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該方法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壩主體的大體積混凝土(3)之間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通過上述方法改進后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方案可以減少原鋼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鋼筋的布置,在施工時也相應減少了一些工序步驟,這樣在保證重力壩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壩體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節省工程投資、加快工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工建筑物結構改進方法及結構,特別涉及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及結構。
技術介紹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通常要筑壩形成水庫。重力壩是水利水電工程大壩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壩體結構,對于重力壩當出現洪水時需要通過壩身溢流面宣泄洪水并通過各種方式消能,因此大壩溢流面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壩體的安全。現有的的重力壩溢流面的設計是采用C28 2 5 C2835常態混凝土,采用這種溢流面結構需要配大量的鋼筋,工程投資大且工期較長,因此,這樣的溢流面結構還是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宣泄洪水、運行可靠的重力壩溢流面結構的改進方法及結構,從而克服現有技術投資大且工期長的不足。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對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溢流面,溢流面表面坡比為1:0. 6 1:0. 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和壩主體的大體積混凝土之間水平布置連接鋼筋。由于采用了這種改進方法,使改進后的溢流面具有更高的抗沖能力,且所需鋼筋量大幅減小,施工工期大幅縮短。本專利技術改進后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包括重力壩主體,該重力壩主體由壩主體、挑流鼻坎、堰頂和溢流面組成,壩主體是C9(i15 C9(i20碾壓混凝土結構,挑流鼻坎和堰頂是C2830常態混凝土結構,其中,溢流面為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溢流面的表面坡比為1:0. 6 1:0. 9,在所述溢流面與壩主體的分界線上水平布置連接鋼筋。作為一種優選方式,溢流面的厚度為2 3m。作為另一種優選方式連接鋼筋以所述溢流面和壩主體的分界線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間距為50cm,豎向排距為1500cm。進一步的,連接鋼筋可以采用直徑d=22mm 25mm,長度L=40d布置。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通過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溢流面做成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碾壓混凝土壩主體與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之間設置直徑d=20mm 25mm連接鋼筋。采用這種方案可以減少原鋼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鋼筋的布置,在施工時也相應減少了一些工序步驟,這樣在保證重力壩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壩體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節省工程投資、加快工期。附圖說明 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 附圖標記說明1-溢流面,2-連接鋼筋,3-壩主體,4-挑流鼻坎,5-堰頂。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看圖1,本專利技術改進后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包括重力壩主體,該重力壩主體由壩主體3、挑流鼻坎4、堰頂5和溢流面I組成,壩主體3是C9(i15 C9(i20碾壓混凝土結構,挑流鼻坎4和堰頂5是C2830常態混凝土結構,本專利技術的改進之處在于將溢流面I由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改為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從而取消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量配筋,而僅在溢流面I與壩主體3的分界線上設置臺階狀的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這樣在滿足壩體穩定及抗沖性能的前提下,溢流面I所需鋼筋的量大幅降低。采用這種結構的溢流面I的表面坡比為1:0. 6 1:0. 9。溢流面I的厚度為2 3m。連接鋼筋2以溢流面I和壩主體3的分界線為中心等分布置,連接鋼筋2的水平間距為50cm,豎向排距為1500cm。連接鋼筋2直徑 d=22_ 25mm,長度 L=40d。壩體施工時首先完成碾壓混凝土壩主體3的澆筑,碾壓混凝土的施工滿足規范要 求。在壩主體3施工的同時在壩主體3與溢流面I的分界線上將直徑d=22mm 25mm,長度L=40d的連接鋼筋2以混凝土分界線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間距為50cm、豎向排距為1500cm進行預埋,然后完成C40硅粉混凝土的澆筑形成溢流面I,最后完成挑流鼻坎4、堰頂5的燒筑。當然,以上只是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應用范例,本專利技術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專利技術所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溢流面(I ),所述溢流面(I)表面坡比為I: O. 6 I: O. 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I)和壩主體的大體積混凝土(3)之間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2.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包括重力壩主體,該重力壩主體由壩主體(3)、挑流鼻坎(4)、堰頂(5)和溢流面(I)組成,壩主體(3)是C9tlI5 C9(i20碾壓混凝土結構,挑流鼻坎 (4)和堰頂(5)是C30常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面(I)為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所述溢流面(I)的表面坡比為I: O. 6 I: O. 9,在所述溢流面(I)與壩主體(3)的分界線上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面(I)的厚度為2 3m。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鋼筋(2)以所述溢流面(I)和壩主體(3)的分界線為中心等分布置,水平間距為50cm,豎向排距為1500cm。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鋼筋(2)直徑d=22mm 25_,長度 L=40d。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該方法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壩主體的大體積混凝土(3)之間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通過上述方法改進后的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專利技術的方案可以減少原鋼筋混凝土溢流面所需的大量鋼筋的布置,在施工時也相應減少了一些工序步驟,這樣在保證重力壩溢流面泄洪能力及壩體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地節省工程投資、加快工期。文檔編號E02B8/06GK102953358SQ20121048127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專利技術者熊忠明, 金城, 劉小龍, 丁志, 蘇鵬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重力壩溢流面抗沖結構的改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C2840硅粉混凝土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溢流面(1),所述溢流面(1)表面坡比為1:0.6~1:0.9,在C2840硅粉混凝土溢流面(1)和壩主體的大體積混凝土(3)之間水平布置連接鋼筋(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忠明,金城,劉小龍,丁志,蘇鵬,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