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它包括雙氣室的圈體、熱合在圈體表面上蓋、與上蓋卡接并置于第一氣室內部的內置筒體、熱合在兩氣室隔離層上的進氣嘴、連通進氣嘴和筒體的導氣管、控制進氣嘴和導氣管內氣體流向的單向閥,在筒體內部的底面上有一成90度彎折的進氣管,進氣管的一段位于筒體內部中心且端部的第一管口朝上,另一段徑向設置在筒底面上且端部的第二管口在筒體的側壁上;在筒體內活塞的底端面上,環繞底端面的中心有一個管狀凸臺,凸臺可插入筒體底面進氣管的第一管口,凸臺和第一管口內壁氣密封,即使其中一個氣室破損,單向閥密封不嚴,另一個氣室內的氣體也不會發生泄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雙層游泳圈,尤其涉及一種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
技術介紹
在本申請人的另一項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ZL201020612252. 7中描述了一種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使給雙層泳圈充氣變得方便快捷,在這個專利技術中,筒體通過環形壓蓋、環形端蓋和大軟質密封片連接在氣室內部,但這種結構因為零件較多,安裝工序多,容易因安裝不到位而出現漏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本人另一項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ZL201120220081.8中,采用上蓋與圈體壁直接熱合,然后內部筒體與上蓋卡接予以解決;·另外在這個專利技術中采用的是硬質手柄上套有軟質密封塞來密封,使用中存在硬質手柄不易拉出易折斷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本人另一項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ZL201120064708. 5中做了具體描述,將手柄和膠塞采用軟質材料加工成一體予以解決;這個專利技術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雙層泳圈的兩個氣室只是依靠導氣管內的單向閥和筒體底部的單向閥彼此隔絕,由于單向閥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能保證完全密封,在一個氣室破損的情況下,另一個氣室內的氣體還是可能會逆向從單向閥流向破損氣室而泄露,雙層泳圈也就失去其特有的安全性,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既能方便給雙層游泳圈的兩個氣室同時充氣,又能保證在一個氣室破損的情況下另一個氣室的氣體也不會泄露的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采用以下設計方案一種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它包括雙氣室的圈體、熱合在圈體表面的軟質PVC上蓋、與軟質PVC上蓋卡接并置于第一氣室內部的內置筒體、熱合在第一氣室和第二氣室中間隔離層上的軟質PVC進氣嘴、連通軟質PVC進氣嘴和筒體底端側面開口的軟質PVC導氣管、控制軟質PVC進氣嘴和軟質PVC導氣管內氣體流向的單向閥,其中,在筒體內部的底面上有一成90度彎折的L型進氣管,進氣管的一段位于筒體內部中心且端部的第一管口朝上,這段進氣管的中軸線與筒體的中軸線相重合,進氣管的另一段沿筒體底面徑向設置并與筒體底面成一體,端部的第二管口在筒體的側壁上;在筒體內活塞的底端面上,環繞底端面的中心有一個管狀凸臺,凸臺可插入筒體底面進氣管的第一管口,凸臺和第一管口內壁氣密封。采用這樣的結構,在泳圈充氣完畢手柄下按到底時,手柄根部的膠塞封閉第一氣室,活塞底端的凸臺插入筒體底部與第二氣室連通的第一管口,封閉第二氣室,即使其中一個氣室破損,單向閥也密封不嚴,由于凸臺和第一管口之間氣密封,另一個氣室內的氣體也不會發生泄漏。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是,所述筒體側壁上的第二管口插接有軟質PVC管座,所述軟質PVC管座為一直通管,其外壁有兩個對稱且與直通管軸向垂直的凸耳,軟質PVC管座的一端與軟質PVC導氣管涂膠黏合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二管口內并成氣密封,兩個凸耳上分別有一個透孔,在筒體側壁上對應凸耳透孔位置分別加工有一個掛鉤,兩個凸耳的透孔分別掛在掛鉤上與筒體固定連接。本技術的另一種改進是,所述筒體側壁上的第二管口插接有軟質PVC管座,所述軟質PVC管座為一直通管,其外壁有兩個對稱且與直通管軸向垂直的凸耳,軟質PVC管座的一端與軟質PVC導氣管涂膠黏合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二管口內并成氣密封,兩個凸耳上分別有一個透孔,在筒體側壁上對應凸耳透孔位置分別有一個螺孔,凸耳通過螺釘穿過凸耳上的透孔再旋入螺孔固定在筒體上。