40°C環境中使用。本技術具有彈性,可彎曲或加工成各種形狀。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例如可在本技術中密封套和隔套的連接處設置拉環,方便受困者借力,及時撕破隔套而得救。權利要求1.一種救生浮體,其特征在于密封套(I)內設有能反應生成氣體的反應物A和反應物B,反應物A和反應物B用隔套(2)隔開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救生浮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套(I)由彈性材料制作,所述的隔套(2)由易撕裂的材料制作。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救生浮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I)和隔套(2)均為圓管狀,所述隔套(2 )設置在密封套(I)內形成夾層結構,所述反應物A設置在隔套(2 )內,所述反應物B設置在隔套(2)和密封套(I)的夾層內,所述隔套(2)的兩端延伸到密封套(I)的兩端并相互熱封合在一起,所述密封套(I)的兩端設置有可相互扣在一起的卡扣(3)。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救生浮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I)按人的體形設置成馬甲,所述密封套(I)形成的馬甲的后背和前胸處均設置有一個或多個隔套(2),所述每個隔套(2 )的邊緣均與密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救生浮體,其特征在于:密封套(1)內設有能反應生成氣體的反應物A和反應物B,反應物A和反應物B用隔套(2)隔開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森浩,
申請(專利權)人:張森浩,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