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它涉及一種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為了解決現有的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承受載荷大而容易發生失效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第一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一下模上,且第一預應力圈和第一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第二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二下模上,且第二預應力圈和第二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壓塊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的外臺肩上,壓塊和下模座通過多個螺栓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的型腔和第二下模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本發明專利技術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成形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具體涉及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屬于機械加工金屬材料鍛壓加工
技術介紹
熱擠壓是將坯料加熱到再結晶溫度以上,而后把加熱的金屬放入模具型腔內,在強大的壓力和一定的速度作用下,迫使金屬產生劇烈的塑性變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的工件。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工藝過程通常包括加熱坯料、潤滑模具和坯料變形三個步驟,在這個循環過程中,熱擠壓模具將受到反復的機械載荷和熱載荷的作用,最終引起模具失效,其中常見的失效形式有開裂、磨損、變形、腐蝕、熱疲勞和機械疲勞,其中最容易發生失效的位置是承受載荷較大的接觸面和潤滑散熱不理想的下模區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的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承受載荷大而容易發生失效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包括卡板、墊塊、下模座、退料板、壓塊、頂桿和多個螺栓,所述頂桿設置在下模座的頂出孔內,卡板安裝在墊塊上,所述退料板安裝在卡板的內臺肩端面與墊塊之間;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第二下模、第二預應力圈、第一下模和第一預應力圈,所述第一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一下模上,且第一預應力圈和第一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所述第二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二下模上,且第二預應力圈和第二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所述壓塊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的外臺肩上,壓塊和下模座通過多個螺栓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的型腔和第二下模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專利技術的下模采用上下、內外分體加工裝配,結構緊湊、配合穩定,配合零件可按尺寸公差要求單獨加工和更換易損件,這樣不但大大降低了模具加工難度和成本,還減少了熱擠壓工作時模具的應力集中,解決了常規熱擠壓下模容易失效的難題,使熱擠壓模具的壽命提高了三倍。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主剖視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I和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包括卡板2、墊塊3、下模座6、退料板7、壓塊11、頂桿12和多個螺栓4,所述頂桿12設置在下模座6的頂出孔6-1內,卡板2安裝在墊塊3上,所述退料板7安裝在卡板2的內臺肩端面2-1與墊塊3之間;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第二下模13、第二預應力圈14、第一下模15和第一預應力圈16,所述第一預應力圈16套裝在第一下模15上,且第一預應力圈16和第一下模15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所述第二預應力圈14套裝在第二下模13上,且第二預應力圈14和第二下模13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6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所述壓塊11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16的外臺肩16-1上,壓塊11和下模座6通過多個螺栓4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15的型腔和第二下模13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3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具體實施方式二 結合圖I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第一下模15和第一預應力圈16通過止口定位;第一預應力圈16與第二預應力圈14通過止口定位。如此設置,裝配關系更加緊湊。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具體實施方式三結合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卡板2、墊塊3和退料板7均為開口環形板。如此設置,便于熱擠壓完成的工件順利取出。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相同。具體實施方式四結合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兩個卸料把手8,退料板7的兩個開口端7-1各連接有一個卸料把手8。如此設置,便于控制退料板7。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三相同。權利要求1.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它包括卡板(2)、墊塊(3)、下模座¢)、退料板(7)、壓塊(11)、頂桿(12)和多個螺栓(4),所述頂桿(12)設置在下模座(6)的頂出孔(6-1)內,卡板⑵安裝在墊塊(3)上,所述退料板(7)安裝在卡板(2)的內臺肩端面(2-1)與墊塊(3)之間;其特征在于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第二下模(13)、第二預應力圈(14)、第一下模(15)和第一預應力圈(16),所述第一預應力圈(16)套裝在第一下模(15)上,且第一預應力圈(16)和第一下模(15)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所述第二預應力圈(14)套裝在第二下模(13)上,且第二預應力圈(14)和第二下模(13)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6)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所述壓塊(11)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16)的外臺肩(16-1)上,壓塊(11)和下模座(6)通過多個螺栓(4)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15)的型腔和第二下模(13)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3)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下模(15)和第一預應力圈(16)通過止口定位;第一預應力圈(16)與第二預應力圈(14)通過止口定位。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其特征在于卡板(2)、墊塊(3)和退料板(7)均為開口環形板。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兩個卸料把手(8),退料板(7)的兩個開口端(7-1)各連接有一個卸料把手(8)。全文摘要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它涉及一種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現有的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承受載荷大而容易發生失效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第一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一下模上,且第一預應力圈和第一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第二預應力圈套裝在第二下模上,且第二預應力圈和第二下模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壓塊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的外臺肩上,壓塊和下模座通過多個螺栓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的型腔和第二下模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本專利技術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成形中。文檔編號B21C25/02GK102950164SQ20111025366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1日專利技術者安秀娟, 劉忠柏, 趙源東, 許連輔, 劉秋菊 申請人:哈爾濱建成集團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它包括卡板(2)、墊塊(3)、下模座(6)、退料板(7)、壓塊(11)、頂桿(12)和多個螺栓(4),所述頂桿(12)設置在下模座(6)的頂出孔(6?1)內,卡板(2)安裝在墊塊(3)上,所述退料板(7)安裝在卡板(2)的內臺肩端面(2?1)與墊塊(3)之間;其特征在于:用于腔體弧形零件整體復合熱擠壓模具的下模裝置還包括第二下模(13)、第二預應力圈(14)、第一下模(15)和第一預應力圈(16),所述第一預應力圈(16)套裝在第一下模(15)上,且第一預應力圈(16)和第一下模(15)熱壓合形成第一熱壓合體,所述第二預應力圈(14)套裝在第二下模(13)上,且第二預應力圈(14)和第二下模(13)熱壓合形成第二熱壓合體,第二熱壓合體設置在下模座(6)上,第一熱壓合體設置在第二熱壓合體上,所述壓塊(11)設置在第一預應力圈(16)的外臺肩(16?1)上,壓塊(11)和下模座(6)通過多個螺栓(4)連接在一起,第一下模(15)的型腔和第二下模(13)的型腔聯合構成下模腔,墊塊(3)安裝在第一熱壓合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秀娟,劉忠柏,趙源東,許連輔,劉秋菊,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建成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