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點是該砂除銹裝置由機架、噴砂機、噴砂小車和升降機組成,所述機架為設置在底座上的立柱與橫向支撐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機架一側設有軌道和撐腳,軌道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上且與機架平行,撐腳固定設置在立柱上且與立柱垂直;所述升降機固定設置在機架一側的底座上;所述噴砂小車為設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與噴砂機連接,噴砂小車上、下兩端由鋼絲繩與升降機連接,鋼絲繩由滑輪設置在機架上。本發明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有效避免了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節省約1/3的噴砂人工,減少了60%以上的腳手架搭建工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船舶噴涂裝備
,具體地說是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
技術介紹
船舶的涂裝是整個造船工藝中一個比較繁重的工序,尤其是船舶的二次涂裝工作通常是以船體分段進行的,除銹是涂料施工前的首項工作,除銹的目的是使被涂物表面達到清潔度和粗糙度的要求,增加涂料與被涂物面的附著能力,充分發揮涂料的抗腐蝕性能,以此延長船舶的使用壽命。只有對鋼材進行良好的表面前處理,才能使涂層達到預定的保護效果。目前,國內修船廠塢內除銹作業一般都采用工人手持噴砂槍向船體銹蝕區域噴射銅礦砂的人工作業形式。當銹蝕區域面積較大時,為縮短修船塢的占用時間,需要10(Γ200 工人同時在塢內作業,噴砂除銹時還需要搭設腳手架以方便工人操作,耗費工時多,作業效率低,工作環境極其惡劣,而且粉塵大,影響工人身體健康,污染環境。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采用垂直升降的噴砂小車對船體表面進行噴砂除銹作業,可節省約1/3的噴砂人工,減少了 60%以上的腳手架搭建工作,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勞動強度大為降低,并可采用遙控操作噴砂作業,使操作工人遠離作業點,避免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經濟效益可觀。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點是該砂除銹裝置由機架、噴砂機、噴砂小車和升降機組成,所述機架為設置在底座上的立柱與橫向支撐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機架一側設有軌道和撐腳,軌道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上且與機架平行,撐腳固定設置在立柱上且與立柱垂直;所述升降機固定設置在機架一側的底座上;所述噴砂小車為設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與噴砂機連接,噴砂小車上、下兩端由鋼絲繩與升降機連接,鋼絲繩由滑輪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噴砂槍為數個且以排列設置在噴砂小車上。所述機架的頂部設有吊耳。所述噴砂小車和升降機設有遙控操作系統。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有效避免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節省約1/3的噴砂人工,減少了 60%以上的腳手架搭建工作,經濟效益可觀。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I的側視圖 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閱附圖廣附圖2,本專利技術由機架I、噴砂機2、噴砂小車3和升降機4組成,所述機架I為設置在底座9上的四根方鋼立柱12與數根橫向支撐6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其頂部設有吊耳10,機架I 一側設有兩根軌道7和數個撐腳5,軌道7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6上且與機架I平行,數個撐腳5固定設置在兩立柱12上且與立柱12垂直;所述升降機4固定設置在機架I 一側的底座9上;所述噴砂小車3為設置在軌道7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13與噴砂機2的砂罐連接,噴砂小車3上、下兩端由鋼絲繩8與升降機4連接,鋼絲繩8由數個滑輪11設置在機架I上,滑輪11具有張緊作用。上述機架I的高度按擬修理的最大船舶尺度確定,其寬度取決于噴砂小車3上配置的噴砂槍數量而定,一般噴砂面寬度為2m,則機架I的寬度為2. 5m,對于不同的修船廠以及不同的修船對象,機架I的結構形式均相同,僅需改變機架I的高度和寬度以適應不同船廠的使用需求。所述噴砂槍為數個且以兩排設置在噴砂小車3上,每排槍頭水平中心距為150mm,·兩排槍頭垂向中心距為80mm,且兩排槍頭水平方向錯開布置,考慮到噴砂槍的除銹寬度一般為10(Tl50mm,這樣布置槍頭可避免漏噴,噴砂小車3在鋼絲繩8的牽引下沿設置在機架I上的兩軌道7上、下移動進行噴砂、復位動作,噴砂小車3和升降機4設有遙控操作系統。