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高效外置式船舶用空氣潤滑系統。空氣回收裝置包括:相對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給氣泡的空氣排放裝置安裝在船尾側的船底上,在相對于船底與下側對置的面上具有空氣吸收孔的回收側艙室;以及將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回收的回收部。通過將從空氣吸收孔吸入的氣泡暫時存儲在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產生推出壓力,可以從回收部順暢地回收空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通過供給氣泡降低船舶與水之間的阻力的技術。
技術介紹
作為提高船舶航行效率的技術,已知空氣潤滑系統。空氣潤滑系統是通過向比船體的吃水線下面的外面供給氣泡來降低船舶與水之間的摩擦,從而提高航行效率的技術。特開2009-248831號公報中記載的技術是其一例。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48831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正在開發通過對現有船舶進行外置空氣潤滑系統的改裝,從而提高航行效率的技術。在這樣的技術中,期望改裝容易、降低摩擦阻力的效果明顯。在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中,空氣回收裝置包括:相對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給氣泡的空氣排放裝置,安裝在船尾側的船底上,在相對于船底與下側對置的面上具有空氣吸收孔的回收側艙室;以及將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回收的回收部。在本專利技術的其它方面中,回收部在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對于空氣吸收孔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本專利技術的其它方面中,空氣回收裝置的回收部從比空氣吸收孔形成在船舶的船尾側的船底上的空氣回收孔回收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回收側艙室具有用于收集從空氣吸收孔吸入的空氣并將其從空氣回收孔回收的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延長的空氣存儲部。在本專利技術的其它方面中,空氣回收裝置的空氣吸收孔比空氣回收孔分布在船舶的橫方向上寬的區域中。在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中,船舶包括比空氣排放裝置設置在船尾側的船底上的本專利技術的空氣回收裝置和空氣排放裝置。在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中,提供船舶的改裝方法,船舶包括向船底供給氣泡的空氣排放裝置,該改裝方法包括:在比空氣排放裝置靠近船尾側的船底上,安裝在相對于船底與下側對置的面上具有空氣吸收孔的回收側艙室的步驟,以及形成將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回收的回收部的步驟。根據本專利技術,可以提供降低摩擦阻力的效果大的空氣回收裝置、空氣潤滑系統及船舶的改裝方法。而且,根據本專利技術,可以提供在外置于船舶的空氣潤滑系統中比較易于改裝的空氣回收裝置、空氣潤滑系統及船舶的改裝方法。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效果、及特征,從結合添加的附圖的實施方式的記載中,更加清楚。附圖說明圖1是船舶的側面圖。圖2是船舶的底面圖。圖3概略性表示空氣潤滑系統的工作。圖4表示排放側艙室的其它結構例子。圖5是排放側艙室的底面圖。圖6是從側面觀察排放側艙室的剖面圖。圖7是回收側艙室的底面圖。圖8是從側面觀察回收側艙室的剖面圖。圖9是包括節流部的回收側艙室的底面圖。圖10是從側面觀察包括節流部的回收側艙室的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空氣排放裝置、空氣潤滑系統及改裝方法的船舶的側面圖。圖2是從船底側觀察該船舶的底面圖。在右側描述船體1的船頭2,在左側描述船尾3。在船尾3側的吃水線下設置螺旋槳5和舵6。在靠近船底4的船頭2側,設置空氣排放裝置7。在靠近船底4的船尾3側設置空氣回收裝置8。空氣排放裝置7包括設置在船底4上的排放側艙室9、配管10、及壓縮機11。也可以代替壓縮機11而使用鼓風機。壓縮機11將配管10內部的空氣向船底4的方向推出。