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卷圓機及利用該卷圓機加工汽車后橋加強圈的方法;目的是提供一種工作穩定高效的卷圓機,包括可在動力機構驅動下同步、同向轉動的前轉輪和后轉輪,兩轉輪附近設置從動輪;前、后轉輪周面上分別設置貫通的凹槽,從動輪周面上設置貫通凹槽;從動輪與前、后轉輪兩兩靠近;從動輪上的凹槽與前、后轉輪上的凹槽槽口相對構成待加工鋼帶行進的通道;從動輪上的凹槽螺旋狀設置,且從動輪轉動時螺旋旋向朝上。利用卷圓機將帶鋼卷圓成相連的多個圓環;然后截斷成多個獨立圓環;焊接、校平、沖缺得成品。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卷圓機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運行穩定可靠,卷圓加工效率高,能顯著提高加強圈的生產效率。同時產品加工的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機械加工設備,具體涉及卷圓機及利用該卷圓機加工汽車后橋加強圈的方法。
技術介紹
在現有技術中汽車后橋加強圈的生產有多種工藝路線,例如條料撓彎成環形,然后切料焊接,再平整、鉆孔或沖缺加工成型。該工藝僅能生產規格較小的產品,且通常人工利用現有技術撓彎,效率低。也有用圓鋼切料,然后斷成兩塊半圓塊,再焊接、模鍛成型的工藝,該工藝無需機加工,原材料利用率高。但是圓鋼切半再焊接,模鍛,工藝流程太長,生產效率低。·類似的還有圓鋼先圈圓,然后焊接,再熱鍛、效平,四個面車加工,沖缺成型的工藝,因為需要將圓鋼熱鍛和車加工呈扁平的加強圈,所以加工效率也很低。與本專利技術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后橋加強圈或稱加強環采用專用彎曲模具,模具上具有相對的凹、凸模,鋼了在凹凸模之間受壓構成環形,然后焊接后平整加工得產品。這樣凹凸模施壓加工的工藝,設備顯得比較笨重,同時效率也不高,還存在加工均勻性、平穩性差的問題。而現有技術中也沒有適合加強圈等大尺寸、高強度部件卷圓的專用卷圓機。因此加強圈的生產效率、工藝水平難以提高,生產成本也難以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工作穩定高效的卷圓機,以及利用該卷圓機生產汽車后橋加強圈的方法。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卷圓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動力機構驅動下同步、同向轉動的前轉輪和后轉輪,前、后轉輪附近設置從動輪;前、后轉輪周面上分別設置貫通的凹槽,從動輪周面上設置貫通凹槽;從動輪與前、后轉輪兩兩靠近;從動輪上的凹槽與前、后轉輪上的凹槽槽口相對構成待加工鋼帶行進的通道;從動輪上的凹槽螺旋狀設置,且從動輪轉動時螺旋旋向朝上。進一步的,所述的卷圓機上設置有調節從動輪靠近或遠離前、后轉輪的調距機構。進一步的,所述的前、后轉輪上的凹槽底面均勻設置防滑齒。相應的,利用本專利技術的卷圓機加工后橋加強圈的方法,步驟包括利用前述的卷圓機將帶鋼卷圓成相連的多個圓環;一條帶鋼全部卷圓后取下卷圓后的帶鋼截斷成多個獨立圓環;將圓環從截斷處對合焊接成加強圈半成品;半成品校平、沖缺得成品。具體來說本專利技術的卷圓機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將帶鋼由前轉輪與從動輪之間的凹槽送入設備,然后因后轉輪與前轉輪轉動方向一致,所以會引導帶鋼由后轉輪上的凹槽內伸出,由于從動輪與前、后轉輪緊靠,三者構成兩次彎曲和約束,將帶鋼完彎了需要的圓形,并順著從動輪纏繞;從動輪在前、后轉輪的帶動下轉動,其上又具有螺旋槽所以必然能引導卷圓后的帶鋼向上纏繞形成相連的過個圓環。這樣相連的多個圓環取下后鋸開或剪開即可得到多個獨立的圓環,焊接即得加強圈半成品。通常每種車型的加強圈尺寸規格是一定的,利用本專利技術的卷圓機就能生產相應規格的加強圈。增加調節從動輪靠近或遠離前、后轉輪的調據機構后,可以改變卷圓的大小,加工不同規格的加強圈,提高設備通用性。防滑齒的設置可以放置帶鋼打滑,保證設備高效工作。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專利技術的卷圓機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運行穩定可靠,卷圓加工效率高,能顯著提高加強圈的生產效率。同時產品加工的質量。附圖說明 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工作原理的簡化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的設備工作完成狀態示意圖;圖4是轉輪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裝配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的一種卷圓機,包括電機40,電機40輸出抽連接減速器42,減速器42輸出軸通過齒輪或渦輪等類似部件向前轉輪10和后轉輪20傳動。也就是說前、后轉輪10、20在電機40等部件構成的動力機構驅動下轉動。電機40由電源控制箱41控制。