參閱附圖3,本專利技術用于船塢14內的大面積除銹作業,將兩機架I分別設置在船中體15兩側,即平行船中體15兩側外表面,撐腳5頂在船中體15的外表面上,以限定噴砂槍口與船中體15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便于機架I在整體吊運時快速定位。設置在機架I頂部的吊耳10便于機架I的起吊和固定,并將吊耳10配置繩索16并栓在船上的帶纜樁上,以避免噴砂的沖力使機架I產生晃動。噴砂小車3在鋼絲繩8的帶動下在軌道7上作上、下運動,噴砂小車3下降時為噴砂作業。噴砂小車3的升降速度在2飛m/min范圍內可調,以便應對船體15外殼表面不同的銹蝕狀態,噴砂小車3的行走速度一般設定為3 4m,則一次噴砂時間< lOmin,噴砂小車3復位后用吊車將機架I吊運移位,然后重復上述的噴砂作業。噴砂小車3的復位以及松、緊固定繩索16的時間需要約15 20min,則一個作業循環需要25 30min,但船的艏、艉及船底部分仍須采用人工除銹作業。大型船舶的平行中體在整個船體中占據比例很大,如17. 5萬噸級散貨船全長約290m,其平行中體部分長度 180m,占全長的62%,30萬噸級油輪全長約330m,其平行中體部分長度約約200m,占全長的60. 6%,按面積比例,兩種船型的平行中體兩側外表面面積約占船殼總外表面面積的比例均>35%。據此分析,如采用本專利技術對平行中體兩側外表面進行噴砂除銹作業,可節省約1/3的噴砂人工,并減少了 60%以上的腳手架搭建工作,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并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以上只是對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專利,凡為本專利技術等效實施,均應包含于本專利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砂除銹裝置由機架、噴砂機、噴砂小車和升降機組成,所述機架為設置在底座上的立柱與橫向支撐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機架一側設有軌道和撐腳,軌道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上且與機架平行,撐腳固定設置在立柱上且與立柱垂直;所述升降機固定設置在機架一側的底座上;所述噴砂小車為設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與噴砂機連接,噴砂小車上、下兩端由鋼絲繩與升降機連接,鋼絲繩由滑輪設置在機架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砂槍為數個且以排列設置在噴砂小車上。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的頂部設有吊耳。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砂小車和升降機設有遙控操作系統。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點是該砂除銹裝置由機架、噴砂機、噴砂小車和升降機組成,所述機架為設置在底座上的立柱與橫向支撐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機架一側設有軌道和撐腳,軌道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上且與機架平行,撐腳固定設置在立柱上且與立柱垂直;所述升降機固定設置在機架一側的底座上;所述噴砂小車為設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與噴砂機連接,噴砂小車上、下兩端由鋼絲繩與升降機連接,鋼絲繩由滑輪設置在機架上。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有效避免了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節省約1/3的噴砂人工,減少了60%以上的腳手架搭建工作。文檔編號B24C3/32GK102909661SQ201210457920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5日專利技術者俞凌云, 李永博, 朱凱, 馬文驄 申請人: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塢內自動噴砂除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砂除銹裝置由機架、噴砂機、噴砂小車和升降機組成,所述機架為設置在底座上的立柱與橫向支撐焊接而成的框架結構,機架一側設有軌道和撐腳,軌道固定設置在橫向支撐上且與機架平行,撐腳固定設置在立柱上且與立柱垂直;所述升降機固定設置在機架一側的底座上;所述噴砂小車為設置在軌道上的移動噴砂槍,移動噴砂槍由軟管與噴砂機連接,噴砂小車上、下兩端由鋼絲繩與升降機連接,鋼絲繩由滑輪設置在機架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俞凌云,李永博,朱凱,馬文驄,
申請(專利權)人: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