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利用鹽生植物韃靼濱藜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該方法是將鹽生植物韃靼濱藜種植于石油污染土壤中,當韃靼濱藜長至結果期時,將韃靼濱藜從污染土壤中移出,通過反復種植該種植物,連續減少污染土壤中過量的石油污染物,直至其污染物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與傳統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對環境美化,不需要處置場地,不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無二次污染,費用低且適于大規模操作,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改善環境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復
,具體地說是一種通過種植韃靼濱藜治理并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
技術介紹
石油及其制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石油類物質含有多種環境毒性物種,尤其是其中的多環芳烴類被認為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并且由于其分子結構相當穩定很難被降解 ,對周圍環境造成很大威脅]。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逐級富集最終危及人類健康。土壤石油污染物還可以通過淋濾等途徑進一步污染地下水,因而,引起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并設法對其進行修復。生物修復,尤其是植物修復由于其獨特的優勢而引起人們普遍的重視。土壤的石油污染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植物修復具有費用低、效果好、無二次污染等特點,但多以牧草和農作物類為主,這在石油污染并產生次生鹽潰化地區難以實現。鹽生植物作為一類能夠在鹽土地上完成生活史的天然植物,在與鹽土協同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適應鹽生環境的特殊生存策略,具有抗逆性、容易繁殖、種子壽命長、能忍耐高鹽度環境等特點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在鹽堿地改良與污染物修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從鹽生植物中篩選高效降解修復植物并用于修復實踐是完全可行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該方法是將鹽生植物韃靼濱藜種植于石油污染土壤中,當韃靼濱藜長至結果期時,將韃靼濱藜從污染土壤中移出,通過反復種植該種植物,連續減少污染土壤中過量的石油污染物,直至其污染物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與傳統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對環境美化,不需要處置場地,不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無二次污染,費用低且適于大規模操作,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改善環境等優點。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按下列步驟進行 a、采種及保存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選擇生長旺盛株叢,采收成熟度較好的種子,在溫度4°C冰箱保存; b、育苗及移栽采用穴盤育苗,將儲存的韃靼濱藜種子點播于自然無污染的穴盤土壤中,在穴盤表面覆l_2mm細沙,定時噴灑水,使土壤表面保持濕潤,種植15天后或株高7-10cm時將韃靼濱藜幼苗移栽到石油污染土壤的盆中,培土高度為16-18cm,試驗每盆種植3株幼苗,待其生長穩定后間苗為I株/盆; C、田間管理將種植韃靼濱藜幼苗的石油污染土壤花盆移至室外,定期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40% ; d、修復過程植物移栽種植120天生長成熟后,將植株從污染土壤中整體移除,采用EPA 3550推薦方法測定土壤中總石油烴含量,得到土壤中總石油烴的去除率,然后再連續重復種植植物,直至土壤中的總石油烴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即可。 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軸靼濱藜tatarica L.)為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莖多分枝,枝斜伸。葉通常具短柄;葉片寬卵形、三角形、三角狀卵形,矩圓形至披針形,長2-7厘米,寬1-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楔形,邊緣具不整齊缺裂狀或淺裂狀鋸齒,上面無粉,綠色,下面有密粉,灰白色,有時兩面均有密粉和薄片狀毛叢;雄花花被片5,雌花的2苞片果實菱狀卵形至卵形,下部的邊緣合生,靠基部的中心部黃白色或紅褐色,花果期7-9月。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該方法特點為 本專利技術利用鹽生植物修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其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污染土壤的土質,降低石油烴污染濃度,而且還能起到實現美化環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用于修復土壤的鹽生植物有效的避免了污染物再次進入食物鏈,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修復土壤中可引起的二次污染。