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袋運輸車主要包括車輛底盤總成和構成車廂主體的立柱、上縱梁、上橫梁、側門總成和后門總成。立柱、上縱梁和上橫梁成直角固定焊接,通過鉸鏈將側門總成和后門總成連接在立柱上;側門總成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下兩部分也通過鉸鏈連接。每一扇門側門總成可以通過鉸鏈繞立柱旋轉,每扇側門上部分可以通過鉸鏈相對下部分旋轉。當裝運液袋時,袋中液體充裝好后,將側門總成的上部分下翻壓到液袋上,緊固后可以防止液體的晃動,確保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和操控安全性;當裝運其他貨物時,將側門總成的上部分立起與下部分形成整門,對所運貨物形成圍擋。利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液體運輸的安全性,同時更好地提高運輸效率、節省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液袋運輸專用車,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既能用于液袋運輸又能裝運其他物品的車輛。
技術介紹
現有的運輸專用車大都是只能運輸一種形態的貨物,運輸液態物品的專用車為液罐運輸車,由于罐體結構的制約,運輸的物品單一,甚至需要費時清洗,使用中多空載返程,造成運輸效率低、運輸成本大。為了滿足返程載貨的需要,同時能夠使液體運輸過程中克服液體波動所帶來車輛難以控制的弊端,急需一種既能夠運輸液體,返程又能捎運其他貨物的專用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液袋運輸專用車輛,既能防止液體運輸時晃動,保證行車安全;又能滿足車輛返程捎貨的需要,提高運輸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本技術所述的液袋運輸專用車,由底盤總成、車廂前圍板、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二立柱、第五立柱、第六立柱、第一立柱、第一上縱梁、第二上縱梁、第二上橫梁、第一上橫梁、第一側門總成、第二側門總成、第三側門總成、第四側門總成、后門總成、側門總成左上部分、側門總成右上部分、側門總成右下部分、側門總成左下部分和液袋組成,車廂前圍板的四周分別與第一上橫梁、第一立柱、第六立柱、底盤總成焊接固定,底盤總成、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二立柱、第五立柱、第六立柱、第一立柱、第一上縱梁、第二上縱梁、第二上橫梁和第一上橫梁形成矩形框架結構,第一側門總成安裝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間并鉸接,第二側門總成安裝在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之間并鉸接,第三側門總成安裝在第四立柱和第五立柱之間并鉸接,第四側門總成安裝在第五立柱和第六立柱之間并鉸接,后門總成安裝在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之間并鉸接。所述的第一側門總成、第二側門總成、第三側門總成和第四側門總成,結構一樣,都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上部分、側門總成右上部分分別與下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下部分、側門總成右下部分鉸接,上部分可以相對下部分翻動,兩部分也可以由插銷固定在同一平面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取上述技術方案后,運輸專用車可利用液袋運輸液體,液體裝袋后將每扇側門的上部分下翻壓住液袋,可以避免液體晃動,提高車輛的操縱穩定性和行駛安全性。當車輛返程運輸其他物品時,每扇門的上、下兩部分可由插銷固定于同一平面上,側門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形成完整的側門便可起到圍擋的作用。利用本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液體運輸的安全性,同時更好地提高運輸效率、節省成本。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側門上部分翻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實施例中I-第一側門總成、6-第二側門總成、13-第三側門總成、14-第四側門總成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側門上部分與下部分在同一平面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1-底盤總成、20-車廂前圍板、9_第二立柱、12-第四立柱、15-第二立柱、16-第五立柱、18-第六立柱、22-第一立柱、7-第一上縱梁、17-第二上縱梁、8-第二上橫梁、19-第一上橫梁、I-第一側門總成、6-第二側門總成、13-第三側門總成、14-第四側門總成、10-后門總成、2-側門總成左上部分、3-側門總成右上部分、4-側門總成右下部分、5-側門總成左下部分、21-液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所示,本技術所述的液袋運輸車包括底盤總成11、車廂前圍板