配管10的一端連接到形成在船底4的外壁上的空氣供給孔(后述)。在該空氣供給孔開口的位置的船底4上,通過焊接或螺接安裝排放側艙室9。配管10內部的空氣通過壓縮機11供給到艙室9內部空氣回收裝置8包括回收側艙室12和配管13。配管13的一端連接到形成在船底4的外壁上的空氣回收孔(后述)。在該空氣回收孔開口的位置的船底4上,通過焊接或螺接安裝回收側艙室12。回收側艙室12內部的空氣通過配管13排放到外部,或再供給到空氣排放裝置7側的配管10。在圖1、圖2的例子中,安裝多個(3個)排放側艙室9。前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a相對中心線CL線對稱地安裝在船體1的中心線CL上。后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b中的一個,相對于前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a平行地安裝在偏右舷14側的位置。另一個相對前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a,平行地安裝在偏左舷15側的位置,相對中心線CL形成左右對稱的后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b。在圖1、圖2的例子中,對應于排放側艙室9,安裝多個回收側艙室12。對應于前列側及后列側的排放側艙室9a、9b,分別安裝后列側及前列側的回收側艙室12a、12b。各回收側艙室12具有與排放側艙室9相同的形狀,并且以與船體1的前后方向反轉的方向設置。其結果,排放側艙室9和回收側艙室12具有相對于在船體1的橫方向上延長的規定的基準線SL線對稱的結構。圖3概略性表示空氣潤滑系統的工作。從配管10向排放側艙室9供給空氣。排放側艙室9將該空氣形成為氣泡40而吹出到外部的水中。氣泡40覆蓋船底4向船尾3側流動。通過船底4被氣泡40覆蓋,降低船體1和水之間的摩擦。將氣泡40吸入回收側艙室12中,從配管13回收。由于氣泡40相對于螺旋槳5在船頭2側回收,因此可以避免氣泡40引起的螺旋槳5的推進效率降低。圖4表示排放側艙室9的其它結構例。在圖2所示的結構中,利用三個排放側艙室9提供大致覆蓋船底4的寬度的氣泡40。與之相對,在圖4中,在設置大致覆蓋船底4的寬度的三個排放側艙室12-1的群的基礎上,在偏向船體1的長度方向的位置上再設置具有相同結構的三個排放側艙室12-2的群。在該結構例中,可以對船底4供給更多的氣泡40。或者在氣泡40易于從船底4的左右方向逃逸的情況下,在從排放側艙室12-1供給的氣泡40在船尾3側不足時,可以從下級的排放側艙室12-2補充氣泡40。在該情況下,通過在船尾3側設置與多個群的排放側艙室12-1、12-2相對于規定的基準線SL具有線對稱結構的回收側艙室的群,可以回收氣泡40。下面說明排放側艙室9的結構。圖5是排放側艙室9的底面圖。圖6是從側面觀察排放側艙室9的剖面圖。兩圖中的任一個圖的右側都為船頭2側。排放側艙室9包括平坦部21、前端部22、后端部23、以及側板21-1、21-2。平坦部21是設置在船底4的下側上的板狀的構件。平坦部21與船底4對置,且配置為對于船底4平行或構成與其接近的角度。在圖6的例子中,平坦部21與船底4平行地配置。前端部22是連接平坦部21的船頭2側的端部和船底4的板狀的構件。為了減小船體1向前方航行時的水流的阻力,前端部22具有朝向船頭2側靠近船底4的傾斜。后端部23是連接平坦部21的船尾3側的端部和船底4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27 JP 2010-2161371.一種空氣回收裝置,包括:
回收側艙室,相對于向船舶的船底供給氣泡的空氣排放裝置,安裝在船
尾側的所述船底上,在相對于所述船底與下側對置的面上具有空氣吸收孔;
以及
回收部,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空氣吸收孔配置在不同的
位置,回收所述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
2.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回收裝置,
所述回收部在所述船舶的前后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空氣吸收孔配置在不
同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回收裝置,
所述回收部從比所述空氣吸收孔形成在所述船舶的船尾側的所述船底
上的空氣回收孔回收所述回收側艙室的內部的空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野真一,溝上宗二,日笠靖司郎,川北千春,川淵信,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