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插座連接器,包括一容納槽及滑動收容于其內的一對接板、一彈出機構及一彈回機構,對接板顯露于容納槽的前端,對接板設有抵持部及第一卡持部;彈出機構設有擋止部對應抵止抵持部,實現彈出機構帶動對接板向外滑出;以及彈回機構設有第二卡持部對應卡扣第一卡持部,實現彈回機構帶動對接板回復原位。這樣插座連接器在機殼上的開口高度只需設置成大致等于所述對接板的厚度,也就是大大小于插頭連接器的厚度,故可降低電子設備的高度,滿足了筆記本等電子設備邊緣超薄的需求,使用也便利。(*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插座連接器,尤指一種與插頭連接器對接的插座連接器。
技術介紹
現有的插座連接器,尤指一些裝設于筆記本等電子設備機殼內的插座連接器,供與其相匹配的插頭連接器對接。如圖9,為實現對接,一般該插座連接器在機殼上設有用以對接的開口,開口高度大致等于插頭連接器的對接頭的厚度,因此,筆記本等電子設備的整體厚度勢必得大過對接頭的厚度,才能夠將插頭連接器安裝于其中而實現電性連接。隨著電子產品向輕薄化發展的趨勢,現有的插座連接器已無法滿足當今筆記本邊緣超薄的需求,現設計一種新的插座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
技術介紹
所面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座連接器,具有一可伸縮的對接板,可滿足筆記本邊緣超薄的需求。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插座連接器,用以供一插頭連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電連接座,其上表面凹設一容納槽滑動收容一對接板,所述對接板顯現于所述容納槽的前端;一彈出機構,所述彈出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以及一彈回機構,所述彈回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回復原位;其中,所述彈出機構的彈性回復力大于所述彈回機構的彈性回復力。進一步,所述彈出機構與所述彈回機構相對設置于所述容納槽的兩側,所述對接板設于所述彈出機構與所述彈回機構之間。進一步,所述彈出機構包括一第一彈性元件,所述第一彈性元件一端設于所述容納槽的后壁面,另一端設于所述彈出機構;所述彈回機構包括一第二彈性元件,所述第二彈性元件一端設于所述容納槽的前壁面,另一端設于所述彈回機構。進一步,所述對接板設有一抵持部及一第一卡持部,所述彈出機構設有一擋止部,所述擋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彈回機構設有一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進一步,所述抵持部設于所述對接板的后端,朝所述容納槽內所述彈出機構后端延伸形成所述擋止部,所述擋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進一步,朝向所述彈回機構的一側所述對接板凸設形成所述第一卡持部,朝向所述容納槽的一側所述彈回機構凹設形成所述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扣于所述第一卡持部。 進一步,于所述對接板的前端設有一按壓部,所述彈出機構包括一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向前延伸設有一復位塊,在未插接所述插頭連接器時,所述復位塊大致與所述按壓部平齊。進一步,當所述對接板受壓使得所述彈出機構解除卡持時,所述擋止部抵止于所述抵持部,所述復位塊則跟隨所述對接板滑出;當所述插頭連接器插接時,所述插頭連接器抵頂所述復位塊而使之退回原位。進一步,所述彈回機構包括一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對接板一體成型。進一步,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后,所述插頭連接器與之對接并包覆所述對接板。進一步,于所述對接板的相對兩側壁分別裝設一彈片端子,所述插座連接器包括一蓋體樞接蓋設于所述對接板,當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時,所述彈片端子將所述殼體彈起,于所述蓋體與所述對接板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以供所述插頭連接器插接。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座包括多個第一端子,所述對接板對應容設有多個第二端子,當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時,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電性導通。