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包括儲油罐、循環油泵和電加熱器,循環油泵的進口端與儲油罐連通,循環油泵的出口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電加熱器通過管路分別與前、后輥連接,該系統還包括膨脹油箱,膨脹油箱通過連接管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連接管路上設置有常開電磁閥,且膨脹油箱位于電加熱器的上方,當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時,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經過連接管路流入電加熱器內。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斷電后,連接管路上的常開電磁閥為打開狀態,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直接注入電加熱器內,推動電加熱器內部的高溫熱油從出口排出,降低電加熱器內電熱元件的溫度,解決導熱油易分解及結炭嚴重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實驗室開煉機的導熱油給熱系統。
技術介紹
在塑料混煉過程中需對前、后ニ條輥筒加溫到設定溫度,在目前主要有ニ種對輥筒加熱升溫的方法ー個是電加熱方式直接加熱;另ー個是采用導熱油循環加熱方式。采用電加熱最大不足是余熱不能循環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且環境污染嚴重;而導熱油是循環加熱,利用管道出入輥筒,供給輥筒熱量后,帶有熱量的導熱油可在管道進行ー個循環動作,因此余熱可100%回收循環利用,因此這種結構在塑料エ藝中大量采用。但是,目前在導熱油流程中,導熱油易分解和結炭嚴重,影響了傳熱效率和導熱油·的使用壽命。另外,現有的導熱油給熱系統只能控制前、后ニ條輥筒同步升溫、同步降溫,不能單獨控制輥筒表面溫度。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導熱油易分解和結炭嚴重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包括儲油罐、循環油泵和電加熱器,所述循環油泵的進ロ端與儲油罐連通,循環油泵的出口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電加熱器通過管路分別與前、后輥連接,其特征在干,還包括膨脹油箱,膨脹油箱通過連接管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連接管路上設置有常開電磁閥,且膨脹油箱位于電加熱器的上方,當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時,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經過連接管路流入電加熱器內。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膨脹油箱與電加熱器之間的連接管路上還設置有球閥和單向閥。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膨脹油箱上設置有液位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儲油罐設置有排空管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膨脹油箱的容量至少為電加熱器內存油容量的兩倍。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電加熱器與前、后輥之間還設置有油溫調節裝置,所述油溫調節裝置包括與電加熱器連接的分配閥、兩組換熱裝置、以及冷卻水系統,所述分配閥通過兩組換熱裝置分別與前輥和后輥連接,所述換熱裝置包括常開電磁閥、常閉電磁閥、換熱器和單向閥,所述常閉電磁閥、換熱器、單向閥串聯后與常開電磁閥并聯連接;所述冷卻水系統分別與兩個換熱器連接。進ー步,所述換熱器為板式換熱器。進ー步,所述前、后棍與油路塊連接,該油路塊通過管路與儲油罐連通。進ー步,冷卻水系統的冷卻水出口與換熱器的冷卻水進ロ連通,換熱器的冷卻水出口通過控制閥與冷卻水系統的冷卻水回流口連通。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I、在斷電后,連接管路上的常開電磁閥為打開狀態,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直接注入電加熱器內,推動電加熱器內部的高溫熱油從出口排出,降低電加熱器內電熱元件的溫度,解決導熱油易分解及結炭嚴重的問題。2、通過油溫調節裝置可以任意調節前、后二條輥筒的表面溫度。本專利技術的特點可參閱本案圖式及以下較好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而獲得清楚地了解。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參見圖1,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主要包括膨脹油箱15、儲油罐16、循環油泵I、電加熱器2、前棍8和后棍9。循環油泵I的進口端與儲油罐16連通,循環油泵I的出口端與電加熱器2連通,將儲油罐16內的常溫油輸送至電加熱器進行加熱。儲油罐16上設置有排空管道,以便于不用時將導熱油排出。膨脹油箱15本身是導熱油受熱膨脹時產生的油量,收集到高處一個容器,以克服油壓升高的問題,膨脹油箱15上設置有液位計14。