20、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第一上橫梁19、第一側門總成I、第二側門總成6、第三側門總成13、第四側門總成14、后門總成10、側門總成左上部分2、側門總成右上部分3、側門總成右下部分4、側門總成左下部分5和液袋21,車廂前圍板20的四周分別與第一上橫梁19、第一立柱22、第六立柱18、底盤總成11焊接固定,底盤總成11、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和第一上橫梁19形成矩形框架結構,第一側門總成I安裝在第一立柱22和第二立柱15之間并鉸接,第二側門總成6安裝在第二立柱15和第三立柱9之間并鉸接,第三側門總成13安裝在第四立柱12和第五立柱16之間并鉸接,第四側門總成14安裝在第五立柱16和第六立柱18之間并鉸接,后門總成10安裝在第三立柱9和第四立柱12之間并鉸接。所述的第一側門總成I、第二側門總成6、第三側門總成13和第四側門總成14,結構一樣,都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上部分2、側門總成右上部分3分別與下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下部分5、側門總成右下部分4鉸接,上部分可以相對下部分翻動,兩部分也可以由插銷固定在同一平面上。液袋運輸車運輸工作過程中,當裝運液袋21時,袋中液體充裝好后,將第一側門總成I、第二側門總成6、第三側門總成13和第四側門總成14的上部分下翻壓到液袋21上,緊固后可以防止液體的晃動,確保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和操控安全性。當返程裝運其他貨物時,將側門總成的上部分立起與下部分形成整門,對所運貨物形成圍擋。本技術方案可以用于單車,也可用于掛車。權利要求1.一種液袋運輸車,包括底盤總成(11)、車廂前圍板(20)、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第一上橫梁(19)、第一側門總成(I)、第二側門總成¢)、第三側門總成(13)、第四側門總成(14)、后門總成(10)、側門總成左上部分(2)、側門總成右上部分(3)、側門總成右下部分(4)、側門總成左下部分(5)和液袋(21),其特征在于車廂前圍板(20)的四周分別與第一上橫梁(19)、第一立柱(22)、第六立柱(18)、底盤總成(11)焊接固定,底盤總成(11)、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和第一上橫梁(19)形成矩形框架結構,第一側門總成(I)安裝在第一立柱(22)和第二立柱(15)之間并鉸接,第二側門總成(6)安裝在第二立柱(15)和第三立柱(9)之間并鉸接,第三側門總成(13)安裝在第四立柱(12)和第五立柱(16)之間并鉸接,第四側門總成(14)安裝在第五立柱(16)和第六立柱(18)之間并鉸接,后門總成(10)安裝在第三立柱(9)和第四立柱(12)之間并鉸接。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液袋運輸車,其特征在于第一側門總成(I)、第二側門總成(6)、第三側門總成(13)和第四側門總成(14),結構一樣,都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上部分(2)、側門總成右上部分(3)分別與下部分的側門總成左下部分(5)、側門總成右下部分(4)鉸接,上部分可以相對下部分翻動,兩部分也可以由插銷固定在同一平面上。專利摘要一種液袋運輸車主要包括車輛底盤總成和構成車廂主體的立柱、上縱梁、上橫梁、側門總成和后門總成。立柱、上縱梁和上橫梁成直角固定焊接,通過鉸鏈將側門總成和后門總成連接在立柱上;側門總成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下兩部分也通過鉸鏈連接。每一扇門側門總成可以通過鉸鏈繞立柱旋轉,每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袋運輸車,包括底盤總成(11)、車廂前圍板(20)、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第一上橫梁(19)、第一側門總成(1)、第二側門總成(6)、第三側門總成(13)、第四側門總成(14)、后門總成(10)、側門總成左上部分(2)、側門總成右上部分(3)、側門總成右下部分(4)、側門總成左下部分(5)和液袋(21),其特征在于:車廂前圍板(20)的四周分別與第一上橫梁(19)、第一立柱(22)、第六立柱(18)、底盤總成(11)焊接固定,底盤總成(11)、第三立柱(9)、第四立柱(12)、第二立柱(15)、第五立柱(16)、第六立柱(18)、第一立柱(22)、第一上縱梁(7)、第二上縱梁(17)、第二上橫梁(8)和第一上橫梁(19)形成矩形框架結構,第一側門總成(1)安裝在第一立柱(22)和第二立柱(15)之間并鉸接,第二側門總成(6)安裝在第二立柱(15)和第三立柱(9)之間并鉸接,第三側門總成(13)安裝在第四立柱(12)和第五立柱(16)之間并鉸接,第四側門總成(14)安裝在第五立柱(16)和第六立柱(18)之間并鉸接,后門總成(10)安裝在第三立柱(9)和第四立柱(12)之間并鉸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戴汝泉,張竹林,臧發業,衣豐艷,宿林林,趙培全,周長峰,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交通學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