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纜導向裝置,包括兩個夾板和滾輪,所述滾輪設置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所述兩個夾板與滾輪之間形成有用于引導光纜傳送的弧形導軌,所述弧形導軌的曲率半徑大于所述光纜的最小彎曲半徑。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可有效對光纜傳送過程中,在光纜轉彎處對光纜進行導向,避免光纜在轉彎處因彎曲過大而損壞,同時提高光纜的輸送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光纜導向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地面鉆孔錄井技術,尤其涉及一種便于錄井設備下放的光纜導向裝置。
技術介紹
錄井技術是用來記錄、錄取鉆井過程中的各種相關信息,其是油氣勘探開發活動中最基本的技術,是發現、評估油氣藏最及時、最直接的手段,具有獲取地下信息及時、多樣,分析解釋快捷的特點。目前,錄井設備多采用鉆孔窺視儀,錄井時,需將鉆孔窺視儀下放到鉆孔內,并利用光纜進行信息的傳輸,因此,在鉆孔窺視儀下放到鉆井內的同時,要連通與鉆孔窺視儀相連的光纜一起下方到井內。在進行鉆孔窺視儀下方時,由于光纜存在最小彎曲半徑,在輸送時,光纜彎曲半徑小于最小彎曲半徑,將會導致光纜因彎曲過大而損壞,從而無法進行信息的傳輸,導致鉆孔窺視儀記錄、錄取失敗。因此,現有進行光纜輸送時,就需要在光纜的轉彎處,即鉆井的邊緣安排工人進行導向,從而避免光纜在鉆井邊緣彎曲過大而損壞。但是,現有采用人工方式進行導向來輸送光纜時,由于人力導向精度較差,人力導向過程中光纜仍舊會出現彎曲過大而導致光纜損壞不良,且現有采用人力進行光纜輸送耗費人力,輸送效率也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纜導向裝置,用以解決現有人工導向輸送光纜過程中仍舊存在的光纜損壞不良問題,同時可提高光纜輸送效率。本技術提供一種光纜導向裝置,包括兩個夾板和滾輪,所述滾輪設置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所述兩個夾板與滾輪之間形成有用于導向光纜的弧形導軌,所述弧形導軌的曲率半徑大于所述光纜的最小彎曲半徑。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滾輪的數量至少為3個,且各滾輪沿弧形軌跡均勻分布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具體地,所述滾輪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滾輪沿所述弧形軌跡均勻分布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兩個夾板的形狀相同,均為圓環的四分之一所形成的結構。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滾輪的數量也可為I個,所述滾輪的半徑大于所述光纜的最小彎曲半徑。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滾輪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滾輪的圓周上開設有引導所述光纜傳送的放置槽。上述的光纜導向裝置中,所述兩個夾板上設置有支撐桿。本技術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通過在兩個夾板和滾輪之間形成弧形導軌,可在光纜輸送過程中,對光纜轉彎處的輸送進行導向,避免光纜在轉彎處因彎曲過大而損壞,可有效克服現有采用人力進行光纜導向存在的光纜損壞的問題,并可提高光纜輸送效率, 降低人力消耗。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的主視圖;圖2為圖I中H-H向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夾板; 2-滾輪; 3-弧形導向槽; 4-軸承;5-軸;6-放置槽; 7-支撐桿;8-螺母。具體實施方式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的主視圖;圖2為圖I中H-H向的剖視圖。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包括兩個夾板I和滾輪2,滾輪 2設置在兩個夾板I之間,該兩個夾板I與滾輪2之間形成用于引導光纜傳送的弧形導軌 C,且弧形導軌C的曲率半徑大于光纜的最小彎曲半徑。這樣,在光纜傳送過程中,可在光纜轉彎處設置該光纜導向裝置,對光纜進行導向,使得光纜可沿弧形導軌C進行傳輸,避免光纜在轉彎處彎曲·過大而損壞。本實施例中,為便于在兩個夾板I之間形成弧形導軌C,設置在夾板I之間的滾輪 2的數量可根據需要選擇,例如可以為I個、2個或更多。