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液壓變壓器,提供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用于在恒壓網絡中實現多負載的互不相關控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主軸、殼體、斜盤、柱塞、柱塞缸、擺動油缸組成,所述擺動油缸由過渡端蓋、配流盤、后端蓋、轉軸葉片、固定葉片、密封圈組成,過渡端蓋前端面與殼體固定連接,過渡端蓋后端面與后端蓋固定連接,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安裝在過渡端蓋的圓孔內,過渡端蓋與后端蓋組成擺動油缸的外殼,固定葉片通過螺釘安裝在后端蓋內,轉軸葉片通過螺釘安裝在轉軸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擺動油缸和配流盤集成,不僅使配流盤的控制更加靈活,還具有驅動方式簡單、驅動效率高、結構緊湊、集成度高等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機械領域,涉及一種液壓元件,具體地說是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
技術介紹
液壓變壓器是指在液壓傳動中實現壓力轉換的一種液壓元件。液壓變壓器可以把給定壓力下的輸入液壓能高效率地轉換為另一種壓力下的輸出液壓能,使用它可以實現多負載在恒壓網絡中互不相關的控制,還會使能量逆向流動,不僅可以無節流損失地驅動直線負載,而且還可以驅動旋轉負載。現有液壓變壓器配流盤的變量方式有手動控制式、液壓缸控制式。其中,手動控制式不能實現液壓變壓器輸出壓力的連續調節,液壓缸控制式雖可以實現液壓變壓器輸出壓力的連續調節,但現有技術中液壓缸控制式的液壓變壓器均通過普通直線運動油缸和齒輪齒條驅動配流盤實現旋轉運動,其驅動方式單一、結構緊湊性和集成度難以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液壓變壓器必須采用直線運動油缸單一驅動方式的不足和結構緊湊性和集成度難以進一步提高的問題,提供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該液壓變壓器將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使用,具有驅動方式更簡單、驅動效率更高、結構更緊湊、集成度更高的特點。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所述液壓變壓器由主軸、殼體、斜盤、柱塞、柱塞缸、擺動油缸組成;所述擺動油缸由過渡端蓋、配流盤、后端蓋、轉軸葉片、固定葉片、密封圈組成,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套設在過渡端蓋的圓孔內;所述主軸一端與殼體通過軸承相連,主軸另一端穿過柱塞缸、配流盤、過渡端蓋,通過軸承與后端蓋相連,所述過渡端蓋分別與殼體和后端蓋緊固連接,所述過渡端蓋與后端蓋組成擺動油缸的外殼,所述轉軸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配流盤上,所述固定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后端蓋內,所述密封圈設置在轉軸葉片和固定葉片的密封槽內;所述配流盤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槽A、負載油槽B、回油槽T,所述配流盤內設置有高壓通道Al、負載通道BI、回油通道Tl,所述后端蓋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路A2、負載油路B2、回油路T2,所述后端蓋后端面設置有高壓油口 A3、負載油口 B3、回油口 T3,高壓油槽A通過高壓通道Al、高壓油路A2與高壓油口 A3相通,負載油槽B通過負載通道BI、負載油路B2與負載油口 B3相通,回油槽T通過回油通道Tl、回油路T2與回油口 T3相通。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過渡端蓋圓周方向開有螺紋孔,后端蓋的圓周方向也開有螺紋孔,分別與外殼圓周上的螺紋孔相配合,通過螺栓將過渡端蓋與殼體和后端蓋連接起來。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轉軸葉片和固定葉片圓周方向開有矩形密封槽,密封圈安裝在矩形密封槽內。本技術提供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與斜軸式液壓變壓器相比,該液壓變壓器在通軸式柱塞泵的基礎上對配流盤和后端蓋進行改進,具有支撐剛度大、噪聲低、轉動慣量小的優點,用于在恒壓網絡中實現多負載的互不相關控制。與現有技術相比,提供了一種新的控制配流盤轉動的方法,通過將擺動油缸和配流盤集成,使配流盤的控制更加靈活。本技術液壓變壓器由于取消了齒輪齒條機構,因此驅動方式更簡單、驅動效率更高,由于將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使用,所以結構更緊湊、集成度更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 A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中配流盤的前端面視圖。圖4是圖3的B— B局部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中后端蓋的前端面視圖。圖6是本技術中后端蓋的后端面視圖。其中1.主軸、2.殼體、3.柱塞、4.配流盤、5.擺動油缸、6.后端蓋、7.軸承、8.過渡端蓋、9.柱塞缸、10.斜盤、11.軸承、12.轉軸葉片、13.固定葉片、14.密封圈。