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馬達試驗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包括:電機;變速箱,具有增速擋和減速擋,其輸入端與所述電機的輸出端驅動連接;被試馬達;加載馬達,通過動力軸與所述被試馬達對接,并且所述變速箱的輸出端與所述動力軸驅動連接;第一油路,作為被試馬達的進油通道;第二油路,作為被試馬達的回油通道;回饋油路,其出油端與所述第一油路相通;補償油路,其出油端選擇性地向所述回饋油路的入油端供油或者通過所述加載馬達向所述回饋油路的入油端供油。實施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機械及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或者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液壓馬達的功率試驗、壽命試驗和批量試驗等試驗需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馬達試驗
,特別涉及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
技術介紹
液壓馬達是液壓傳動系統中的執行元件,是液壓傳動的核心元件,廣泛應用于機械、機床、船舶、軍事、航空航天、石油等各個領域,其性能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液壓系統以及整機的工作性能,因此,對液壓馬達性能特性的試驗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液壓馬達的試驗從能量回收與否可分為直接加載和功率回收兩種加載試驗系統,直接加載系統結構簡單、加載方便精確、受干擾小,但能耗高,不適應于大功率試驗、長時間的壽命試驗和大批量液壓馬達試驗。功率回收加載系統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但系統發熱小、能耗低,隨著功率回收技術的進步和節能環保概念的深入,功率回收加載試驗系統越來越受到重視。功率回收方式液壓馬達試驗臺按照能量回收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電功率回收方式和液壓功率回收方式兩種,其中,液壓功率回收方式又可分為機械補償功率回收和液壓補償功率回收兩種類型。電功率回收方式需增加整流或逆變系統等電氣元件,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且回收效率不高;機械補償功率回收方式存在轉速調節范圍小、對試驗馬達和加載泵的排量關系有限制、系統壓力調節精度低等缺點;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方式則存在試驗轉速不穩定、試驗功能不全等不足,不能滿足工程機械液壓馬達的試驗需要。因此,如何針對現有的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進行改進,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該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可以單獨工作于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下,也可以工作于機械及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下,不但使液壓馬達的適用范圍更廣,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液壓馬達的功率試驗、壽命試驗和批量試驗等試驗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液壓馬達試驗的調節精度。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的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包括電機;變速箱,具有增速擋和減速擋,其輸入端與所述電機的輸出端驅動連接;被試馬達;加載馬達,通過動力軸與所述被試馬達對接,并且所述變速箱的輸出端與所述動力軸驅動連接;第一油路,作為被試馬達的進油通道;第二油路,作為被試馬達的回油通道;回饋油路,其出油端與所述第一油路相通;補償油路,其出油端選擇性地向所述回饋油路的入油端供油或者通過所述加載馬達向所述回饋油路的入油端供油。進一步地,所述電機為變頻電機。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橋式液壓塊,所述橋式液壓塊具有主進油口、主出油口以及位于所述主進油口和所述主出油口之間的第一接油口和第二接油口,所述補償油路的出油端接于所述主進油口,所述回饋油路的入油端接于所述主出油口,所述加載馬達的進出油口分別接于所述第一接油口和所述第二接油口。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并聯補償泵和調節溢流閥,其中,所述調節溢流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油路上,所述并聯補償泵的進油口接于油箱,所述并聯補償泵的出油口通向所述第一油路。 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第一單向閥,所述第一單向閥設置于所述回饋油路上。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背壓閥,所述背壓閥設置于所述第二油路上,并且所述背壓閥的出油口接于所述補償油路的入油端。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串聯補償泵,所述串聯補償泵的進油口接于油箱,所述串聯補償泵的出油口通向所述補償油路的入油端。