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機械工程技術領域,提出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1)、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5)、回油泵(9)、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和冷卻元件;所述的主油泵(5)的一端與油箱(1)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回油泵(9)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卻元件與油箱(1)連通,構成回油管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具有供油溫度高、使用方便,體積小、能耗低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工程
,主要涉及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
技術介紹
航空發動機軸承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件之一,通常在高速、高溫及受力復雜的條件下運轉,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和可靠性。為了配合航空發動機重載軸承的研制,應客戶要求,必須在試驗機上模擬軸承實際工作狀態進行有時限且在各高速段不同的負載下運轉的臺架試驗,以考核軸承的性能、可靠性及使用壽命等各項技術指標。其中被試軸承的潤滑狀態是試驗的重要環節,而且潤滑油溫度高達150°C、流量大。通常試驗機潤滑油的加熱方式是在管路上設置加熱器,液壓元件都是普通溫度元件,但這只適用于小流量加熱。·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使其具有供油溫度高、使用方便,體積小、能耗低的特點。本技術為完成上述專利技術任務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用以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的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回油泵、過濾器、溢流閥、節流閥和冷卻元件;所述的電加熱元件為管狀電加熱器并設置在油箱內;設置有檢測油箱內油液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并設置有控制電加熱元件工作的溫度控制器;所述的主油泵的一端與油箱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溢流閥、節流閥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設置檢測顯示潤滑油供油壓力的壓力變送器;采取強制回油方式,所述回油泵的選擇與主油泵匹配,并在回油管路上設置有冷卻元件;所述回油泵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卻元件與油箱連通,構成回油管路。在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可根據需要設置溫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用以實時監測潤滑油的溫度和流量。所述的回油管路上也可根據需要在出油口處設置溫度傳感器,以監測主機油箱內的油溫。所述超高溫潤滑裝置的油箱設置在小推車上。所述的溫度檢測元件采用鉬電阻,所述的鉬電阻設置在油箱內。所述的冷卻元件采用冷風器。所述的油箱外壁四周及管路均設置有保溫層;可以有效防止熱量的損失并保證操作者不致有燙傷的危險。本技術提出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具有供油溫度高、使用方便,體積小、能耗低的特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應用實例原理圖。圖中1、油箱,2、空氣濾清器,3、液位開關,4、管狀電加熱元件,5、主油泵,6、過濾器,7、溢流閥,8、節流閥,9、回油泵,10、冷風器,11、鉬電阻,12、流量傳感器,13、溫度傳感器,14、壓力變送器,15、試驗軸承。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加以說明如圖I所示,并參照圖2,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用以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的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I、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5、回油泵9、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和冷卻元件;所述的油箱I設置在小推車上。所述的電加熱元件為管狀電加熱元件4并設置在油箱I內;設置有檢測油箱內油液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所述的溫度檢測元件采用鉬電阻11,所述的鉬電阻11設置在油箱I內,并設置有控制電加熱元件工作的溫度控制器;所述的主油泵5的一端與油箱I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15,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在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設置溫度傳感器13、流量傳感器12和壓力變送器14。采取強制回油方式,所述回油泵的選擇與主油泵匹配,并在回油管路上設置有冷卻元件,該實施例中,冷卻元件采用冷風器10,以保證油箱內的油溫不至于過高;所述回油泵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風器10與油箱I連通,構成回油管路。所述的回油管路上也可根據需要在出油口處設置溫度傳感器,以監測主機油箱內的油溫。所述的油箱I外壁四周及管路均設置有保溫層;可以有效防止熱量的損失并保證操作者不致有燙傷的危險。開機前,先將管狀電加熱元件4開啟,當油溫加熱到設定的溫度時,管狀電加熱元件4停止工作,油溫由鉬電阻11測得、溫度控制器自動控制;啟動主油泵5、回油泵9、慢慢旋動節流閥8調至試驗所需的流量并由流量傳感器12顯示;潤滑供油壓力由溢流閥7調節,供油壓力由壓力變送器14檢測顯示;潤滑油進入主機,環下潤滑試驗軸承,經過主軸高速旋轉后的潤滑油溫度會高于150°C,回油后,根據油箱內的油溫來自動控制冷風器10、管狀電加熱元件4的啟停(要求油箱內油溫始終保持在145°C 155°C之間)。權利要求1.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用以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的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I)、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5)、回油泵(9)、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和冷卻元件;所述的電加熱元件為管狀電加熱元件(4)并設置在油箱(I)內;設置有檢測油箱內油液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并設置有控制電加熱元件工作的溫度控制器;所述的主油泵(5)的一端與油箱(I)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設置用以檢測顯示潤滑油供油壓力的壓力變送器(14);采取強制回油方式,所述回油泵(9)的選擇與主油泵(5)匹配,并在回油管路上設置有冷卻元件;所述回油泵(9)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卻元件與油箱(I)連通,構成回油管路。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設置用以實時監測潤滑油的溫度和流量的壓力變送器(14)。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箱(I)設置在小推車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溫度檢測元件采用鉬電阻(11),所述的鉬電阻(11)設置在油箱(I)內。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卻元件采用冷風器(10)。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管路的出油口處設置用以監測主機油箱內油溫的溫度傳感器。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油箱(I)的外壁四周及供油管路、回油管路均設置有保溫層。專利摘要本技術屬于機械工程
,提出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1)、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5)、回油泵(9)、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和冷卻元件;所述的主油泵(5)的一端與油箱(1)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回油泵(9)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卻元件與油箱(1)連通,構成回油管路。本技術提出的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具有供油溫度高、使用方便,體積小、能耗低的特點。文檔編號F16N17/02GK202756879SQ201220078179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5日專利技術者候碧輝, 陳玉軍, 苗革, 張潤生, 何冬梅, 儲曉曦, 曾照瑜, 高斌 申請人: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高溫潤滑裝置,用以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的超高溫潤滑裝置主要包括:油箱(1)、電加熱元件、耐高溫的主油泵(5)、回油泵(9)、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和冷卻元件;所述的電加熱元件為管狀電加熱元件(4)并設置在油箱(1)內;設置有檢測油箱內油液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并設置有控制電加熱元件工作的溫度控制器;所述的主油泵(5)的一端與油箱(1)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過濾器(6)、溢流閥(7)、節流閥(8)連接至試驗機的試驗軸承,構成為試驗軸承提供潤滑油的供油管路;所述的潤滑油供油管路上設置用以檢測顯示潤滑油供油壓力的壓力變送器(14);采取強制回油方式,所述回油泵(9)的選擇與主油泵(5)匹配,并在回油管路上設置有冷卻元件;所述回油泵(9)的一端與試驗機的潤滑油儲油室即主機油箱連通,另一端通過冷卻元件與油箱(1)連通,構成回油管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候碧輝,陳玉軍,苗革,張潤生,何冬梅,儲曉曦,曾照瑜,高斌,
申請(專利權)人: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