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低碳高產栽培茯苓的方法,屬于食(藥)用菌栽培技術領域。本方法利用林下廢棄物松樹蔸進行茯苓自然栽培,選用適宜松樹蔸栽培的特異性茯苓菌株,保藏號為CGMCCNO.6660茯苓(Wolfiporiaextens)川杰1號-A5,同時結合主根接種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驟為:菌種生產→松樹蔸的預處理→接種→常規(guī)管理與采收。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的方法高效地利用林業(yè)的廢棄物松樹蔸進行茯苓低碳自然栽培,有效地解決了茯苓生產的“菌林矛盾”,同時降低林業(yè)廢棄物排放將導致白蟻等蟲害的危害,不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極大地降低種苓的勞動強度,省工省時,易于管理,有利于茯苓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率。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食(藥)用菌栽培
,更具體涉及
技術介紹
獲茶[Wolfiporia extensa (Peck) Ginns]又名獲英、云茶、獲靈、松薯、松茶等。在分類學上隸屬擔子菌門、傘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芩屬。茯苓通常是指寄生在松科植物樹根上的菌核。茯苓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是目前國內藥用菌人工栽培產量最大的品種之一。雖然人工栽培茯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在栽培上仍延襲傳統(tǒng)的種苓模式。據(jù)醫(yī)藥行業(yè)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每年大約需要2萬余噸干茯苓,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栽培方式 是采用松樹段木生產,每生產I噸干茯苓大約需要20立方米的松木,故每年用于生產茯苓的松木就達40余萬立方米,因此茯苓與林業(yè)的矛盾突出,生產成本壓力大,栽培產量又普遍偏低(I. 5 2kg/松段木IOkg),缺乏市場竟爭力,極大地制約了茯苓段木栽培的規(guī)模化生產。2009年全國茯苓產量為29. 3314萬噸(鮮品),而2010年茯苓產量銳減只有6. 9055萬噸。而我國松樹蔸資源極其豐富,每年林業(yè)部門都要間伐大量的松樹留下許多的松樹蔸,讓大量的松樹蔸放在山上腐爛,不僅浪費資源,還會給白螞蟻提供生活場所,危害其他林木。利用松樹蔸栽培茯苓不僅能有效利用森林資源,保持生態(tài),發(fā)展低碳經濟,變廢為寶,符合國家倡導的發(fā)展節(jié)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符合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的要求,是一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農業(yè)項目。目前現(xiàn)有文獻中已報道的關于松樹蔸栽培茯苓的方法,采用將茯苓接種于蔸頂、蔸側以及側根,菌株產量不顯著,且菌株遺傳穩(wěn)定性不高。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接種成活率高、結苓早、產量高的低碳高產栽培茯苓的方法。本專利技術首先提供了一株獲茶菌株,所述獲茶菌株為獲茶(Fo7/i/ oria ejrie/75·)川杰I號-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簡稱CGMCC,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qū)北辰西路I號院3號,保藏號為CGMCC NO. 6660。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利用林下廢棄物松樹蔸進行茯苓自然栽培,選用適宜松樹蔸栽培的特異性茯苓菌株,保藏號為CGMCC NO. 6660茯苓{Wolfiporia川杰I號-A5,同時結合主根接種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驟為菌種生產—松樹蔸的預處理一接種一常規(guī)管理與采收。所述菌種生產的步驟如下(1)首先進行菌株的復壯,以菌絲在PDA斜面試管上向前生長時呈旺盛的“波浪狀”排列為目標進行茯苓一級母種的生產;(2)茯苓原種生產以松木屑為主料按常規(guī)方法生產茯苓原種;(3)茯苓栽培種生產以松木片為主料,接入茯苓原種栽培。所述松樹蔸的預處理包括將松樹蔸周邊雜物清除,并進行防白蟻處理,找出松樹蔸的主根所在,對主根緊靠蔸干的部位削去一條寬5 8 cm,長15 cm的根皮,直徑超過25cm的大樹蔸則需再選2 3根較粗側根進行削皮處理。本專利技術的管理與采收注重苓場的控水與透氣。遇雨天防止松樹蔸周圍淤水,遇旱則增濕;栽培過程始終保持土層的疏松、透氣。接種3 4個月后經常巡察苓場,無需盲目尋找,只要關注松樹蔸Im直徑范圍內的表土是否開裂及時覆土就能確保茯苓菌核的正常生長。接種后10 12個月樹蔸Im直徑范圍內的表土不再出現(xiàn)龜裂,茯苓菌核外皮顏色變深棕褐色,不再出現(xiàn)白色裂痕,就可采收。因松樹蔸Im直徑范圍結苓的特性,極大地降低了茯苓栽培管理及采收的強度,省工省時。通過應用本專利技術,能使各省市豐富的廢松樹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該專利技術不僅降低了松樹蔸種苓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工效,使松樹蔸種苓易于管理,平均單蔸茯苓產量可 達15kg/松樹葡D25±5cm,使林業(yè)廢料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變廢為寶,發(fā)展低碳經濟。