以上兩種結構,通過軟質PVC導氣管與軟質PVC管座黏合連接,再將軟質PVC管座與筒身固定連接,使軟質PVC導氣管與筒身的連接更為牢固。作為本技術的更進一步改進是,所述的單向閥由封堵在第一氣室和第二氣室中間隔層上軟質PVC進氣嘴頂端的蓋片及進氣嘴切口處形成的閥座組成,蓋片與軟質PVC進氣嘴成一體,蓋片的大部分與軟質PVC進氣嘴切割分離僅小部分連接。采用這種結構,可以減少配件,降低成本,安裝也更為便捷。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沿筒體、筒體底部進氣管、軟質PVC導氣管、軟質PVC進氣嘴及局部圈體的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軟質PVC管座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第一種實施方式筒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第二種實施方式筒體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第一種實施方式筒體與軟質PVC管座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第二種實施方式筒體與軟質PVC管座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它包括雙氣室的圈體I、熱合在圈體I表面的軟質PVC上蓋2、與軟質PVC上蓋2卡接并置于第一氣室3內部的內置筒體4、熱合在第一氣室3和第二氣室5中間隔離層6上的軟質PVC進氣嘴7、連通軟質PVC進氣嘴7和筒體4底端側面開口的軟質PVC導氣管8、控制軟質PVC進氣嘴7和軟質PVC導氣管8內氣體流向的單向閥,其中,在筒體4內部的底面上有一成90度彎折的L型進氣管9,進氣管9的一段位于筒體4內部中心且端部的第一管口 10朝上,這段進氣管的中軸線與筒體4的中軸線相重合,進氣管9的另一段沿筒體4底面徑向設置并與筒體4底面成一體,端部的第二管口 11在筒體4的側壁上;在筒體4內活塞12的底端面13上,環繞底端面13的中心有一個管狀凸臺14,凸臺14可插入筒體4底面進氣管9的第一管口 10,凸臺14和第一管口 10內壁氣密封。在使用時,泳圈充氣完畢手柄15下按到底時,手柄15根部的膠塞16封閉第一氣室3,活塞12底端面上13的凸臺14插入筒體4底部與第二氣室5連通的第一管口 10,封閉第二氣室5,即使其中一個氣室破損,單向閥也密封不嚴,由于凸臺14和第一管口 10之間氣密封,另一個氣室內的氣體也不會發生泄漏。圖2所示單向閥是由封堵在第一氣室3和第二氣室5中間隔離層6軟質PVC進氣嘴7頂端的蓋片18及進氣嘴切口 17處形成的閥座19組成,蓋片18與軟質PVC進氣嘴7成一體,蓋片18的大部分與軟質PVC進氣嘴7切割分離僅小部分連接。采用這種結構,可以減少配件,降低成本,安裝也更為便捷。圖3、圖4、圖6示出了本技術第一種實施方式筒體4與軟質PVC導氣管8的連接結構,所述筒體4側壁上的第二管口 11插接有軟質PVC管座20,所述軟質PVC管座20為一直通管,其外壁有兩個對稱且與直通管軸向垂直的凸耳21,軟質PVC管座20的一端與 軟質PVC導氣管8黏合連接,黏接可以采用PVC專用膠水,另一端插入第二管口 11內并成氣密封,兩個凸耳21上分別有一個透孔22,在筒體4側壁上對應凸耳21透孔22位置分別加工有一個掛鉤23,兩個凸耳21的透孔22分別掛在掛鉤23上與筒體4固定連接。圖3、圖5、圖7示出了本技術第二種實施方式筒體與軟質PVC導氣管的連接結構,所述筒體4側壁上的第二管口 11插接有軟質PVC管座20,所述軟質PVC管座20為一直通管,其外壁有兩個對稱且與直通管軸向垂直的凸耳21,管座20的一端與軟質PVC導氣管8黏合連接,黏接可以采用PVC專用膠水,另一端插入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充氣裝置的雙層游泳圈,它包括雙氣室的圈體、熱合在圈體表面的軟質PVC上蓋、與軟質PVC上蓋卡接并置于第一氣室內部的內置筒體、熱合在第一氣室和第二氣室中間隔離層上的軟質PVC進氣嘴、連通軟質PVC進氣嘴和筒體底端側面開口的軟質PVC導氣管、控制軟質PVC進氣嘴和軟質PVC導氣管內氣體流向的單向閥,其特征在于:在筒體內部的底面上有一成90度彎折的L型進氣管,進氣管的一段位于筒體內部中心且端部的第一管口朝上,這段進氣管的中軸線與筒體的中軸線相重合,進氣管的另一段沿筒體底面徑向設置并與筒體底面成一體,端部的第二管口在筒體的側壁上;在筒體內活塞的底端面上,環繞底端面的中心有一個管狀凸臺,凸臺可插入筒體底面進氣管的第一管口,凸臺和第一管口內壁氣密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志剛,
申請(專利權)人:杜志剛,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