與其他修復技術相比,具有成本低、對環境影響小、能使地表長期穩定,并且在消除土壤污染的同時,消除污染土壤周圍的大氣和水體中的污染物,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其生物多樣性等優點。另外,新疆有著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鹽生植物作為一類能夠在鹽土地上完成生活史的天然植物,在與鹽土協同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適應鹽生環境的特殊生存策略,具有抗逆性、容易繁殖、種子壽命長、能忍耐高鹽度環境等特點,在鹽堿地改良與污染物修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專利技術將韃靼濱藜種植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當植物生長成熟后將植株整株移除并集中妥善處理,可達到有效除去土壤中總石油烴的目的。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韃靼濱藜種植120天后污染土壤中總石油烴降解圖,其中I為空白對照組;2為韃靼濱藜組。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選自克拉瑪依市大農業農田土壤(0-20cm),克拉瑪依農業開發區地處古瑪納斯湖湖積平原,土壤以深厚致密、不透水的紅色粘重土質組成作為未污染的清潔對昭十. 石油污染土取自克拉瑪依市小拐采油區廢棄油井附近長期受石油污染土壤(0-20cm),石油污染土置于通風陰涼處風干后,過2mm篩,按一定比例將其與清潔對照土混合攪拌均勻,配制成含油量分別為O (空白對照組)、0· 5% (5,000mg/kg)、1%(10,000mg/kg)、I. 5% (15,000mg/kg)和2% (20,000mg/kg)共5個質量分數濃度梯度的試驗用土,每個處理重復3次;清潔對照土、石油污染土的基本理化性質(見表I)采用常規方法測定。試驗同時設有空白樣品(即沒有種植植物的配制后石油污染土壤樣品);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 a、采種及保存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選擇生長旺盛株叢,采收成熟度較好的種子,在溫度4°C冰箱保存; b、育苗及移栽采用穴盤育苗,將儲存的韃靼濱藜種子點播于自然無污染的穴盤土壤中,在穴盤表面覆l_2mm細沙,定時噴灑水,使土壤表面保持濕潤,種植15天后或株高7-lOcm將韃靼濱藜幼苗移栽到石油污染土壤的盆中,培土高度為16-18cm,試驗每盆種植3株幼苗,待其生長穩定后間苗為I株/盆; C、田間管理將種植韃靼濱藜幼苗的石油污染土壤花盆移至室外,定期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40% ; d、修復過程植物移栽種植120天生長成熟后,將植株從污染土壤中整體移除,采用EPA 3550推薦方法測定土壤中總石油烴含量,得到土壤中總石油烴的去除率,然后再連續重復種植植物,直至土壤中的總石油烴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即可。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該方法是將鹽生植物韃靼濱藜種植于石油污染土壤中,當韃靼濱藜長至結果期時,將韃靼濱藜從污染土壤中移出,通過反復種植該種植物,連續減少污染土壤中過量的石油污染物,直至其污染物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與傳統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對環境美化,不需要處置場地,不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無二次污染,費用低且適于大規模操作,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改善環境等優點。文檔編號B09C1/10GK102950147SQ20121050210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專利技術者黃建, 田長彥, 卞衛國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利用鹽生植物韃靼濱藜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a、采種及保存: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選擇生長旺盛株叢,采收成熟度較好的種子,在溫度4℃冰箱保存;b、育苗及移栽:采用穴盤育苗,將儲存的韃靼濱藜種子點播于自然無污染的穴盤土壤中,在穴盤表面覆1?2mm細沙,定時噴灑水,使土壤表面保持濕潤,種植15天后或株高7?10cm將韃靼濱藜幼苗移栽到石油污染土壤的盆中,培土高度為16?18cm,試驗每盆種植3株幼苗,待其生長穩定后間苗為1株/盆;c、田間管理:將種植韃靼濱藜幼苗的石油污染土壤花盆移至室外,定期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40%;d、修復過程:植物移栽種植120天生長成熟后,將植株從污染土壤中整體移除,采用EPA?3550?推薦方法測定土壤中總石油烴含量,得到土壤中總石油烴的去除率,然后再連續重復種植植物,直至土壤中的總石油烴含量達到環境安全標準即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建,田長彥,卞衛國,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