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一種新型智能馬達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8343726 閱讀: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22:15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智能馬達,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上設有限位槽,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控制裝置,所述智能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通信單元、處理器、第二通信單元、繼電器,結構新穎,制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在不需要手動接通或斷開設備的電源的前提下,實現對設備的完全開啟或關閉,安裝更加靈活,使用方便,廣泛應用于交通工具的驅動、起重機械、及電動工具等方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馬達,特別涉及一種新型智能馬達
    技術介紹
    現有的高效馬達,進行組裝時,主要事先依序組裝該定子、扣環及套環,并將該轉子的軸心穿伸該套環及扣環后,再與該軸承進行結合,其中利用該扣環具有數個切口的設計,使得該軸心能夠借助施力而迫入且穿伸該扣環的中心孔,以供該扣環可順利卡入該扣環槽中,借此,該現有馬達于實際運作過程中,即可借助該扣環有效防止該轉子脫離該殼體,但是組裝起來比較麻煩,制造工序復雜、增加了成本,另外,這些高效馬達大多在易燃、易爆連續作業的環境中使用,使用中易發生故障,使連續生產的作業鏈終斷,即便是幾分鐘,造成的損失將是電機本身售價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因故障引發周圍環境爆炸,則后果更不堪設想,而且發生故障后還要人力專門進行檢查排除故障,想要關閉設備還必須到設備本體開關進行關閉,跟人們帶來很大不便,因此現有技術存在缺陷,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新穎,制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在不需要手動接通或斷開設備的電源的前提下,實現對設備的完全開啟或關閉,安裝更加靈活,使用方便的新型智能馬達。為實現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智能馬達,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限位部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支撐部設于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與軸承的第一端面抵觸連接,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定子通過組裝孔套設在軸管外表面,所述轉子設置在定子外側,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放置于軸承的第一通孔內,所述轉動軸與第一通孔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上設有限位槽,用于通過限位部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控制裝置,所述智能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通信單元、處理器、第二通信單元、繼電器,所述第一通信單元,用于在處理器和主控終端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與主控終端的信息交互;所述第二通信單元,用于在處理器和電機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與電機的信息交互;所述處理器,用于根據第一通信單元所轉發的數據包攜帶的信息控制繼電器的導通或斷開;所述繼電器,串聯于電源端和電機接電端之間;所述支撐部由限位部的第二表面一體成型,所述支撐部為單一環狀體,或由數個凸塊排列而成;所述扣持片設有一活動端;所述定位件由扣持片活動端的端緣至軸承的第一通孔內孔壁設有徑向距離;所述限位部的第二表面與軸承的第一端面之間設有第一軸向距離;所述徑向距離不大于第一軸向距離。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定位件的支撐部撐起該限位部與該軸承之間的第一軸向距離,并配合該徑向距離不大于該第一軸向距離的設計,提供扣持片足夠的變形空間,不需要增加該軸承的軸向高度,可節省該軸承的用料,進而降低生產成本;不僅引導該轉動軸更容易穿伸于該通孔,也不需要變更該軸承本身的結構,可避免造成該軸承的結構復雜化,以簡化該軸承的制造工序;能廣泛應用于交通工具的驅動、起重機械、及電動工具等方面,而且基座上設有智能控制裝置,在不需要手動接通或斷開設備的電源的前提下,實現對設備的完全開啟或關閉。同時,主控終端還可以通過智能控制裝置設置或查詢設備的工作狀態。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最佳實施例。如圖I所示,該新型智能馬達結構新穎,制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在不需要手動接通或斷開設備的電源的前提下,實現對設備的完全開啟或關閉,安裝更加靈活,使用方便,廣泛應用于交通工具的驅動、起重機械、及電動工具等方面。