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強度弱、受力集中、安全性差的問題。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板和設在所述縱梁上的減震器安裝座,所述減震器安裝座上設有用于安裝減震器懸架裝置的安裝孔,所述支撐板設在汽車縱梁的一側且位于所述減震器安裝座和汽車后地板之間,所述支撐板具有基部、由基部的相對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連接部一和連接部二,所述連接部一和連接部二和分別與所述減震器座和后地板相固連。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受力較為分散、強度高、安全性好、結構簡單。所占用的空間少。(*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
,涉及一種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汽車普及的今天,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不僅僅是舒適性、燃油經濟性,安全性能依然是人們購車考慮的首要因素。汽車在行駛時,懸架系統中由于彈性元件受沖擊產生震動,為改善汽車行駛平順性,懸架中與彈性元件并聯安裝減震器,減震器和彈性元件共同承擔著減緩沖擊和減震的任務。現有的減震器都是通過支撐結構安裝在汽車的縱梁上的。現有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均包括設在汽車縱梁上的減震器安裝座,減震器懸架裝置安裝在減震器安裝座上。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特別是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減震器懸架裝置在縱向不斷的跳動以減緩沖擊和減震保持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在現有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減震器安裝座與縱梁之間的連接面即為減震器安裝座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受力面,受力面積較小,強度較弱。同時減震器安裝座承載著減震器懸架裝置,減震器懸架裝置所承受的載荷全部累積在連接面處,受力較為集中,減震器安裝座較容易損壞從而失效,使用壽命較低,不僅降低了汽車乘坐的舒適性,而且還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受力分散、強度高、安全性好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板和設在所述縱梁上的減震器安裝座,所述減震器安裝座上設有用于安裝減震器懸架裝置的安裝孔,所述支撐板設在汽車縱梁的一側且位于所述減震器安裝座和汽車后地板之間,所述支撐板具有基部、由基部的相對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連接部一和連接部二,所述連接部一和連接部二和分別與所述減震器座和后地板相固連。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通過在減震器安裝座和后地板之間設置支撐板,從而有效地增加了減震器安裝座的受力面積,整體的強度較高。同時,通過支撐板的作用,能夠將減震器安裝座所承受的載荷分散至后地板處,避免了受力較集中對減震器安裝座造成損壞,有效延長了減震器安裝座的使用壽命,從而保證了乘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在上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所述連接部一與所述連接部二分別位于所述基部的兩側。連接部一和連接部為分別位于基部兩側設計,使得支撐板的各部分受力更為的均勻,不易變形,且所能承受的載荷較大,起到的分散載荷的效果較好。在上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所述支撐板基部與汽車縱梁相抵靠的一側向外彎折延伸形成有連接部三,所述連接部三與汽車縱梁的側壁相固連,所述連接部三與所述連接部二位于基部的同一側。通過連接部三的作用,支撐板與汽車縱梁相固連,從而使得支撐板的連接更為的穩固,所能承受的載荷更大,使得整個制成結構的強度更高。在上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所述支撐板基部與所述連接部三相對的一側向外彎折延伸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開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部與所述連接部一位于所述基部的同一側。通過定位孔的作用,安裝時用定位銷插入定位孔中使支撐板定位在適合的安裝位置上,然后再將其固定,整個過程較為簡便。在上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所述支撐板的基部上開設有減重孔。支撐板上開設有減重孔,在保證提高減震器支撐結構的同時,又符合車身的輕量化設計。在上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中,所述支撐板采用高強度鋼制成。支撐板采用高強度鋼制成,具有較高的強度,綜合性能好,所能承受的載荷較大,使用壽命較長,同時所需的成本也較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具有以下優點·I、通過支撐板的設計,有效地增加了減震器安裝座的受力面積,能夠將減震器安裝座所承受的載荷分散至后地板處,避免了受力較集中對減震器安裝座造成損壞,延長了其使用壽命,整體的強度較高,保證了乘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2、支撐板設在汽車縱梁的一側,所占用的空間較小,結構簡單,可直接采用模具沖壓而成,制作較為方便,所需的成本較低,適用于不同車型的汽車減震器上,通用性較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支撐板的示意圖。圖中,I、汽車縱梁;2、汽車后地板;3、減震器安裝座;31、安裝孔4、支撐板;41、基部;411、減重孔;42、連接部一 ;43、連接部二 ;44、連接部三;45、定位部;451、定位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I一2所示,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包括減震器安裝座3和支撐板4,支撐板4采用高強度鋼制成,減震器安裝座3上設有用于安裝減震器懸架裝置的安裝孔31,支撐板4設在汽車縱梁I的一側且位于所述減震器安裝座3和汽車后地板2之間。更具體地說,支撐板4具有基部41、由基部41的相對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連接部一 42和連接部二 43。連接部一 42與連接部43分別位于基部41的兩側,且連接部一 42和連接部二 43分別與減震器安裝座3和汽車后地板2相固連。支撐板4基部41與汽車縱梁I相抵靠的一側向外彎折延伸形成有連接部三44,連接部三44與汽車縱梁I的側壁相固連,連接部三44與連接部二 43位于基部41的同一側。支撐板4基部41與連接部三44相對的一側向外彎折延伸形成有定位部45,定位部45上開設有定位孔451,定位部45與連接部一 42位于基部41的同一側。基部41上還開設有減重孔411。本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通過支撐板4的設計,有效地增加了減震器安裝座3的受力面積,能夠將減震器安裝座3所承受的載荷分散至汽車后地板2處,避免了受力較集中對減震器安裝座3造成損壞,延長了其使用壽命,整體的強度較高,保證了乘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同時,支撐板4位于縱梁I的一側,所占用的空間較小,結構簡單,可直接采用模具沖壓而成,制作較為方便,所需的成本較低,適用于不同車型的汽車減震器上,通用性較高,安裝時只需將定位銷插入定位孔451中使支撐板4定位在適合的安裝位置上,然后再將其固定即可,整個過程較為簡便。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 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汽車縱梁I、汽車后地板2、減震器安裝座3、安裝孔31、支撐板4、基部41、減重孔411、連接部一 42、連接部二 43、連接部三44、定位部45、定位孔451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技術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技術精神相違背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板(4)和設在汽車縱梁(1)上的減震器安裝座(3),所述減震器安裝座(3)上設有用于安裝減震器懸架裝置的安裝孔(31),所述支撐板(4)設在汽車縱梁(1)的一側且位于所述減震器安裝座(3)和汽車后地板(2)之間,所述支撐板(4)具有基部(41)、由基部(41)的相對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連接部一(42)和連接部二(43),所述連接部一(42)和連接部二(43)和分別與所述減震器座和后地板(2)相固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板(4)和設在汽車縱梁(I)上的減震器安裝座(3),所述減震器安裝座(3)上設有用于安裝減震器懸架裝置的安裝孔(31 ),所述支撐板(4 )設在汽車縱梁(I)的一側且位于所述減震器安裝座(3 )和汽車后地板(2 )之間,所述支撐板(4)具有基部(41)、由基部(41)的相對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的連接部一(42)和連接部二( 43 ),所述連接部一(42 )和連接部二( 43 )和分別與所述減震器座和后地板(2 )相固連。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一(42)與所述連接部二( 43 )分別位于所述基部(41)的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減震器的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4)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杰培,隋軍,李國林,李宏華,李功賦,吳成明,趙福全,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