進一步地,所述串聯補償泵為恒壓變量泵。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第二單向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二單向閥設置于所述補償油路與油箱之間,所述第三單向閥設置于所述第二油路與油箱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還包括第一安全閥和第二安全閥,所述第一安全閥設置于所述補償油路上,所述第二安全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油路上。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中,采用動力軸將被試馬達和加載馬達(加載馬達當泵用)對接起來,并且將電機通過變速箱與動力軸驅動連接,在試驗過程中,當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工作于機械及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時,可根據被試馬達的類型使變速箱工作于增速擋或者低速擋,由電機帶動變速箱補償被試馬達和加載馬達之間的扭矩損失和調節試驗轉速,并由加載馬達通過回饋油路將壓力油回饋至被試馬達的入口,即同時通過機械補償和液壓補償的方式實現功率的回收利用,若液壓馬達試驗系統需要單獨工作于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下,則將電機與變速箱斷開(例如通過設置于電機與變速箱之間的離合器進行操作),由加載馬達通過回饋油路將壓力油回饋至被試馬達的入口,而通過改變補償油路的供油量,可以調節被試馬達的轉速。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根據試驗的需要將試驗系統設定在機械及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模式下,與現有的單獨采用液壓補償功率回收方式對速度較大的馬達進行試驗相比,可有效避免試驗轉速不穩定、試驗功能不全等不足,此外,由于電機結合具有高低兩擋的變速箱可以適應更大轉速范圍的液壓馬達的試驗需要,與現有的機械補償功率回收方式相比,可有效避免轉速調節范圍小、對被試馬達和加載馬達(泵)的排量關系有限制以及系統壓力調節精度低等缺點,即本專利技術的液壓馬達試驗系統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液壓馬達的功率試驗、壽命試驗和批量試驗等試驗需求。另外,在一種更具體的方案中,所述電機優選變頻電機,從而可以適應更大轉速范圍的液壓馬達的試驗,而由于變頻電機具有操作方便、可實現平滑無極調速、可靠性高、響應速度快以及可同計算機、PLC聯機的特點,便于實現試驗過程的自動控制。另外,在另一種更具體的方案中,可通過調節溢流閥調節被試馬達的試驗壓力,并且通過并聯補償泵使被試馬達的入口壓力穩定在調節溢流閥設定的壓力值下,如此設置不僅調節方便,也有助于減少溢流量,以及減少系統的能量損耗和發熱。另外,在另一種更具體的方案中,使被試馬達的回油通道通過背壓閥與補償油路的入油端相連,不僅有助于增加被試馬達運行的穩定性,而且對背壓進行了回收,提高了系統的回收效率。另外,在另一種更具體的方案中,還通過串聯補償泵與補償油路相連,該串聯補償泵可根據被試馬達和加載馬達之間的流量損失自動調節補償量,以保證試驗的穩定運行,并且有助于防止加載馬達吸空。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應當指出,本部分中對具體結構的描述及描述順序僅是對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不應視為對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有任何限制作用。此外,在不沖突的情形下,本部分中的實施例以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請參考圖1,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所示,該實施例的液壓馬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電機I、并聯補償泵2、串聯補償泵3、第一油路01、第二油路02、補償油路03、回饋油路04、換向閥16、被試馬達17、加載馬達24、變速箱18、電機23和橋式液壓塊25等。其中,被試馬達17通過動力軸(圖中未標出)與加載馬達24對接,加載馬達24當泵使用,作為被試馬達17的負載;電機23的輸出端與變速箱18的輸入端驅動連接,變速箱18的輸出端與被試馬達17和加載馬達24之間的動力軸驅動連接,優選地,電機23為變頻電機;變速箱18具有增速擋和減速擋,當變速箱18工作于增速擋時,變速箱18的輸出轉速大于來自于電機23輸入的轉速,例如,前后兩者的比值為(2. 5 3. 2):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馬達試驗系統包括:電機(23);變速箱(18),具有增速擋和減速擋,其輸入端與所述電機(23)的輸出端驅動連接;被試馬達(17);加載馬達(24),通過動力軸與所述被試馬達(17)對接,并且所述變速箱(18)的輸出端與所述動力軸驅動連接;第一油路(01),作為被試馬達(17)的進油通道;第二油路(02),作為被試馬達(17)的回油通道;回饋油路(04),其出油端與所述第一油路(01)相通;補償油路(03),其出油端選擇性地向所述回饋油路(04)的入油端供油或者通過所述加載馬達(24)向所述回饋油路(04)的入油端供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繆雄輝,劉宏洋,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