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回轉平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回轉平臺鎖緊機構,包括回轉平臺、回轉滾道、支架總成、副梁、頂桿總成和拉桿總成。所述回轉平臺設置在所述回轉滾道上。所述回轉滾道和所述支架總成分別與所述副梁固定連接。所述頂桿總成和所述拉桿總成固定在所述支架總成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機構具有較強的剛度,能夠克服較大的傾翻力矩;同時在較小的驅動力下,能夠產生很大的鎖緊力矩,適應較大范圍的轉向角調整。(*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回轉平臺鎖緊機構
本技術涉及回轉平臺
,特別涉及一種回轉平臺鎖緊機構。
技術介紹
回轉平臺是機械結構中常用的結構,回轉平臺安裝在回轉滾道上。根據需要,回轉平臺回轉至指定角度后,需要鎖緊機構對其回轉角度進行固定,從而克服風力及其它外力產生的回轉力矩以保證回轉平臺的角度固定。目前使用的回轉平臺鎖緊方案有兩種內部鎖緊及外部鎖緊。內部鎖緊又分為夾緊式鎖緊、制動鼓式鎖緊和盤式制動器鎖緊。采用內部鎖緊方式時,需回轉的工作裝置的全部外力由回轉平臺支承,回轉平臺通過回轉滾道與工作臺基體連接。回轉滾道無法承受傾翻力矩,因此采用內部鎖緊方案時,傾翻力矩主要由回轉平臺鎖緊機構承受。夾緊式鎖緊 (即杠桿式“剪刀”方案)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該結構懸臂較長,剛度不足,不足以承受傾覆力矩。二是該結構機構復雜,傳動環節多,細微的偏差會造成鎖緊失敗和解鎖不靈活。三是制造要求高,裝配和調整過程復雜。四是“剪刀”柄(即與回轉平臺接觸的地方)表面太光滑, 粗糙度低,夾緊力小,影響夾緊性能實現。制動鼓式鎖緊方案主要有以下問題該種結構抵抗傾翻力矩的能力較小。盤式制動器鎖緊方案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需要兩個驅動系統來確保上下面的解鎖。二是傳統的盤緊結構不能克服較大的傾翻力矩。采用外部鎖緊方案存在以下困難通過一般的機械結構布置可看出,回轉平臺外部空間一般不足,尤其是在要求回轉平臺大角度旋轉的情況下布置鎖緊機構比較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較強的剛度,能夠克服較大的傾翻力矩;同時在較小的驅動力下,能夠產生很大的鎖緊力矩,適應較大范圍的轉向角調整的回轉平臺鎖緊機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回轉平臺鎖緊機構,包括回轉平臺、回轉滾道、支架總成、副梁、頂桿總成和拉桿總成。所述回轉平臺設置在所述回轉滾道上。所述回轉滾道和所述支架總成分別與所述副梁固定連接。所述頂桿總成和所述拉桿總成固定在所述支架總成上。進一步地,所述拉桿總成至少兩個。所述頂桿總成至少為一個。進一步地,所述頂桿總成包括第一螺旋傳動機構、第一連接法蘭、第一銅套、第一安裝筒、第一回位彈簧、頂桿、第一軸、第一滾輪及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螺旋傳動機構的螺母與所述第一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軸的另一端上安裝有所述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安裝筒上開有兩個正對設置的開口,每個開口上安裝有一個所述第一銅套;所述第一軸依次穿過兩個所述第一銅套。所述第一安裝筒內的所述第一軸上設置有弧形凹槽;所述第一滾輪放置在所述第一軸的弧形凹槽上。所述頂桿的底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筒內的所述第一滾輪的上方,所述頂桿的頭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筒的外部上方;所述頂桿的頭部上端面為摩擦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裝筒內的所述頂桿上套著所述第一回位彈簧。所述第 一安裝筒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法蘭與所述第一螺旋傳動機構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拉桿總成包括第二螺旋傳動機構、第二連接法蘭、第二銅套、拉 桿、第二限位螺母、第二軸、第二安裝筒、第二滾輪及第二回位彈簧。所述第二螺旋傳動機構 的螺母與所述第二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軸的另一端上安裝有所述第二限位螺母。 所述第二安裝筒上開有兩個正對設置的開口,每個開口上安裝有一個所述第二銅套;所述 第二軸依次穿過兩個所述第二銅套與所述第二安裝筒連接。所述第二安裝筒內的所述第二 軸上設置有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滾輪設置在所述第二軸的弧形凹槽的下方。