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包括尾橫梁,所述尾橫梁由上橫梁和下橫梁組成;所述上橫梁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所述下橫梁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和下橫梁疊放在一起形成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位置處設置有拖掛連接孔,所述拖掛連接孔為通孔,拖掛連接孔貫穿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降低了尾橫梁的制作難度和制作成本,提高了尾橫梁的結構強度。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重型車輛車架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
技術介紹
現(xiàn)有技術中,用于作牽引車的重型汽車其車架尾部設置有尾橫梁,尾橫梁用于掛接掛車;現(xiàn)有的尾橫梁結構為單層整體式“U”型鈑金件結構,該結構需要大型成型模具才能制作,加工投入高,且承載力較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針對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包括尾橫梁,其改進在于所述尾橫梁由上橫梁和下橫梁組成;所述上橫梁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所述下橫梁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和下橫梁疊放在一起形成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位置處設置有拖掛連接孔,所述拖掛連接孔為通孔,拖掛連接孔貫穿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采用前述改進后,尾橫梁可由兩個體積相對較小的L形橫梁組裝而成,由于零件的體積較小,不需要大型成型模具,降低了制作難度和制作成本,同時,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體由原來的單層結構轉化為雙層結構,提高了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強度,使尾橫梁的承載能力得到了增強,提高了車輛性能,保證了牽引車和掛車之間的結構穩(wěn)定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尾橫梁上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強度,本專利技術還作了如下改進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外加強板,外加強板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外加強板將上橫梁和下橫梁包夾,外加強板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第一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等截面且互相重疊。外加強板將上橫梁和下橫梁包夾在內,進一步提高了上橫梁和下橫梁之間的連接穩(wěn)定性,同時,外加強板的設置還使得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體進一步轉化為三層結構體,使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體強度進一步得到提升。為了進一步提高尾橫梁上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強度,還可在尾橫梁上設置內加強板,具體方案為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內加強板,內加強板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內加強板的外側面與尾橫梁的內側面全接觸,內加強板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第二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等截面且互相重疊。內加強板和外加強板可同時采用或獨立設置,當僅在內加強板和外加強板中擇一設置時,可使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體形成三層結構體,當內加強板和外加強板同時使用時,可使拖掛連接孔位置處的結構體形成四層結構體。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的,本專利技術的尾橫梁仍然采用現(xiàn)有的連接方式與縱梁連接,具體連接方式為尾橫梁兩端分別通過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與兩側的車架縱梁連接;所述左連接架由兩塊翼板和連接板組成;兩塊翼板分別設置于連接板的兩端,且兩塊翼板互相平行;兩塊翼板和連接板為整體結構,且兩塊翼板和連接板所形成的結構體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兩塊翼板的內側面分別與尾橫梁端部的上側面和下側面連接;連接板的外側面與車架縱梁的內側面連接;所述右連接架結構與左連接架對稱。為了增強尾橫梁和車架縱梁之間的連接強度,本專利技術作了如下改進所述翼板橫截面為梯形,梯形的上底寬度大于或等于尾橫梁寬度;所述連接板寬度大于或等于梯形的下底寬度;梯形的下底寬度大于梯形的上底寬度;梯形的下底端與連接板連接。翼板上與尾橫梁連接處的寬度小于與縱梁連接處的寬度,這就可以將尾橫梁的作用力分解至大更大的作用面上,從減小縱梁上單位面積內的作用力,保證增強尾橫梁和車架縱梁之間的結構穩(wěn)定性。與現(xiàn)有技術中相同地,本專利技術還在上橫梁和下橫梁的重疊部位置處、拖掛連接孔左右兩側的結構體上各設置有一輔助連接孔,兩個輔助連接孔和拖掛連接孔用于與掛車上的拖掛結構匹配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降低了尾橫梁的制作難度和制作成本,提高了尾橫梁的結構強度。·附圖說明圖I、本專利技術的尾橫梁結構示意 圖2、本專利技術的尾橫梁結構爆炸 圖3、設置有內、夕卜加強板時的結構不意 圖4、設置有內、外加強板時的爆炸 圖5、右連接板結構示意 圖6、左連接板結構示意 圖7、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 圖8、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爆炸 圖9、本專利技術與車架縱梁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C所示結構體即為車架縱梁。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包括尾橫梁,其改進在于所述尾橫梁由上橫梁I和下橫梁2組成;所述上橫梁I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所述下橫梁2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I和下橫梁2疊放在一起形成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設置有拖掛連接孔7,所述拖掛連接孔7為通孔,拖掛連接孔7貫穿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進一步地,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外加強板3,外加強板3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外加強板3將上橫梁I和下橫梁2包夾,外加強板3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第一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7等截面且互相重疊;。進一步地,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內加強板4,內加強板4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內加強板4的外側面與尾橫梁的內側面全接觸,內加強板4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第二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7等截面且互相重疊。進一步地,尾橫梁兩端分別通過左連接架5和右連接架6與兩側的車架縱梁連接;所述左連接架5由兩塊翼板(如圖5、圖6中的標記A所示)和連接板(如圖5、圖6中的標記B所示)組成;兩塊翼板分別設置于連接板的兩端,且兩塊翼板互相平行;兩塊翼板和連接板為整體結構,且兩塊翼板和連接板所形成的結構體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兩塊翼板的內側面分別與尾橫梁端部的上側面和下側面連接;連接板的外側面與車架縱梁的內側面連接;所述右連接架6結構與左連接架5對稱。進一步地,所述翼板橫截面為梯形,梯形的上底寬度大于或等于尾橫梁寬度;所述連接板寬度大于或等于梯形的下底寬度;梯形的下底寬度大于梯形的上底寬度;梯形的下底端與連接板連接。進一步地,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拖掛連接孔7左右兩側的結構體 上各設置有一輔助連接孔。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包括尾橫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橫梁由上橫梁(I)和下橫梁(2)組成;所述上橫梁(I)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所述下橫梁(2)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I)和下橫梁(2)疊放在一起形成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I)和下橫梁(2 )的重疊部位置處設置有拖掛連接孔(7 ),所述拖掛連接孔(7 )為通孔,拖掛連接孔(7)貫穿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其特征在于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外加強板(3),外加強板(3)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外加強板(3)將上橫梁(I)和下橫梁(2)包夾,外加強板(3)上設置有第一連接孔,第一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7)等截面且互相重疊。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其特征在于上橫梁(I)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內加強板(4),內加強板(4)為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內加強板(4)的外側面與尾橫梁的內側面全接觸,內加強板(4)上設置有第二連接孔,第二連接孔與拖掛連接孔(7)等截面且互相重疊。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其特征在于尾橫梁兩端分別通過左連接架(5 )和右連接架(6 )與兩側的車架縱梁連接;所述左連接架(5 )由兩塊翼板和連接板組成;兩塊翼板分別設置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全拖掛的卡車尾橫梁,包括尾橫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橫梁由上橫梁(1)和下橫梁(2)組成;所述上橫梁(1)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所述下橫梁(2)為橫截面呈L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1)和下橫梁(2)疊放在一起形成橫截面呈U形的板狀結構體;上橫梁(1)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位置處設置有拖掛連接孔(7),所述拖掛連接孔(7)為通孔,拖掛連接孔(7)貫穿上橫梁(1)和下橫梁(2)的重疊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黎朝琳,譚志軍,倪城琳,
申請(專利權)人: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