該新型智能馬達,包括基座3、定位件、定子12、轉子14,所述基座3內設置軸管9,所述軸管9內設軸承4,所述軸管9 一端形成封閉端,另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供組裝該軸承及定位件等相關構件;所述軸承4包括第一端面17、第二端面5,所述第一端面17、第二端面5之間設有第一通孔7,所述軸承4的第一端面17朝向該軸管9的開放端,所述軸承4的第二端面5朝向所述軸管9的封閉端;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9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16、支撐部15,所述限位部16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如,第二通孔的內孔壁設置四個扣持片,各扣持片朝向第二通孔的中央徑向延伸,各扣持片均具有一活動端,使各該扣持片的活動端的端緣共同構成一軸孔,且各相鄰的扣持片之間均形成有溝槽,所述溝槽朝向限位部的外周緣方向徑向延伸,所述定位件由扣持片活動端的端緣至軸承的第一通孔內孔壁形成徑向距離;所述支撐部15設于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15與軸承的第一端面抵觸連接,并遠離該第二通孔,該支撐部15由第二表面一體形成,且支撐部15可為單一環狀體,或是由數個凸塊排列而成,且較佳可排列圍成環圈狀;所述定子12設組裝孔13,所述定子12通過組裝孔13套設在軸管9外表面,所述轉子14設置在定子12外側,所述轉子14設置轉動軸6,所述轉動軸6放置于軸承4的第一通孔7內,所述轉動軸6與第一通孔7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6上設有限位槽18,通過限位部16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18,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定位件置于軸管9內時,所述支撐部15抵接該軸承4的第一端面17,借此,使得定位件的限位部不與該軸承4接觸,且限位部16的第二表面與軸承4的第一端面17之間具有一第一軸向距離,所述徑向距離不大于第一軸向距離,各該溝槽之間所形成的扣持片在受到該轉動軸6迫壓而向下彎曲變形的過程中,具有足夠的變形空間,以供轉動軸6順利穿伸定位件的軸孔而結合該軸承4的第一通孔,并使各扣持片于彈性復位后可伸入至轉動軸的限位槽內,進而達到防止該轉子14脫離該基座的功能;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控制裝置,所述智能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通信單元11、處理器I、第二通信單元8、繼電器2,所述第一通信單元11,用于在處理器I和主控終端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I與主控終端的信息交互;所述第二通信單元8,用于在處理器I和電機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I與電機的信息交互;所述處理器1,用于根據第一通信單元11所轉發的數據包攜帶的信息控制繼電器2的導通或斷開;所述繼電器2,串聯于電源端和馬達電機接電端之間;在使用時,將電源接通即可,在智能控制裝置的主控制終端輸入運行信號,第一通信單元11立刻將信號輸送給處理器1,處理器I在接收到信號后通過第二通信單元8將信號輸送給繼電器2,并驅動繼電器2導通電路,同時主控終端通過智能控制裝置設置或查詢馬達電機的工作狀態。以上述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技術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智能馬達,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限位部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支撐部設于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與軸承的第一端面抵觸連接,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定子通過組裝孔套設在軸管外表面,所述轉子設置在定子外側,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放置于軸承的第一通孔內,所述轉動軸與第一通孔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上設有限位槽,用于通過限位部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控制裝置,所述智能控制裝置包括第一通信單元、處理器、第二通信單元、繼電器,所述第一通信單元,用于在處理器和主控終端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與主控終端的信息交互;所述第二通信單元,用于在處理器和電機之間轉發數據包,實現處理器與電機的信息交互;所述處理器,用于根據第一通信單元所轉發的數據包攜帶的信息控制繼電器的導通或斷開;所述繼電器,串聯于電源端和電機接電端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智能馬達,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限位部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支撐部設于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與軸承的第一端面抵觸連接,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定子通過組裝孔套設在軸管外表面,所述轉子設置在定子外側,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放置于軸承的第一通孔內,所述轉動軸與第一通孔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上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孔富資
    申請(專利權)人:瀾櫻創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日韩美无码五月天|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精品国产毛片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国语成本人片免费av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96|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国产高清不卡无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不卡| 国产av激情无码久久|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日本无码色情三级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