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所述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包括填充或可填充有流體的殼體組件(30)、可與所述殼體組件(30)一起繞旋轉軸線(A)旋轉的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106)、可與從動構件(44)一起繞所述旋轉軸線(A)旋轉且可通過離合器活塞(118)與所述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106)引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層狀結構(114),其中,在所述殼體組件和所述從動構件之間的扭矩傳遞路徑中設置旋轉減振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旋轉減振組件包括輸入區(qū)域(52)和輸出區(qū)域(82),其中,在所述輸入區(qū)域(52)和所述輸出區(qū)域(82)之間設置有第一扭矩傳遞路徑(46)和與所述第一扭矩傳遞路徑(46)并聯(lián)的第二扭矩傳遞路徑(48)以及用于使通過所述扭矩傳遞路徑(46,48)引導的扭矩疊加的聯(lián)接組件(50),其中,所述旋轉減振組件至少在所述第一扭矩傳遞路徑(46)中還包括移相組件(56)以用于產生通過所述第一扭矩傳遞路徑(46)引導的旋轉不均勻性相對于通過所述第二扭矩傳遞路徑引導的旋轉不均勻性的相位偏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其例如可應用在車輛的傳動系中。
技術介紹
首先在構造有內燃機的傳動系中,由于在內燃機中周期性地出現點火以及在此釋放的能量被轉化成曲軸的旋轉運動,基本上不會有恒定的扭矩被引入傳動系中。不僅由曲軸給出的扭矩、而且其轉速經受波動或振動、總地來說經受旋轉不均勻性。由于這種類型的旋轉不均勻性在行駛中能夠被察覺,通常存在盡可能消除該旋轉不均勻性的目標。例如已知的是,通過應用力或能量儲存器、即例如彈簧或運動的質量或其組合,暫時地儲存在這種類型的旋轉不均勻性中出現的能量并且之后將其輸送到傳動系中,從而可實現平穩(wěn)的轉速或扭矩變化。作為轉速適應的減振器已知的質量擺錘將在行駛狀態(tài)中出現 的旋轉不均勻性轉化成振動質量的振蕩偏移,其中,可與離心力相反地進行該偏移并且通過預定偏移軌道或同樣待偏移的質量實現與一定的激勵轉速或激勵頻率的協(xié)調。這種類型的減振器顯然可與通過應用彈簧或類似部件而振動的質量系統(tǒng)組合。由于在現代車輛結構中越來越窄的空間情況,在解耦質量方面(即在減小出現的旋轉不均勻性方面)具有相應損失的較小結構空間可供用于減振的系統(tǒng)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特別是用于帶有自動變速器的傳動系的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其實現更好地減小被引入傳動系中的旋轉不均勻性。根據本專利技術,該目的通過特別是用于車輛傳動系的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實現,該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包括填充或可填充有流體的殼體組件、可與該殼體組件一起繞旋轉軸線旋轉的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ReibfMchenformation)、可與從動構件一起繞該旋轉軸線旋轉且可通過離合器活塞與該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進入摩擦接合的第二摩擦面層狀結構,其中,在殼體組件和從動構件之間的扭矩傳遞路徑中設置旋轉減振組件的至少一部分,該旋轉減振組件包括輸入區(qū)域和輸出區(qū)域,其中,在該輸入區(qū)域和輸出區(qū)域之間設置有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和與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并聯(lián)的第二扭矩傳遞路徑以及用于使通過這些扭矩傳遞路徑引導的扭矩疊加的聯(lián)接組件,其中,該旋轉減振組件還至少在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徑中包括移相組件以用于產生通過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引導的旋轉不均勻性相對于通過第二扭矩傳遞路徑引導的旋轉不均勻性的相位偏移。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中,通過應用該移相組件確保,首先通過分配傳遞的扭矩并且之后通過在此引入的相位偏移再次結合傳遞的扭矩,出現在待傳遞的扭矩中的振動分量的抵消的疊加。在理想情況中,至少在特別臨界的頻率范圍中實現幾乎完全消除旋轉不均勻性。通過將至少一個聯(lián)接組件集成到填充或可填充有流體的殼體組件中實現這樣的可能性,即,通過該流體和由該流體引入的潤滑效應(特別是當該流體為油時)特別是在聯(lián)接組件的區(qū)域中減小磨損。同樣可對振動性能產生影響,因為運動的組件需與流體的阻力相反地運動并且在此消耗能量。