進一步,所述電連接座與所述對接板之間設有一軟性電路板,所述軟性電路板使所述電連接座與所述對接板保持電性導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插座連接器由于所述容納槽滑動收容所述對接板,所述對接板顯現于所述容納槽的前端,因此,所述插頭連接器是與所述對接板伸出所述機殼外的部分進行對接來實現的電性連接,這樣所述插座連接器在所述機殼上的開口高度只 需設置成大致等于所述對接板的厚度,便有效地減小了筆記本等電子設備的整體厚度。又,所述對接板設有所述抵持部及所述第一卡持部;所述彈出機構設有所述擋止部對應抵止所述抵持部,實現所述彈出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以及所述彈回機構設有所述第二卡持部對應卡扣所述第一卡持部,實現所述彈回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回復原位。故本技術插座連接器滿足了筆記本等電子設備邊緣超薄的需求,同時使用也便利。為便于對本技術的目的、形狀、構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現結合實施例與附圖作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及與其對接插頭連接器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將要對所述對接板施力的狀態圖;圖5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所述對接板滑出以供插頭連接器插接的狀態圖;圖6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對接時的狀態圖;圖7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欲拔出插頭連接器時的狀態圖;圖8為本技術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完全分離后的狀態圖;圖9為現有的插座連接器及其對應的插頭連接器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iT連接座j I基座I ο I第一端子 I IiW 納槽一 2 口壁面1ΙΓ 1^~第一滑槽 ] 第一卡固槽 13Γ 竟一定位柱一132竟二滑槽 _Ti 蛋—二定位柱 ΤΙΓ t卡固槽11 塊對接板 20 第二端子 I! 抵持部22~蛋=卡持部& 彈出機構 ^ 第一滑塊 ~第一導向槽310 擋止部_311 復位塊_312蛋=彈性元件 & 第一止動件 E 彈回機構 ~第二滑塊_41__第二導向槽 410 第二卡持部 411f彈性元件石 第二止動件石 殼體5~畫板|6 I機殼\7 I插頭連接器 \8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I、圖2及圖3,本技術插座連接器包括一電連接座I、一對接板2 (如USB舌板)、一彈出機構3、一彈回機構4及一殼體5,所述插座連接器焊接固定于一電路板6并收容于一機殼7 (如筆記本等電子設備的外殼)內,用以與一插頭連接器8對接實現電性導通。請參閱圖I、圖2及圖3,所述電連接座I包括一基座10及容設于所述基座10內的多個第一端子11。所述基座10呈矩形,其上表面凹設一容納槽12,于所述容納槽12兩相對側分別凹設一第一滑槽13及一第二滑槽14,且與所述容納槽12相連通。于所述容納槽12另兩相對側分別定義為一前壁面121和一后壁面122,所述前壁面121大致中間位置開設一開口 120使所述容納槽12與外界連通,所述后壁面122向所述容納槽12內延伸設有一限位塊15,所述限位塊15為方形且與所述基座10 —體成型。于所述第一滑槽13內,所述前壁面121凹設一第一卡固槽131,所述后壁面122凸設一第一定位柱132。于所述第 二滑槽14內,所述前壁面121凸設一第二定位柱141,所述后壁面122凹設一第二卡固槽142。所述第一卡固槽131與所述第二卡固槽142大致位于所述基座10的一對角線上,而所述第一定位柱132與所述第二定位柱141大致位于所述基座10的另一對角線上。請參閱圖1,所述對接板2進一步包括容設于其內的多個第二端子21。所述對接板2前端設有一按壓部20 (所述對接板2的前端面即為所述按壓部20),其后端設有一抵持部22 (所述對接板2的后端面即為所述抵持部22),其一側凸設有一第一卡持部23。請參閱圖I及圖2,所述彈出機構3包括一第一滑塊31、一第一彈性元件32及一第一止動件33,所述彈回機構4包括一第二滑塊41、一第二彈性元件42及一第二止動件43。所述彈出機構3及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插座連接器,用以供一插頭連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電連接座,其上表面凹設一容納槽滑動收容一對接板,所述對接板顯現于所述容納槽的前端;????一彈出機構,所述彈出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向外滑出;以及????一彈回機構,所述彈回機構帶動所述對接板回復原位;????其中,所述彈出機構的彈性回復力大于所述彈回機構的彈性回復力。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志勇,吳永權,劉軍,黃常偉,
申請(專利權)人:番禺得意精密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