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伺服器,包括一機箱、一硬盤模組與一硬盤背板。機箱具有多個第一限位部與多個第二限位部,且硬盤模組配置于機箱內。硬盤背板連接硬盤模組且具有多個避讓部,其中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分別地位于硬盤背板的兩側,且避讓部相鄰于第二限位部。硬盤背板的一側卡入至第一限位部,且轉動硬盤背板以使硬盤背板的另一側的避讓部位于第二限位部的上方。當硬盤背板沿一組裝方向移動時,硬盤背板完全地卡合于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之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伺服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硬盤背板的伺服器。
技術介紹
在伺服器系統中,通常設置有多個大容量硬盤機并串列成為多個硬盤模組以滿足伺服器系統的要求。各硬盤模組通常配置于各個機箱內,且在各硬盤模組的后部設置一硬盤背板,以使硬盤機與伺服器系統電性相連。一般來說,硬盤背板與機箱的固定方式常見為鎖附的方式,組裝人員利用多個螺絲與鎖附工具,以固定硬盤背板。然而,在機箱有限的作業空間中,若螺絲不慎掉落至機箱可能會打壞附近的其他零件,或造成短路等問題,這些問題徒增組裝人員的困擾。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伺服器,不需工具即可固定硬盤背板。 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伺服器,包括一機箱、一硬盤模組與一硬盤背板。機箱具有多個第一限位部與多個第二限位部,且硬盤模組配置于機箱內。硬盤背板連接硬盤模組且具有多個避讓部,其中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分別地位于硬盤背板的兩側,且避讓部相鄰于第二限位部。硬盤背板的一側卡入至第一限位部,且轉動硬盤背板以使硬盤背板的另一側的避讓部位于第二限位部的上方。當硬盤背板沿一組裝方向移動時,硬盤背板完全地卡合于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之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機箱包括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與兩第三板體,其中第一限位部設置于第一板體,且第二限位部設置于第二板體。各第三板體連接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伺服器還包括一止檔件,其中該止檔件的一端固設于兩第三板體的其中之一,且止檔件的另一端限制硬盤背板反向于組裝方向移動。此外,止檔件的形狀為一呈L形的結構。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兩第三板體的其中之另一具有一第三限位部,且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之間。當硬盤背板沿組裝方向移動時,第三限位部抵靠于硬盤背板。此外,第三限位部由部分的兩第三板體的其中之另一折彎而成。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限位部包括一第一^^勾與一第二卡勾。第一卡勾與第二卡勾之間具有一第一凹槽,且硬盤背板的一側嵌入至第一凹槽。第一卡勾由部分的第一板體朝向硬盤背板的一側折彎,且該第二卡勾由部分的第一板體朝向硬盤背板的一側折彎并沿組裝方向延伸。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限位部包括一第三卡勾與一第四卡勾。第三卡勾與第四卡勾之間具有一第二凹槽,且硬盤背板的另一側嵌入至部分的第二凹槽。第三卡勾由部分的第二板體朝向硬盤背板的另一側折彎,且第四卡勾由部分的第二板體朝向硬盤背板的另一側折彎并沿組裝方向延伸。基于上述,本專利技術的硬盤背板利用機箱的第一限位部與機箱的部分的第二限位部被限位。藉此,組裝人員不需使用螺絲與鎖附工具,即可將硬盤背板組裝至機箱,方便之余也避免以螺絲固定所產生的種種缺失。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伺服器的立體圖。圖2為圖I的伺服器的爆炸圖。圖3為圖2的伺服器于另一視角的爆炸圖。圖4為圖2的第一板體于A部分的局部視圖。 圖5為圖2的第二板體于B部分的局部視圖。圖6為圖3的第三板體于C部分的局部視圖。