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是為解決現有壓裂廢水處理設備工藝復雜、投加藥劑量大、處理成本高、操作不方便及井場適應性差等問題而設計的,即在本裝置殼體內右側設置絮凝沉淀池,中部設置臭氧反應池,筒形活性炭吸附池設在臭氧反應池內。在殼體左上側設置配藥加藥裝置,在殼體左側底部設置臭氧發生器、發電機、配電柜、原水提升泵和增壓泵。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實施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和活性炭過濾的技術處理工藝,實現水處理的連續性,操作簡單,處理徹底,能大幅減小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滿足車載式要求,使應用更加靈活,增強井場適應性,大幅降低處理成本,非常適用于排放分散、不連續及不宜拉運的油田壓裂廢水的原位處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屬于油田壓裂廢水處理
技術介紹
油田壓裂廢水的產生具有分散和不連續性的特點,如不及時對壓裂廢水予以徹底治理,可造成井場周邊的環境污染。目前,壓裂廢水處理技術以絮凝沉淀和微電解催化氧化為主,處理工藝復雜,投加藥劑量大,產生的污泥量多,處理成本高,處理設備體積大、操作不方便,不能適應油田井場道路欠發達的狀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其結合絮凝沉淀、臭氧氧化和活性炭過濾技術,將水處理設備進行一體化組合,實現連續性的廢水處理工藝。本技術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在本裝置殼體內右側設有絮凝沉淀池,中部設有臭氧反應池,筒形活性炭吸附池設在臭氧反應池內。在殼體左上側設有配藥加藥裝置,在殼體左側底部設有臭氧發生器、發電機、配電柜、原水提升泵和增壓泵。本技術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能實施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和活性炭過濾技術處理工藝,通過向待處理水中加入混凝劑及助凝劑,使其與水中污染物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生成較大的絮體顆粒,經沉淀分離后去除。然后,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將廢水中有機物降解,使有機物分子鏈變短降低C0D,改變有機物基團表面活性,以利于進一步吸附去除。最后,利用活性炭多孔表面特性及阻隔作用,吸附去除有機物和微小粒子。本技術的撬裝式設計能集成和優化壓裂廢液的處理工藝,實現水處理的連續性,操作簡單,處理徹底。能大幅減小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滿足車載式要求,使應用更加靈活,增強井場適應性,大幅降低處理成本,非常適用于排放分散、不連續及不宜拉運的油田壓裂廢水的原位處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附圖說明圖I為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結構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I和2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在本裝置殼體10內右側設有絮凝沉淀池1,中部設有臭氧反應池2,筒形活性炭吸附池3設在臭氧反應池2內。在殼體10左上側設有配藥加藥裝置7,在殼體10左側底部設有臭氧發生器4、發電機5、配電柜6、原水提升泵8和增壓泵9。配電柜6位于殼體10左側前端,發電機5位于其右側,臭氧發生器4位于殼體10左側后端,原水提升泵8和增壓泵9位于臭氧發生器4右側。廢水經原水提升泵8由原水池提升至絮凝沉淀池1,由增壓泵9和配藥加藥裝置7向池中投加絮凝劑,停留三至五分鐘,進行反應沉淀。廢水固液分離后,絮凝沉淀池I中上層的清液溢流進入臭氧反應池2,停留四十五至六十分鐘,通過臭氧發生器4和增壓泵9進行催化氧化反應,降解有機物。最后,經降解有機物后的清液溢流進入筒形活性炭吸附池3進行過濾,去除微小顆粒。以S33-14井壓裂廢液處理為例,該井返排液約150m3,處理過程中進水量約6方/小時。將廢液池中的壓裂廢液由原水提升泵8泵入絮凝沉淀池1,在混凝池中投加O. 1%的絮凝劑和10mg/l的助凝劑,攪拌促進絮凝反應,3min后絮凝池注滿,水溢流至沉淀池,36min后沉淀池注滿,水溢流至臭氧反應池2,投加5mg/l的臭氧,52min后臭氧反應池注滿,水溢流至活性炭過濾池3,19min后活性炭過濾池注滿,出水口開始出水。表I廢水處理前后指標對比權利要求1.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本裝置殼體(10)內右側設有絮凝沉淀池(I),中部設有臭氧反應池(2),筒形活性炭吸附池(3)設在臭氧反應池(2)內;在殼體(10)左上側設有配藥加藥裝置(7),在殼體(10)左側底部設有臭氧發生器(4)、發電機(5)、配電柜¢0、原水提升泵(8)和增壓泵(9)。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配電柜(6)位于殼體(10)左側前端,發電機(5)位于其右側,臭氧發生器⑷位于殼體(10)左側后端,原水提升泵(8)和增壓泵(9)位于臭氧發生器(4)右側。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是為解決現有壓裂廢水處理設備工藝復雜、投加藥劑量大、處理成本高、操作不方便及井場適應性差等問題而設計的,即在本裝置殼體內右側設置絮凝沉淀池,中部設置臭氧反應池,筒形活性炭吸附池設在臭氧反應池內。在殼體左上側設置配藥加藥裝置,在殼體左側底部設置臭氧發生器、發電機、配電柜、原水提升泵和增壓泵。本技術能實施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和活性炭過濾的技術處理工藝,實現水處理的連續性,操作簡單,處理徹底,能大幅減小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滿足車載式要求,使應用更加靈活,增強井場適應性,大幅降低處理成本,非常適用于排放分散、不連續及不宜拉運的油田壓裂廢水的原位處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文檔編號C02F1/52GK202744403SQ20122032088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4日專利技術者冀忠倫, 周立輝, 任建科, 任小榮, 趙敏, 蔣繼輝, 張海玲, 李巖, 楊琴, 張璇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撬裝式油田壓裂廢液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本裝置殼體(10)內右側設有絮凝沉淀池(1),中部設有臭氧反應池(2),筒形活性炭吸附池(3)設在臭氧反應池(2)內;在殼體(10)左上側設有配藥加藥裝置(7),在殼體(10)左側底部設有臭氧發生器(4)、發電機(5)、配電柜(60、原水提升泵(8)和增壓泵(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冀忠倫,周立輝,任建科,任小榮,趙敏,蔣繼輝,張海玲,李巖,楊琴,張璇,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