膨脹油箱15內裝有常溫導熱油。膨脹油箱15通過連接管路與電加熱器2連接,該連接管路上依次設置有球閥18、常開電磁閥10和單向閥。在設計時,膨脹油箱的容量至少為電加熱器內存油容量的兩倍。在安裝時,膨脹油箱位于電加熱器的上方,以便于實現當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時,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經過連接管路流入電加熱器內。從膨脹油箱15上部加油孔加入常溫導熱油后,常溫導熱油經常開電磁閥10進入電加熱器加熱后,從電加熱器上部流向回轉接頭入口,當前、后棍筒的油道充滿油后,經棍筒內管外部自回轉接頭下部流向油路塊5,后沿回流管道再流向循環油泵吸入口(或者儲油罐16),當膨脹油箱的液位計14顯示出罐內達到一定液位后,說明系統中已充滿導熱油,此時由于系統沒有通電,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通電后,常開電磁閥10關閉,不再向電加熱器2內注入新的常溫導熱油。一旦停電,常開電磁閥10打開,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直接注入電加熱器內,推動電加熱器內部的高溫熱油從出口排出。電加熱器2與前、后輥(8、9)之間還設置有油溫調節裝置,油溫調節裝置包括與電加熱器連接的分配閥3、兩組換熱裝置、以及冷卻水系統11。分配閥3的進口與電加熱器2連通。分配閥3通過兩組換熱裝置分別與前輥8和后輥9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換熱裝置包括常開電磁閥12、常閉電磁閥13、板式換熱器4和單向閥7,且常閉電磁閥13、板式換熱器4、單向閥7依次串聯后與常開電磁閥12并聯連接。在換熱裝置與前輥或者后輥之間設置有回轉接頭6。回轉接頭6通過一油路塊5與儲油罐16連接。前、后輥流出的熱油經油路塊5合并后進入儲油罐16中,形成油路循環的動作。冷卻水系統11的冷卻水 出口與換熱器的冷卻水進口連通,換熱器的冷卻水出口通過控制閥17與冷卻水系統的冷卻水回流口連通。控制閥17打開后,冷卻水系統的冷卻水進入板式換熱器,并從冷卻水出口流出,再流入到冷卻水系統中,形成一個循環。當前、后輥要求相同溫度時,通過PLC控制,使得熱油分別通過兩組換熱裝置的常開電磁閥12后直接進入前、后輥,進行加熱;當前、后輥要求不同溫度時,通過PLC控制,使得換熱裝置的常開電磁閥12通電關閉,常閉電磁閥13打開,熱油順著另一條管路進入板式換熱器4中,同時,通過PLC控制控制閥啟閉,控制冷卻水系統的冷卻水流進換熱器中,降低進入輥筒的油溫,從而達到前、后輥的溫度要求。冷卻水最后流入到冷卻水系統中,形成一個循環。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專利技術還會有各種操作條件的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內。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權利要求1.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包括儲油罐、循環油泵和電加熱器,所述循環油泵的進口端與儲油罐連通,循環油泵的出口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電加熱器通過管路分別與前、后輥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膨脹油箱,膨脹油箱通過連接管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連接管路上設置有常開電磁閥,且膨脹油箱位于電加熱器的上方,當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時,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經過連接管路流入電加熱器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脹油箱與電加熱器之間的連接管路上還設置有球閥和單向閥。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脹油箱上設置有液位計。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罐設置有 排空管道。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脹油箱的容量至少為電加熱器內存油容量的兩倍。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開煉機導熱油給熱系統,包括儲油罐、循環油泵和電加熱器,所述循環油泵的進口端與儲油罐連通,循環油泵的出口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電加熱器通過管路分別與前、后輥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膨脹油箱,膨脹油箱通過連接管路與電加熱器連通,所述連接管路上設置有常開電磁閥,且膨脹油箱位于電加熱器的上方,當常開電磁閥處于打開狀態時,膨脹油箱內的常溫導熱油經過連接管路流入電加熱器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金富,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麥世科爾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