所述拉桿的一 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筒的外部上方,所述拉桿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筒的內部的 所述第二滾輪的下端;所述拉桿的頭部下端面為摩擦板。所述拉桿與所述第二安裝筒的底 部之間還設置有所述第二回位彈簧。所述第二安裝筒通過所述第二連接法蘭與所述第二螺 旋傳動機構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拉桿總成布置在所述回轉平臺內圈的兩側。所述頂桿總成設置在 所述回轉平臺的中間。本技術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機構具有較強的剛度,能夠克服較大的傾翻力 矩;同時在較小的驅動力下,能夠產生很大的鎖緊力矩,適應較大范圍的轉向角調整。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裝置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裝置的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裝置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拉桿總成的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頂桿總成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 圖3,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回轉平臺鎖緊裝置,包括回轉平 臺18、回轉滾道19、支架總成16、副梁17、頂桿總成2和拉桿總成1。回轉平臺18設置在回 轉滾道19上,回轉滾道19與副梁17固定連接(如通過焊接的方式)。支架總成16與副梁 17固定連接(如通過焊接的方式)。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裝置,拉桿總成 1至少為兩個(如兩個),頂桿總成2至少為一個(如一個)。兩個拉桿總成1分別布置在回轉 平臺18內圈的兩側,頂桿總成2設置在回轉平臺18的中間。參見圖1 圖5,頂桿總成2 的頭部上端面15與回轉平臺18的下端面正對設置,拉桿總成1頭部的下端面14與回轉平 臺18的上端面正對設置。頂桿總成2和兩個拉桿總成1固定(如通過焊接的方式)在支架 總成16上。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回轉平臺鎖緊裝置可以采用多種驅動方式,如手動、 電動、液壓動力源。下面對頂桿總成2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說明參見圖5,頂桿總成包括第一螺旋傳 動機構3B、第一連接法蘭12B、第一銅套11B、第一安裝筒9B、第一回位彈簧6B、頂桿13、第 一軸8B、第一滾輪7B及第一限位螺母10B。第一螺旋傳動機構3B的螺母與第一軸8B的一 端通過固定件(如螺釘和螺母)固定連接,第一軸8B的另一端上安裝有第一限位螺母10B。第一安裝筒9B上開有兩個正對設置的開口,開口的直徑略大于第一軸SB的最大外徑。每個開口上安裝(可焊接)有一個第一銅套11B,第一軸SB依次穿過兩個正對設置的第一銅套IlB0位于第一安裝筒9B內的第一軸SB的上部表面設置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從第一螺旋傳動機構3B所在的一端指向第一限位螺母IOB所在的一端,在上述方向上弧形凹槽的深度由小到大然后再到小,靠近第一限位螺母IOB —端的弧形凹槽(即弧形凹槽的尾端)設計的形狀以能夠與第一滾輪7B貼合、防止第一滾輪7B繼續向前滾動為準。第一滾輪7B放置在第一軸8B的弧形凹槽上。頂桿13的一端(即頂桿13的底部)設置在第一安裝筒9B內的第一滾輪7B的上方(與第一滾輪7B相接觸),頂桿13的另一端(即頂桿13的頭部)設置在第一安裝筒9B的外部上方。頂桿13的底部呈倒“T”字形狀。位于第一安裝筒9B內的頂桿13 (即頂桿13的底部)上套著第一回位彈簧6B,第一回位彈簧6B的一端與第一安裝筒9B的上蓋板5C接觸,第一回位彈簧6B的另一端與頂桿13的底部相接觸。第一安裝筒9B通過第一連接法蘭12B與第一螺旋傳動機構3B連接。頂桿13的頭部上端面15為摩擦板。下面對拉桿總成I的結構進行詳細的介紹參見圖4,拉桿總成I包括第二螺旋傳動機構3A、第二連接法蘭12A、第二銅套11A、拉桿4、第二限位螺母10A、第二軸8A、第二安裝筒9A、第二滾輪7A及第二回位彈簧6A。第二螺旋傳動機構3A的螺母通過固定件(如螺釘和螺母)與第二軸8A的一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回轉平臺鎖緊機構,包括:回轉平臺、回轉滾道、支架總成及副梁;所述回轉平臺設置在所述回轉滾道上;所述回轉滾道和所述支架總成分別與所述副梁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頂桿總成和拉桿總成;所述頂桿總成和所述拉桿總成固定在所述支架總成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勝,井江,李萍,張平,
申請(專利權)人:湖北三江航天萬山特種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