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其自動地控制半導體集成電路中可變增益電路的增益。
技術介紹
常規上,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已經用作跨阻(transimpedance)放大電路的構成元件,跨阻放大電路同時將微小光電流轉換為電壓信號并對其進行放大。圖4示出了非專利文獻 I (Kimikazu Sano 等人A Wideband Low-distorted ROSA for VideoDistribution Service based on FM Conversion Scheme , ECOC 2007 Proceedings,Vol. 3,pp. 167-168,2007)中公開的跨阻放大電路的結構。 跨阻核心電路I將由諸如光電二極管(未示出)之類的光接收元件獲得的電流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偏移補償電路2對來自跨阻核心電路I的輸出信號的偏移進行補償。可變增益電路(可變增益放大器)3對來自跨阻核心電路I的輸出信號進行放大。可變增益電路3經由輸出緩沖器4將輸出信號輸出至差分輸出端口 OT和0C。自動增益控制電路5通過產生增益控制信號來控制可變增益電路3的增益,以將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幅度與預定的設定輸出幅度相匹配。下面將詳細描述自動增益控制電路5。自動增益控制電路5包括峰值檢測電路50、平均值檢測電路51、輸出幅度設置電路52、運算放大器53、電阻器r51、r52、r53和r54以及電容器c51、c52和c53。峰值檢測電路50檢測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峰值THo。平均值檢測電路51檢測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平均值Ave。峰值THo和平均值 ...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峰值檢測電路(10),所述峰值檢測電路檢測并輸出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峰值電壓,所述可變增益電路對主信號進行放大,所述峰值檢測電路包括晶體管(Q1、Q2、Q3);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檢測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平均值電壓,輸出通過將幅度為可變增益電路(3)所需輸出幅度1/2的電壓與平均值電壓相加獲得的電壓,并包括晶體管(Q4、Q5、Q6);以及放大電路(12),所述放大電路通過對峰值檢測電路(10)的輸出電壓和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的輸出電壓之間的差進行放大,并且向所述可變增益電路(3)輸出所述放大結果作為增益控制信號,來控制所述可變增益電路(3)的增益,其中峰值檢測電路(10)中從接收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輸入端口(10i1,10i2)到向所述放大電路(12)輸出電壓的輸出端口(10o)的路徑上的晶體管的基極?發射極結的個數等于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中從接收來自所述可變增益電路的輸出信號的輸入端口(11il,11i2)到向所述放大電路(12)輸出電壓的輸出端口(11o ...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21 JP 2011-1371431.一種自動增益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峰值檢測電路(10),所述峰值檢測電路檢測并輸出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峰值電壓,所述可變增益電路對主信號進行放大,所述峰值檢測電路包括晶體管(Q1、Q2、Q3); 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檢測來自可變增益電路⑶的輸出信號的平均值電壓,輸出通過將幅度為可變增益電路(3)所需輸出幅度1/2的電壓與平均值電壓相加獲得的電壓,并包括晶體管(Q4、Q5、Q6);以及 放大電路(12),所述放大電路通過對峰值檢測電路(10)的輸出電壓和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的輸出電壓之間的差進行放大,并且向所述可變增益電路⑶輸出所述放大結果作為增益控制信號,來控制所述可變增益電路(3)的增益, 其中峰值檢測電路(10)中從接收來自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輸入端口(10il,10i2)到向所述放大電路(12)輸出電壓的輸出端口(IOo)的路徑上的晶體管的基極-發射極結的個數等于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中從接收來自所述可變增益電路的輸出信號的輸入端口(llil,lli2)到向所述放大電路(12)輸出電壓的輸出端口(Ho)的路徑上的晶體管的基極-發射極結的個數。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接收來自所述可變增益電路(3)的輸出信號的正相輸入端口(IT)和反相輸入端口(1C), 其中所述峰值檢測電路(10)包括 第一晶體管(Ql),具有用作峰值檢測電路(10)的第一輸入端口(IOil)、并且與正相輸入端口(IT)相連的基極,以及用于接收第一電源電壓的集電極; 第二晶體管(Q2),具有用作峰值檢測電路(10)的第二輸入端口(10i2)、并且與反相輸入端口相連的基極,以及用于接收第一電源電壓的集電極; 第三晶體管,具有與第一晶體管的發射極和第二晶體管的發射極相連的基極,接收第一電源電壓的集電極,以及用作峰值檢測電路(10)的輸出端口(IOo)的發射極; 第一電容(Cl),具有與第一晶體管(Ql)的發射極、第二晶體管(Q2)的發射極以及第三晶體管(Q3)的基極相連的一端,以及接收第二電源電壓的另一端;以及第一電流源(Il),向第三晶體管(Q3)供應恒定電流; 所述平均值檢測/輸出幅度設置電路(11)包括 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佐野公一,福山裕之,野坂秀之,中村誠,村田浩一,十林正俊,井鍋泰宣,土屋英祐,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