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滾輪2的數量至少為3個,這樣可利用該至少3個滾輪,在兩夾板I之間形成弧形導軌C。具體地,如圖I所示,在兩個夾板I之間設置有4個滾輪2,4個滾輪2沿弧形軌跡均勻分布設置,這樣,該4個滾輪2就會與夾板I之間形成弧形導軌C。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該弧形軌跡與弧形導軌C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以保證4個滾輪安裝到夾板之間時,可形成弧形導軌C。本實施例中,兩個夾板I的形狀相同,且可均為圓環的四分之一形成的結構,如圖 I所示;同時,4個滾輪2布置的弧形軌跡所形成的弧形與夾板I兩端之間所形成的弧線為同心圓弧。具體地,如圖I所示,設置在靠近夾板I兩端的兩個滾輪2的中心(即圖I中的 A點、B點)至滾輪2設置所在弧形軌跡形成的弧線的圓心(即圖I中的C點)的連線,分別與各自一側的夾板I的端點(即圖I中的D點、E點)至夾板I的圓心(即圖I中的C點)的連線形成的夾角均為11.25°,即圖I中所示的AC與DC之間的夾角,BC與EC之間的夾角均為11. 25°,兩個相鄰的滾輪2的中心(圖I中的A點、F點、G點、B點)至滾輪2設置所在弧形軌跡形成的弧線的圓心(即圖I中的C點)的連線形成的夾角均為22. 5°,即圖I中所示的AC與FC之間的夾角,FC與GC之間的夾角,GC與BC之間的夾角均為22. 5°。光纜導向裝置在輸送光纜的過程中,滾輪2的轉動是否流暢會直接影響到光纜輸送的效率,為進一步提高光纜的輸送效率,本實施例中,滾輪2可通過軸承安裝在兩個夾板 I之間,使得滾輪2可具有更小的滾動阻力,具體地,如圖2所示,可在滾輪2中部設置軸承4,兩個夾板I之間設置有軸5,進而通過軸承4與軸5的配合將滾輪2安裝在軸5上,從而減小滾輪2的滾動阻力,提高了光纜的輸送效率。其中,兩個夾板I之間設置的軸5的兩端可設置有螺紋,軸5可通過與螺紋配合的螺母8緊固在兩個夾板I上。本實施例中,為便于光纜沿滾輪2與兩個夾板I之間形成的弧形導軌C進行傳送, 如圖2所示,可在滾輪2的圓周上開設引導光纜的放置槽6,當光纜經過滾輪2與兩個夾板 I之間形成的弧形導軌C時,光纜可置于滾輪2上的放置槽6內,可有效保證光纜輸送過程中的穩定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滾輪2上設置的放置槽6的寬度可稍大于光纜的直徑,以便光纜可在該放置槽6內進行傳送。本實施例中,為便于光纜導向裝置在施工現場的設置,可在夾板I上設置有支撐桿7,用于利用該支撐桿7將光纜導向裝置進行固定。具體地,如圖I所示,可在兩個夾板I 的兩端分別設置2個支撐桿7,在使用時,可通過4個支撐桿7將光纜導向裝置固定,以提高光纜輸送過程中光纜導向裝置的穩定性。本實施例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應用于鉆井的錄井工作時,可將光纜導向裝置豎直放置,并通過支撐桿7將光纜導向裝置進行固定,然后利用光纜導向裝置將光纜由水平輸送轉換為豎直輸送,并最終送入鉆孔內。其中,光纜導向裝置就位于鉆井的邊緣,即光纜轉彎處,光纜在通過該光纜導向裝置進行傳輸時可避免光纜在鉆井邊緣因彎曲過大而損壞。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本實施例光纜導向裝置除了可應用于鉆井中的光纜傳送外,也可應用于其他需要進行光纜傳送過程,光纜需要轉彎的場合,以便利用光纜導向裝置在光纜轉彎處對光纜進行導向,避免光纜彎曲過大而損壞。本技術提供的光纜導向裝置,通過在兩個夾板和滾輪之間形成弧形導軌,可在光纜輸送過程中,對光纜轉彎處的輸送進行導向,避免光纜在轉彎處因彎曲過大而損壞, 可有效克服現有采用人力進行光纜導向存在的光纜損壞的問題,并可提高光纜輸送效率, 降低人力消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際應用中,設置在兩個夾板之間的滾輪數量除了如上述的至少4個外,也可為I個、2個或3個。具體地,當采用一個滾輪時,滾輪的半徑可大于光纜最小彎曲半徑,這樣,滾輪2與兩個夾板I之間同樣可形成有用于導向光纜的弧形導軌,該弧形導軌就是滾輪的圓周面,其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纜導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夾板和滾輪,所述滾輪設置在所述兩個夾板之間,所述兩個夾板與滾輪之間形成有用于導向光纜的弧形導軌,所述弧形導軌的曲率半徑大于所述光纜的最小彎曲半徑。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錘金,李海良,丁同福,宋雪翔,汪國勝,張黎,左秀梅,張雷,
申請(專利權)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