在此可規(guī)定,該殼體組件包圍移相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備選的變型方案中,該移相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布置在殼體組件之外。在根據本專利技術構造的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中,該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和第二摩擦面層狀結構可設置在殼體組件和旋轉減振組件之間或旋轉減振組件和從動構件之間的扭矩流中。在備選的設計變型方案中可規(guī)定,該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和第二摩擦面層狀結構設置在移相組件和聯(lián)接組件之間的扭矩流中。如果通過取消在摩擦面層狀結構之間的摩擦接合中斷在移相組件和聯(lián)接組件之間的連接,則通過該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基本上不可傳遞扭矩。在另一備選的變型方案中提出,該第一摩擦面層狀結構和第二摩擦面層狀結構設置在殼體組件和聯(lián)接組件之間的扭矩流中。在此,例如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可固定地聯(lián)接 到殼體組件處。之后,通過選擇性地取消和建立在第二扭矩傳遞路徑中的兩個摩擦面層狀結構的摩擦接合可相應地中斷或建立通過該濕式運轉的離合器組件的扭矩流。 摩擦面層狀結構中的每一個可包括至少一個摩擦元件,通過離合器活塞可將該至少一個摩擦元件與另一摩擦面層狀結構的環(huán)盤形的摩擦元件壓入摩擦接合中。為了可以結構上簡單的方式有效地實現該相位偏移,提出,該移相組件包括帶有初級側和可克服彈簧組件的作用相對于該初級側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次級側的振動系統(tǒng)。由此,基本上根據雙質量振蕩器的功能原理構造該移相組件,在該雙質量振蕩器中通過一方面選擇彈簧剛度且另一方面選擇在初級側和次級側的質量比例或慣性給克服彈簧組件的作用相對于彼此振動的兩個質量、即主要是初級側和次級側提供期望的振動特性。特征為,這種類型的振動系統(tǒng)具有共振頻率。在共振頻率之下的頻率范圍中,這種類型的振動系統(tǒng)在臨界以下振動,也就是說系統(tǒng)的激勵和反應基本上同時出現。在超過共振頻率時出現相位突變,從而系統(tǒng)的激勵和反應基本上以彼此相位偏移的方式出現,即,該系統(tǒng)超臨界地工作。本專利技術利用了這種在理想情況中最大值為180°的相位突變,以用于通過使如此相位偏移的扭矩振動分量與未相位偏移的扭矩振動分量疊加實現期望的旋轉不均勻性的減小。為了可實現在到從動構件的扭矩傳遞路徑中進一步改進的減振性能提出,該輸出區(qū)域包括另一振動系統(tǒng),其具有初級側和可克服彈簧組件的作用相對于該初級側旋轉的次級側。該從動構件例如可與從動軸、優(yōu)選地變速器輸入軸相聯(lián)接或可聯(lián)接以繞旋轉軸線共同旋轉的從動輪轂。例如可通過以下方式保證殼體組件的流體供給,即,該殼體組件包括用于驅動流體泵以將流體輸送到殼體組件中的驅動層狀結構(Antriebsformation)。那么當為了繞旋轉軸線旋轉而驅動殼體組件時,始終也可通過這種方式激活流體泵并且由此保證在運行中充分地利用流體填充殼體組件。在一個結構非常簡單的可緊湊地實現的設計變型方案中提出,聯(lián)接組件包括行星齒輪傳動組件。為此例如可規(guī)定,該行星齒輪傳動組件包括連接到第二扭矩傳遞路徑處的行星齒輪架,該行星齒輪架帶有多個可旋轉地支撐在該處的行星齒輪。在此應指出的是,該行星齒輪可基本上構造成圓形、即構造成帶有完全地環(huán)繞的齒部的齒輪,或者備選地也可構造成分段齒輪(SegmentrSder)。為了可以簡單的方式利用該行星齒輪傳動組件或其行星齒輪以用于共同引導通過兩個扭矩傳遞路徑引導的扭矩或扭矩分量,提出,該行星齒輪傳動組件包括連接到第一扭矩傳遞路徑處的與行星齒輪嚙合接合的第一聯(lián)接輪組件和連接到輸出區(qū)域處的與行星齒輪嚙合接合的第二聯(lián)接輪組件。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對待通過兩個扭矩傳遞路徑傳遞的扭矩或扭矩分量的影響,即,與行星齒輪相連接的第一聯(lián)接輪組件和與行星齒輪相連接的第二聯(lián)接輪組件提供彼此不同的傳動比。該第一聯(lián)接輪組件和該第二聯(lián)接輪組件可分別構造成齒圈組件,S卩,在其徑向外部區(qū)域中與行星齒輪共同作用。備選地可規(guī)定,該第一聯(lián)接輪組件和第二聯(lián)接輪組件分別包括太陽輪組件。為了進一步影響減振性能,可規(guī)定,該振動系統(tǒng)和/或另一振動系統(tǒng)包括至少兩 個彼此串聯(lián)地布置的分別帶有初級側和可相對于該初級側旋轉的次級側的減振器。備選地或附加地可規(guī)定,該振動系統(tǒng)和/或另一振動系統(tǒng)包括至少兩個彼此并聯(lián)地作用的分別帶有初級側和可相對于該初級側旋轉的次級側的減振器。當該振動系統(tǒng)和/或另一振動系統(tǒng)包括帶有至少一個在周向上可從基礎位置偏移且在此改變其相對于旋轉軸線的間距的偏移質量(Auslenkungsmasse)的轉速適應的減振組件時,進一步實現,使減振性能與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T·德格爾,M·屈納,I·霍費爾納,
申請(專利權)人: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