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該系統包括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上導通管和下導通管;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上導通管與第一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二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下導通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吸熱管與第二室內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外水箱通過所述散熱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導通管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通過利用多路金屬管路和水作為熱循環的載體進行熱量的交換,從而有效避免因停電造成機房溫度過高而使設備停止工作,且還利于環境保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散熱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很多通信機房中,由于設備工作時散發的熱量太多,而機房又是密閉的空間,雖然安裝的空調對機房進行降溫,但機房內的溫度仍然比室外的溫度高,尤其是目前很多偏遠地區的通信機房是共享機房,即在同一個機房內放置幾個運營商的基站設備,一旦遇到停電狀況,維護人員無法及時趕到機房進行人工發電,而機房在遇到停電時,會切斷空調等外圍設備的供電,僅供電給工作設備以保證通信網絡最長時間的工作狀態,此時機房中的溫度就會急速升高,使得設備無法工作,造成重大通信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包括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上導通管和下導通管;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上導通管與第一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二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下導通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吸熱管與第二室內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外水箱通過所述散熱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導通管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其中,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上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下導通管的材質均為不銹鋼。上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室外水箱和第二室外水箱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上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所述導通管中還設置一閥門。上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所述上導通管上設置一溫差測控儀,所述溫差測控儀控制所述閥門開關。上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中,所述上導通管和所述閥門的材質為絕熱材料。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出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通過利用多路金屬管路和水作為熱循環的載體進行熱量的交換,從而有效避免因停電造成機房溫度過高而使設備停止工作,且還利于環境保護。附圖說明圖I是本實用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的正視圖;圖2是本實用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2所示,本技術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包括第一室外水箱I、第二室外水箱4、第一室內水箱5、第二室內水箱6、散熱管2、吸熱管3、上導通管81和下導通管82,上述各部件材質除上導通管81外均為不銹鋼等熱的良性導體,上導通管81中設置有閥門7,通過溫差測控儀(圖中未標示)控制閥門7的開關,上導通管81和閥門7均的材質均為絕熱材料;散熱管2的外部表面設置為黑色凹凸結構,以加快熱量的散失;第一室內水箱5通過上導通管81與第一室外水箱I貫通,第二室內水箱6通過下導通管82與第二室外水箱4貫通,第一室內水箱5與第二室內水箱6則通過吸熱管3貫通,第一室外水箱I與第二室外水箱4通過散熱管2貫通,且第一室內水箱5、上導通管81、第一室外水箱I、散熱管2、第二室外水箱4、下導通管82、第二室內水箱6和吸熱管3中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進一步的,第一室外水箱I、第二室外水箱4和散熱管2設置在機房9的外部背陰處,第一室內水箱5、第二室內水箱6和吸熱管3設置在機房9的內部,上導通管81和下導通管82貫穿機房9的墻體。具體的,當溫差測控儀測量到機房9的內外溫差達到一定值如溫差為10°C時,則開啟絕熱材質的閥門7,此時上導通管81導通,由于上導通管81和閥門7均的材質均為絕 ·熱材料,在閥門7開啟如,弟一室外水箱I中的水溫最低,弟一室內水箱5中的水溫最聞(室溫以上時水溫越高密度越小,所以最上方的水箱中的水溫最高),整個熱循環系統開始運轉;由于機房9內部的溫度遠高于機房9外部的溫度,第一室外水箱I中的冷水沿著散熱管2向運動,帶動第一室內水箱5中的熱水向第一室外水箱I運動,從而形成一個逆時針方向的水循環;這樣,室內的高溫隨著管道中的水經散熱管2散失到機房9的外部,進而達到機房9的內外部之間溫度的交換,以達到對機房9內部自動降溫的效果,進而避免因停電而造成機房溫度升高而引起的設備停止工作狀。其中,為了加快散熱,將散熱管2、第一室外水箱I和第二室外水箱4的外部表面結構設置有黑色凹凸結構。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出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通過利用多路金屬管路和水作為熱循環的載體進行熱量的交換,從而有效避免因停電造成機房溫度過高而使設備停止工作,且還利于環境保護。通過說明和附圖,給出了具體實施方式的特定結構的典型實施例,基于本技術精神,還可作其他的轉換。盡管上述技術提出了現有的較佳實施例,然而,這些內容并不作為局限。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閱讀上述說明后,各種變化和修正無疑將顯而易見。因此,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應看作是涵蓋本技術的真實意圖和范圍的全部變化和修正。在權利要求書范圍內任何和所有等價的范圍與內容,都應認為仍屬本技術的意圖和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上導通管和下導通管; 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上導通管與第一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二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下導通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吸熱管與第二室內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外水箱通過所述散熱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導通管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 其中,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下導通管的材質均為不銹鋼。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水箱和第二室外水箱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通管中還設置一閥門。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導通管上設置一溫差測控儀,所述溫差測控儀控制所述閥門開關。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導通管和所述閥門的材質為絕熱材料。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該系統包括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上導通管和下導通管;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上導通管與第一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二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下導通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吸熱管與第二室內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外水箱通過所述散熱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導通管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通過利用多路金屬管路和水作為熱循環的載體進行熱量的交換,從而有效避免因停電造成機房溫度過高而使設備停止工作,且還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運用管路進行循環散熱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上導通管和下導通管;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上導通管與第一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二室內水箱通過所述下導通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通過所述吸熱管與第二室內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外水箱通過所述散熱管與第二室外水箱貫通,所述第一室內水箱、第二室內水箱、第一室外水箱、第二室外水箱、散熱管、吸熱管和導通管均充滿水,構成一閉合水循環系統;其中,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具有黑色凹凸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曉娜,
申請(專利權)人:潘曉娜,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