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等同的動力機構驅動,例如液壓馬達或內燃機與減速器配合的方式等。本專利技術的前、后轉輪10、20外形基本一致,設置為可在動力機構驅動下同步、同向轉動,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實現的。前、后轉輪10、20附近設置從動輪30。前、后轉輪10、20周面上分別設置貫通的凹槽11、21,從動輪30周面上設置凹槽31 ;從動輪30與前、后轉輪10、20兩兩靠近;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與前、后轉輪10、20上的凹槽11、21槽口相對構成待加工鋼帶行進的通道;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螺旋狀設置,且從動輪30轉動時螺旋旋向朝上。也就是說三個輪子的軸向平行,且凹槽11、21、31位置相平齊;這樣凹槽11、21、31對所加工的帶鋼起到限位約束的作用。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的,帶鋼60'由前轉輪10和從動輪30之間的凹槽11、31內進入,前、后轉輪10、20逆時針轉動,從動輪30在前轉輪10帶動下順時針轉動,此時正好將帶鋼60'不斷咬入,帶鋼60'接觸到后轉輪20后受其轉動的作用由后轉輪20與從動輪30之間的凹槽21、31之間出去。在此過程中帶鋼60'受到兩次約束和彎曲,出料就呈弧形了,自然會繞著從動輪30纏繞。又因為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螺旋狀設置,且從動輪30轉動時螺旋旋向朝上,已經卷成的圓環60自然就像螺旋彈簧一樣向上延伸,直到一條帶鋼60'基本上卷完;即可將卷好的連續圓環60旋轉取下。本專利技術可以利用帶鋼60' —次性卷出很多個圓環60,然后截斷或剪斷之后焊接、校平等加工過后即可得到后橋加強圈成品。設備工作性能穩定,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文中為了描述方便將帶鋼60'加工時先接觸到的轉輪定義為前轉輪10,但并不是對設備本身結構的限定。設備可以如圖I所示水平安裝、也可以盤面位于豎直方向設置。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的卷圓機上設置有調節從動輪30靠近或遠離前、后轉輪10,20的調距機構。通過調整從動輪30與前、后轉輪10、20的距離可以卷出不同直徑的圓環60,生產不同規格的加強圈。一般從動輪30與前、后轉輪10、20越近,則卷成的圓環60在從動輪30上繞的越緊,如圖3所示的;圖3中就是從動輪30在工作結束后遠離前、后轉輪10、20的情形,并且為了送料和取料方便適當留下一段帶鋼60',而不用全部卷圓,轉動余留的帶鋼60'即可省力地轉動圓環60將其取下。從動輪30工作時離前、后轉輪10、20稍遠,則圓環60直徑大于從動輪30的尺寸。更好的是所述的從動輪30可拆卸連接在安裝基座50上,安裝基座50與調距機構連接。這樣就能更換尺寸不同的從動輪30進行卷圓,并且利用調距機構仍然能夠保證從動輪30與前、后轉輪10、20的位置緊靠,使卷成的圓環60緊繞從動輪30,保證加工精度。至于調距機構的具體設置方式則有很多方式可以實現。如圖1、3所示的是通過調 節手盤51帶動螺桿轉動,與螺桿匹配的螺紋套與安裝基座50固接。安裝基座50在如圖所示的槽內即可穩定地前后移動或者位置固定。也可以設置為其它類似的結構,例如如圖I所示的在卷圓機的平臺上沿調節手盤51軸向的方向設置多組安裝孔用于連接安裝基座50。進一步的,所述的前、后轉輪10、20上的凹槽11、21底面均勻設置防滑齒131。這樣可以避免帶鋼60'打滑,保證設備運行效率高和穩定性。這種防滑齒131也有多種具體的實施方式,例如在凹槽11、21內機加工而成。更好的是如圖4、5所示的所述的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由實體上開槽構成;所述的前、后轉輪10、20分別由轉輪底座12、齒輪盤13、轉輪上蓋14同軸固接構成;所述的前、后轉輪10、20上的凹槽11、21由齒輪盤13直徑小于轉輪底座12和轉輪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卷圓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動力機構驅動下同步、同向轉動的前轉輪(10)和后轉輪(20),前、后轉輪(10、20)附近設置從動輪(30);前、后轉輪(10、20)周面上分別設置貫通的凹槽(11、21),從動輪(30)周面上設置凹槽(31);從動輪(30)與前、后轉輪(10、20)兩兩靠近;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與前、后轉輪(10、20)上的凹槽(11、21)槽口相對構成待加工鋼帶行進的通道;從動輪(30)上的凹槽(31)螺旋狀設置,且從動輪(30)轉動時螺旋旋向朝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濤,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濤銳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