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加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鏜STR氣室支架凸輪軸孔的設備。
技術介紹
傳統加工STR氣室支架凸輪軸孔時,借助通用設備或加工中心分四步加工完一端后再掉頭分四步加工另一端。一件產品兩個孔需分別兩次加工,操作者需多次換刀,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刀具磨損后調整麻煩,增加了生產成本,且加工的產品精度不高,不能很好的滿足裝配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鏜STR氣室支架凸輪軸孔的設備,該設備采用數控系統進給,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延長了刀具的使用壽命,節省了更換、調整刀具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且加工的產品質量好,精度高。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鏜STR氣室支架凸輪軸孔的設備,它包括床身,伺服進給系統,滑臺,第一鏜頭,第一三角帶輪組,第一電機,第一組合鏜刀,卡具,第二組合鏜刀,第二電機,第二三角帶輪組和第二鏜頭,滑臺設置在床身上,伺服進給系統、卡具設置在滑臺上,第一鏜頭設置在床身的左端,第一電機設置在第一鏜頭的上方,第一組合鏜刀設置在第一鏜頭上,第一鏜頭與第一電機通過第一三角帶輪組連接,第二鏜頭設置在床身的右端,第二電機設置在第二鏜頭的上方,第二組合鏜刀設置在第二鏜頭上,第二鏜頭與第二電機通過第二三角帶輪組連接,工件裝卡在卡具上。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效率高,加工產品兩端孔時一次完成,不用分四步進給、換刀,這樣節省時間8倍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成本低,由于本設備采用了數控系統,提高了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組合刀具采用不重磨刀片,減少刀具消耗,延長了刀具的使用壽命,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 ...
【技術保護點】
鏜STR氣室支架凸輪軸孔的設備,它包括床身(1),伺服進給系統(2),滑臺(3),第一鏜頭(4),第一三角帶輪組(5),第一電機(6),第一組合鏜刀(7),卡具(8),第二組合鏜刀(9),第二電機(10),第二三角帶輪組(11)和第二鏜頭(12),其特征是滑臺(3)設置在床身(1)上,伺服進給系統(2)、卡具(8)設置在滑臺(3)上,第一鏜頭(4)設置在床身(1)的左端,第一電機(6)設置在第一鏜頭(4)的上方,第一組合鏜刀(7)設置在第一鏜頭(4)上,第一鏜頭(4)與第一電機(6)通過第一三角帶輪組(5)連接,第二鏜頭(12)設置在床身(1)的右端,第二電機(10)設置在第二鏜頭(12)的上方,第二組合鏜刀(9)設置在第二鏜頭(12)上,第二鏜頭(12)與第二電機(10)通過第二三角帶輪組(11)連接,工件(13)裝卡在卡具(8)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寧華,薛惠福,韋剛,薛國華,郝春泉,
申請(專利權)人:王慶,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