應用這種低碳高產栽培茯苓的方法不僅解決了食用菌生產中存在的“菌林矛盾”,同時化解了白蟻等蟲害滋生對林木的危害,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顯著。本專利技術的顯著優(yōu)點為 I)本專利技術利用林業(yè)廢棄物-松樹蔸進行茯苓低碳原生態(tài)高效栽培的專利技術方法,解決了松樹蔸栽培規(guī)模化生產的栽培技術問題,不僅降低生產成本,且降低了松樹蔸種苓的勞動強度,提高松樹蔸利用率了,有利于茯苓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益,而且實現(xiàn)林業(yè)廢棄物-松樹蔸的資源化利用,提高松樹蔸的利用價值,減少了林業(yè)的廢棄物排放,對發(fā)展林業(yè)循環(huán)經濟的具有重大意義。2)本專利技術通過適宜松樹蔸栽培特異性菌株的選擇,選用本所選育的“川杰I號一A5”茯苓品種確保栽培中茯苓菌核集中結苓于松樹蔸Im直徑范圍內,且產量高,平均單蔸產量可達15kg/葡直徑25 ± 5cm。3)本專利技術通過配套栽培菌種的生產,一級母種PDA斜面試管中的菌絲必須具備上向前生長時呈旺盛的“波浪狀”排列的特征。二級優(yōu)質的原種菌絲生長旺盛,潔白、均勻、致密,有根狀菌索分布;三級優(yōu)質的栽培種菌絲應潔白致密均勻布滿木片,斷面淡黃色,且具有濃郁的茯苓特有香味,無發(fā)黃菌絲,菌袋完整。確保栽培菌種不僅在保持其菌株的Im結苓的特異性,同時旺盛的菌絲活力可提高松樹蔸接種的成活率。適宜松樹蔸栽培的茯苓優(yōu)良菌株為高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本專利技術的松樹蔸的預處理,無需對所有的松根進行斷根處理,極大地降低松樹蔸的種苓的勞動強度。5)本專利技術的接種主根不撥袋接種法松木片栽培菌種(O. 5kg/袋)適宜的菌齡為30 40 d,菌絲均勻布滿木片健壯致密,具茯苓特異香味濃郁,菌袋完整,無雜菌污染;接種時只將栽培種菌包割開一條2cm寬的長縫,不撥離菌袋則可確保雨天接種的成活率;松樹蔸栽培接種的位置很關鍵,菌包的開口處應緊貼松樹蔸主根與蔸干交叉處的新劈口,主根對松樹蔸而言尤如人體的的動脈血管,接在松樹蔸主根與蔸干交叉處的新劈口處既能提高松樹蔸接種的成活率,又能提高茯苓菌絲在松樹蔸中的吃料速度,確保茯苓后期菌核快速生長對營養(yǎng)的供給。接種量(O. 5kg/袋)1袋/松樹蔸直徑20±5cm cm、2袋/松樹蔸直徑30±5cm、3 4袋/松樹蔸直徑40cm以上的松樹蔸。接種量過多,在菌絲生長階段松樹蔸的營養(yǎng)會被耗盡,結苓時則營養(yǎng)不足,菌核無法快速生長導致茯苓產量的嚴重下降;接種量過少,菌絲無法迅速蔓延,吃料速度慢,營養(yǎng)生長階段延長推遲了菌核的形成,同樣會導致產量的下降。適宜的松樹蔸接種法也是栽培高產的關健所在。6)平均單蔸(松樹蔸直徑25 ± 5cm)產量達15kg,茯苓菌核直徑IOcm 30cm,單核重2 5kg,具有茯苓菌核特有的組織形態(tài),菌核表面皆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瘤狀皺縮,質軟、易開裂,菌肉潔白結實,適于中藥材的加工。產品符合2010年〈〈中國藥典》及我國農業(yè)行業(yè)標準農業(yè)行業(yè)標準無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5-2006)的感官要求和安全要求。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I菌株選育 以“閩苓”為親本應用原生質體紫外誘變技術開展茯苓育種研究制備“閩苓”菌絲原生質體,將原生質體稀釋至I. 25 X IO6個/ml,各取O. I ml涂布于CYM再生培養(yǎng)基上,用15w的紫外燈照射誘變。培養(yǎng)皿距燈管30 cm,開燈預熱20 min后,打開皿蓋進行照射,照射時間為150s。紫外誘變結束后,平板用黑紙包嚴,置28°C下培養(yǎng)5 7天。原生質體再生后,挑選最先長出,健壯、純正的菌落120個(編號為Wl W120),移入PDA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以PD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株茯苓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茯苓菌株為茯苓(Wolfiporia?extens)川杰1號?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簡稱CGMCC,保藏號為CGMCC?NO.?666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株獲茶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獲茶菌株為獲茶(#o7/i/ oria ezie/75·)川杰I號-A5,已于2012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簡稱 CGMCC,保藏號為 CGMCC NO. 6660。2.一種低碳高產栽培茯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林下廢棄物松樹蔸進行茯苓自然栽培,選用適宜松樹蔸栽培的特異性茯苓菌株,保藏號為CGMCC NO. 6660HiJolfiporia 川杰I號-A5,同時結合主根接種法栽培茯苓;栽培步驟為菌種生產一松樹蔸的預處理一接種一常規(guī)管理與米收。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蔡丹鳳,陳丹紅,鄭朋武,林佩瑛,蔡志欣,陳美元,王澤生,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