附圖標記100 :伺服器110:機箱112:第一板體112a:第一限位部112a-l :第一^^勾112a_2:第二卡勾112a_3:第一凹槽114:第二板體114a:第二限位部114a-1 :第三卡勾114a_2:第四卡勾114a_3:第二凹槽116、118:第三板體118a:第三限位部120 :硬盤模組130 :硬盤背板132、134、136 :輸入 / 輸出接頭130a :避讓部140 :止擋件Al:第一軸向A2:第二軸向Dl :組裝方向D2:拆卸方向SI :第一側S2 :第二側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伺服器的立體圖。圖2為圖I的伺服器的爆炸圖。圖3為圖2的伺服器于另一視角的爆炸圖。請參考圖I、圖2與圖3,在本實施例中,伺服器100包括一機箱110、一硬盤模組120與一硬盤背板130。機箱110具有多個第一限位部112a與多個第二限位部114a,且硬盤模組120配置在機箱110內。硬盤背板130連接硬盤模組120且具有多個避讓部130a,其中第一限位部112a位于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且第二限位部114a位于硬盤背板130的第二側S2,而避讓部130a相鄰于第二限位部114a。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卡入至第一限位部112a,且轉動硬盤背板130以使硬盤背板130的第二側S2的避讓部130a位于第二限位部114a的上方。當硬盤背板130沿一組裝方向Dl移動時,硬盤背板130完全地卡合于第一限位部112a與第二限位部114a之間。承上述,詳細地說,當組裝人員將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卡合至第一限位部112a時,轉動硬盤背板130以使所有的避讓部130a位在第二限位部114a之上。接著,將硬盤背板130沿組裝方向Dl移動,此時,全部的第一限位部112a會卡合至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與部分的第二限位部114a會卡合至硬盤背板130的第二側S2。至此,硬盤背板 130的兩側(第一側SI與第二側S2)藉由第一限位部112a與第二限位部114a夾持,而完成硬盤背板130的安裝并且限制了硬盤背板130的上下位移與前后位移。藉此,不需使用螺絲與鎖附工具,即可將硬盤背板組裝至機箱,以避免螺絲固定所產生的種種缺失。此外,可減少組裝零件的使用數量,進而降低產品的成本。圖4為圖2的第一板體于A部分的局部視圖。圖5為圖2的第二板體于B部分的局部視圖。請參考圖2、圖4與圖5,進一步地說,機箱110包括一第一板體112、一第二板體114與兩第三板體116、118,其中第一限位部112a設置于第一板體112,且第二限位部114a設置于第二板體114。兩第三板體116、118連接第一板體112與第二板體114,且硬盤模組120被第一板體112、第二板體114與兩第三板體116、118圍繞。此外,各第一限位部112a包括一第一^^勾112a_l與一第二卡勾112a_2,且各第二限位部114a包括一第三卡勾114a-1與一第四卡勾114a-2。第一^^勾112a_l與第二卡勾112a_2之間具有一第一凹槽112a-3,且第三卡勾114a-l與第四卡勾114a_2之間具有一第二凹槽114a_3。承上述,第一^^勾112a_l由部分的第一板體112朝向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 I折彎,且第二卡勾112a-2由部分的第一板體112朝向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折彎并沿組裝方向Dl延伸。而第三卡勾114a-l由部分的第二板體114朝向硬盤背板130的第二側S2折彎,且第四卡勾114a-2由部分的第二板體114朝向硬盤背板130折彎并沿組裝方向Dl延伸。當硬盤背板130的第一側SI嵌入至第一凹槽112a-3內并沿組裝方向Dl移動時,硬盤背板130的第二側S2嵌入至部分的第二凹槽114a-3內,且第一^^勾112a_l與第二卡勾112a-2、及第三卡勾114a-l與第四卡勾114a_2可限制硬盤背板130沿一第一軸向Al移動(前后位移),且第一凹槽112a-3與第二凹槽114a_3可限制硬盤背板130沿一第二軸向A2移動(上下位移),其中第一軸向Al例如為垂直硬盤背板130的表面一軸向,且第二軸向A2例如為切齊硬盤背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伺服器,包括:一機箱,具有多個第一限位部與多個第二限位部;一硬盤模組,配置于該機箱;以及一硬盤背板,連接該硬盤模組且具有多個避讓部,其中該些第一限位部與該些第二限位部分別地位于該硬盤背板的兩側,且該些避讓部相鄰于該些第二限位部,該硬盤背板的一側卡入至該些第一限位部,且轉動該硬盤背板以使該硬盤背板的另一側的該些避讓部位于該些第二限位部的上方,當該硬盤背板沿一組裝方向移動時,該硬盤背板完全地卡合于該些第一限位部與該些第二限位部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嵬,陳建龍,
申請(專利權)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