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一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該液壓變壓器包括主軸I、殼體2、柱塞3、柱塞缸9、斜盤10、擺動油缸5,所述擺動油缸5包括過渡端蓋8、配流盤4、后端蓋6、轉軸葉片12、固定葉片13、密封圈14,所述主軸I的一端安裝在殼體2上的軸承11內,另一端穿過柱塞缸9、配流盤4、過渡端蓋8,安裝在后端蓋6上的軸承7內,所述配流盤4同時作為擺動油缸5的轉軸安裝在過渡端蓋8的圓孔內,所述過渡端蓋8通過螺釘與殼體2緊固連接,所述后端蓋6通過螺釘與過渡端蓋8緊固連接,所述過渡端蓋8與后端蓋6組成擺動油缸5的外殼,所述轉軸葉片12通過螺釘安裝在配流盤4上,所述固定葉片13通過螺釘安裝在后端蓋6內,所述密封圈14安裝在轉軸葉片12和固定葉片13的密封槽內。如圖3、4、5、6所示,所述配流盤4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槽A、負載油槽B、回油槽T,所述配流盤4內設置有高壓通道Al、負載通道BI、回油通道Tl,所述后端蓋6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路A2、負載油路B2、回油路T2,所述后端蓋6后端面設置有高壓油孔A3、負載油孔B3、回油孔T3,高壓油槽A通過高壓通道Al、高壓油路A2與高壓油口 A3相通,負載油槽B通過負載通道BI、負載油路B2與負載油口 B3相通,回油槽T通過回油通道Tl、回油路T2與回油口 T3相通。所述擺動油缸5的后端蓋6上通過螺釘安裝有控制閥,所述控制閥包含四個油口PL P2,P3,P4,所述擺動油缸5兩出口分別與控制閥的Pl 口和P2 口相連,控制閥P3 口接恒壓網絡高壓油源,控制閥P4 口接恒壓網絡低壓油源,由控制閥控制進入和流出擺動油缸5的流量,從而控制擺動油缸轉動。通過將擺動油缸5和配流盤4集成,配流盤4的控制更加靈活,為將擺動油缸5和液壓變壓器殼體2連接起來,設置了過渡端蓋8。具體實施方式二 結合圖I、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配流盤4前端面 高壓油槽A、負載油槽B、回油槽T分布在同一圓周上,配流盤4后端面上高壓油槽A和回油槽T分布在同一圓周上,高壓通道Al、負載通道BI、回油通道Tl均為斜槽。其他組成及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具體實施方式三結合圖I、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后端蓋6前端面設置的高壓油路A2、負載油路B2、回油路T2,分別與配流盤4內的高壓通道Al、負載通道BI、回油通道Tl連通,所述高壓油路A2和回油路T2分布在同一圓周上,所述負載油路B2分布在另一圓周上,所述兩個圓周之間設密封帶。其他組成及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具體實施方式四結合圖I、圖6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后端蓋6后端面上的高壓油口 A3、負載油口 B3、回油口 T3,分別與后端蓋6前端面上的高壓油路A2、負載油路B2、回油路T2連通,所述高壓油口 A3與恒壓網絡高壓油源連通,負載油口 B3向負載供油,回油口 T3與恒壓網絡低壓油源連通。其他組成及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工作原理根據實施方式一 實施方式四,液壓變壓器工作時,在恒壓網絡高壓油源壓力的作用下,使柱塞缸9產生驅動力矩而旋轉起來,配流盤4前端面的三個油槽分別接通恒壓網絡高壓油源、負載和恒壓網絡低壓油源,當驅動力矩與負載力矩、摩擦力矩平衡時,液壓變壓器的輸出壓力保持穩定;當需要提高或降低液壓變壓器的輸出壓力時,通過調節控制閥,控制恒壓網絡高壓油源進入擺動油缸的流量和方向,進而改變配流盤4的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其特征是:所述液壓變壓器由主軸、殼體、斜盤、柱塞、柱塞缸、擺動油缸組成;所述擺動油缸由過渡端蓋、配流盤、后端蓋、轉軸葉片、固定葉片、密封圈組成,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套設在過渡端蓋的圓孔內;所述主軸一端與殼體通過軸承相連,主軸另一端穿過柱塞缸、配流盤、過渡端蓋,通過軸承與后端蓋相連,所述過渡端蓋分別與殼體和后端蓋緊固連接,所述過渡端蓋與后端蓋組成擺動油缸的外殼,所述轉軸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配流盤上,所述固定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后端蓋內,所述密封圈設置在轉軸葉片和固定葉片的密封槽內;所述配流盤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槽A、負載油槽B、回油槽T,所述配流盤內設置有高壓通道A1、負載通道B1、回油通道T1,所述后端蓋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路A2、負載油路B2、回油路T2,所述后端蓋后端面設置有高壓油口A3、負載油口B3、回油口T3,高壓油槽A通過高壓通道A1、高壓油路A2與高壓油口A3相通,負載油槽B通過負載通道B1、負載油路B2與負載油口B3相通,回油槽T通過回油通道T1、回油路T2與回油口T3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擺動油缸控制的斜盤柱塞式液壓變壓器,其特征是所述液壓變壓器由主軸、殼體、斜盤、柱塞、柱塞缸、擺動油缸組成;所述擺動油缸由過渡端蓋、配流盤、后端蓋、轉軸葉片、固定葉片、密封圈組成,配流盤同時作為擺動油缸的轉軸套設在過渡端蓋的圓孔內;所述主軸一端與殼體通過軸承相連,主軸另一端穿過柱塞缸、配流盤、過渡端蓋,通過軸承與后端蓋相連,所述過渡端蓋分別與殼體和后端蓋緊固連接,所述過渡端蓋與后端蓋組成擺動油缸的外殼,所述轉軸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配流盤上,所述固定葉片通過螺釘設置在后端蓋內,所述密封圈設置在轉軸葉片和固定葉片的密封槽內;所述配流盤前端面設置有高壓油槽A、負載油槽B、回油槽T,所述配流盤內設置有高壓通道Al、負載通道BI、回油通道Tl,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貽歐,朱澤會,張寶情,黃亞農,黎申,于俊,胡軍華,何海洋,萬濤,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