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管線連接補償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包括配有管線接頭(3)的補償管(1)及可轉位球頭(2);所述補償管(1)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2)的端口相接;所述補償管(1)與可轉位球頭(2)采用直線型、L型或U型配接結構;所述可轉位球頭(2)包括球頭(4)及球室(10);所述球頭(4)置于球室(10)內;在所述球頭(4)的工作端設有密封機構;所述密封機構包括第一球頭墊圈(7)、密封填料(8)及第二球頭墊圈(9);所述密封填料(8)配于第一球頭墊圈(7)與第二球頭墊圈(9)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易于安裝,補償范圍大,組合方式靈活,密封性能好,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
本技術屬于管線連接補償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技術背景現有管線連接補償裝置在結構設計上分為三種第一種為門型的,補償是靠裝置上的心軸和套管的相對轉動來實現的;第二種為為不銹鋼波紋管纏繞鋼絲后,兩端靠套管與管線連接的;第三種為現有的管路連接萬象補償裝置,通過空間不同位置的活動密封連接裝置實現多方位轉動。前兩種補償裝置由于結構決定只能軸向補償,補償的范圍小,不易安裝,使用壽命短;第三種補償裝置雖然可實現萬向補償作用,但體積笨重,常常為解決一個方向的連接,不得不加裝整套裝置,施工不方便,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同時增加整個管路彎曲部數量,影響管線內液體或氣體輸送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易于安裝,補償范圍大,組合方式靈活,密封性能好,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的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它包括配有管線接頭的補償管及可轉位球頭;所述補償管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的端口相接。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補償管與可轉位球頭采用直線型、L型或U型配接結構。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可轉位球頭包括球頭及球室;所述球頭置于球室內;在所述球頭的工作端設有密封機構。進一步地,本技術所述密封機構包括第一球頭墊圈、密封填料及第二球頭墊圈;所述密封填料配于第一球頭墊圈與第二球頭墊圈之間。更進一步地,本技術所述密封機構的端部可固定設有壓緊墊圈。另外,本技術所述球室的一端可設有球頭壓蓋;所述球頭壓蓋與球室螺紋聯接。本技術體積小,易安裝,通過采用可轉位球頭與補償管的多組合設置,使補償短節組裝后能夠實現三維轉動,同時可轉位球頭還能提供一定角度的轉動,補償范圍因而得以進一步擴大。另外,本技術通過可轉位球頭特殊的密封結構與材料設計,使補償短節更加安全可靠,使用壽命明顯延長。當外接管線的連接管長不是正好合適時,不用調整外接管線,通過本技術各個短節不同形式的組合即可實現管線的聯接。本技術同時具有一定的熱脹冷縮補償作用。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為本技術直線型萬向補償短節結構形式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L型萬向補償短節結構形式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U型萬向補償短節結構形式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可轉位球頭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補償管;2、可轉位球頭;3、管線接頭;4、球頭;5、球頭壓蓋;6、壓緊墊圈;7、第一球頭墊圈;8、密封填料;9、第二球頭墊圈;10、球室。具體實施方式如圖所示,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它包括配有管線接頭3的補償管I及可轉位球頭2 ;所述補償管I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2的端口相接。參見圖I 圖3所示,本技術所述補償管I與可轉位球頭2采用直線型、L型或U型配接結構。參見圖4,本技術所述可轉位球頭2包括球頭4及球室10 ;所述球頭4置于球室10內;在所述球頭4的工作端設有密封機構。本技術所述密封機構包括第一球頭墊圈7、密封填料8及第二球頭墊圈9 ;所述密封填料8配于第一球頭墊圈7與第二球頭墊圈9之間。本技術所述密封機構的端部固定設有壓緊墊圈6。本技術所述球室10的一端設有球頭壓蓋5 ;所述球頭壓蓋5與球室10螺紋聯接。參見圖I 圖3,本技術補償管I主要由直管或彎管組成,直管或彎管另一端連接有管線接頭。參見圖4,本技術可轉位球頭主要由球頭4、球頭壓蓋5、壓緊墊圈6、第一球頭墊圈7、第二球頭墊圈9、密封填料8、球室10組成;所述壓緊墊圈6、第一球頭墊圈7、第二球頭墊圈9、密封填料8套裝在球頭4上,所述球頭4安裝在球室10內,所述球頭壓蓋5與球室10采用螺紋聯接,由于球頭4為球面密封,所以在任意方向轉動一定角度仍可實現密封,使各種形式的短節可相互轉動一定的角度。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有管線接頭(3)的補償管(I)及可轉位球頭(2);所述補償管(I)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2)的端口相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線連 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補償管(I)與可轉位球頭(2)采用直線型、L型或U型配接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轉位球頭(2)包括球頭(4)及球室(10);所述球頭(4)置于球室(10)內;在所述球頭(4)的工作端設有密封機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機構包括第一球頭墊圈(7)、密封填料(8)及第二球頭墊圈(9);所述密封填料(8)配于第一球頭墊圈(7)與第二球頭墊圈(9)之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機構的端部固定設有壓緊墊圈(6)。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室(10)的一端設有球頭壓蓋(5 );所述球頭壓蓋(5 )與球室(IO )螺紋聯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屬于管線連接補償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包括配有管線接頭(3)的補償管(1)及可轉位球頭(2);所述補償管(1)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2)的端口相接;所述補償管(1)與可轉位球頭(2)采用直線型、L型或U型配接結構;所述可轉位球頭(2)包括球頭(4)及球室(10);所述球頭(4)置于球室(10)內;在所述球頭(4)的工作端設有密封機構;所述密封機構包括第一球頭墊圈(7)、密封填料(8)及第二球頭墊圈(9);所述密封填料(8)配于第一球頭墊圈(7)與第二球頭墊圈(9)之間。本技術易于安裝,補償范圍大,組合方式靈活,密封性能好,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文檔編號F16L51/00GK202746832SQ201220289468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專利技術者張顯朋, 趙紅杰, 楊晨松, 趙立凱 申請人:盤錦鑫富遠石油機械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線連接萬向補償短節,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有管線接頭(3)的補償管(1)及可轉位球頭(2);所述補償管(1)的端口與可轉位球頭(2)的端口相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顯朋,趙紅杰,楊晨松,趙立凱,
申請(專利權)人:盤錦鑫富遠石油機械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