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它包括制冷系統和真空溶液系統,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四通換向閥、蒸發器、冷凝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吸收水份裝置、第一交換器、第二交換器和板式交換器、第一儲液箱和第二儲液箱;所述吸收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所述第一儲液箱相連,所述釋放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器與所述第二儲液箱相連,第一儲液箱與第二儲液箱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相連。采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的轉換,不僅解決了溶液對板式交換器的腐蝕,而且消除了溶液在板式交換器里的結垢,大大的提高了制冷、制熱的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
本技術涉及一種空調,特別涉及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在家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了,而現有空調中溶液容易對板式交換器造成腐蝕,且溶液會在板式交換器里形成結垢,這些結構是滋生各種細菌的溫床,惡化了室內空氣質量,容易引發居住者各種病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 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四通換向閥、蒸發器、冷凝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吸收水份裝置、第一交換器、第二交換器和板式交換器、第一儲液箱和第二儲液箱;所述吸收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所述第一儲液箱相連,所述釋放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器與所述第二儲液箱相連,第一儲液箱與第二儲液箱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相連;上述結構中,所述吸收水份裝置和釋放水份裝置下方分別設置有第一溶液池和第二溶液池,所述第一溶液池通過管路與第一儲液箱連接,所述第二溶液池通過第二儲液箱連接;上述結構中,所述第一儲液箱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吸收水份裝置內的噴淋頭連接,所述第二儲液箱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機與釋放水份裝置內的噴淋頭連接;上述結構中,所述所述真空溶液系統還包括多個旁通電磁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的轉換,不僅解決了溶液對板式交換器的腐蝕,而且消除了溶液在板式交換器里的結垢,大大的提高了制冷、制熱的效率。解決了新風濕度較小時,溶液與新風進行能量轉換時釋放水份的負荷,從而提高了系統的節能。其結構緊湊簡單合理,利用板式交換器、電磁閥及旁通電磁閥實現溫度、濕度的精確控制,以及除濕、加濕的調節,系統節能環保。通過溶液的噴淋可以除去空氣中夾帶的灰塵和細菌,大大改善了室內空氣的質量。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一工作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另一工作原理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加入旁通電磁閥時的工作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如圖I和圖3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它包括制冷系統和真空溶液系統,所述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I、四通換向閥2、蒸發器9、冷凝器10、第一電磁閥15、第二電磁閥16 ;所述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4、吸收水份裝置3、第一交換器7、第二交換器8和板式交換器17、第一儲液箱5、第二儲液箱6、旁通電磁閥A、旁通電磁閥B、旁通電磁閥C、旁通電磁閥D和旁通電磁閥E ;所述吸收水份裝置3和蒸發器9設置于新風處理通道中,釋放水份裝置4和冷凝器10設置于排風處理通道中,排風處理通道和新風處理通道分別設置在機組的上層和下層。所述吸收水份裝置3和釋放水份裝置4下方分別設置有第一溶液池13和第二溶液池14,所述第一溶液池13通過管路 與第一儲液箱5連接,所述第二溶液池14也通過管路與第二儲液箱6連接;所述第一儲液箱5通過第一溶液泵11及第一交換器7與吸收水份裝置3內的噴淋頭連接,所述第二儲液箱6通過第二溶液泵12及第二交換機8與釋放水份裝置4內的噴淋頭連接;所述第一儲液箱5與第二儲液箱6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17相連,第一儲液箱5通過第一溶液泵11、板式交換器17與第二儲液箱6連通,第二儲液箱6通過第二溶液泵12、板式交換器17與第一儲液箱5連通。工作原理溶液在第一溶液泵11的作用下,從第一儲液箱5流至真空溶液系統的第一交換器7中,然后從吸收水份裝置3內的噴淋頭噴下,室外新風經過蒸發器9冷卻后進入吸收水份裝置3內,由被第一交換器7冷卻的溶液噴淋除濕后,再送入室內;由吸收水份裝置3的噴淋頭噴下的溶液在與新風發生熱質交換后,流入第一儲液池13,再由第一儲液池13流回到第一儲液箱5內,完成循環。溶液在第二溶液泵12的作用下,從第二儲液箱6流至第二交換器8中,然后從釋放水份裝置4內的噴淋頭噴下,室內回風經過冷凝器10加熱后進入釋放水份裝置4內,由被第二交換器8加熱的溶液噴淋加熱加濕后,排向室外;釋放水份裝置4內的噴淋頭噴下的溶液在與回風發生熱質交換后,流入第二儲液池14,再由第二儲液池14流回到第二儲液箱6內,完成循環。冷凝器10和蒸發器9分別由第一電池閥15和第二電池閥16控制,以調節新風的溫度和濕度。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圖,其區別在于排風處理通道和新風處理通道是并排設置,蒸發器9和冷凝器10分別設置于吸收水份裝置3和釋放水份裝置4的上方,室外新風進入吸收水份裝置3內與噴淋頭噴下的溶液進行熱質交換,被溶液降溫除濕后,再經過蒸發器9進一步冷卻后送入室內。室內回風進入釋放水份裝置4內與噴淋頭噴下的溶液進行熱質交換,被溶液加溫加濕后,排向室外。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技術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適當的變更和修改。因此,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技術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技術構成任何限制。權利要求1.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四通換向閥、蒸發器、冷凝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 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吸收水份裝置、第一交換器、第二交換器和板式交換器、第一儲液箱和第二儲液箱; 所述吸收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所述第一儲液箱相連,所述釋放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器與所述第二儲液箱相連,第一儲液箱與第二儲液箱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水份裝置和釋放水份裝置下方分別設置有第一溶液池和第二溶液池,所述第一溶液池通過管路與第一儲液箱連接,所述第二溶液池通過第二儲液箱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儲液箱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吸收水份裝置內的噴淋頭連接,所述第二儲液箱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機與釋放水份裝置內的噴淋頭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溶液系統還包括多個旁通電磁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它包括制冷系統和真空溶液系統,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四通換向閥、蒸發器、冷凝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吸收水份裝置、第一交換器、第二交換器和板式交換器、第一儲液箱和第二儲液箱;所述吸收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所述第一儲液箱相連,所述釋放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器與所述第二儲液箱相連,第一儲液箱與第二儲液箱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相連。采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的轉換,不僅解決了溶液對板式交換器的腐蝕,而且消除了溶液在板式交換器里的結垢,大大的提高了制冷、制熱的效率。文檔編號F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利用真空溶液系統與制冷系統轉換的新風空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四通換向閥、蒸發器、冷凝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真空溶液系統:包括釋放水份裝置、吸收水份裝置、第一交換器、第二交換器和板式交換器、第一儲液箱和第二儲液箱;所述吸收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一溶液泵及第一交換器與所述第一儲液箱相連,所述釋放水份裝置有管道通過第二溶液泵及第二交換器與所述第二儲液箱相連,第一儲液箱與第二儲液箱有管路通過板式交換器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柳成,
申請(專利權)人:陶柳成,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