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及沿所述電池連接器的對接方向組裝在所述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所述絕緣本體上開設有若干前后貫穿所述絕緣本體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沿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兩側的擋壁以及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上下兩側的頂壁和擋塊,從而在所述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可防止所述導電端子被對接連接器擠壓而出現傾倒的現象。(*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電池連接器。
技術介紹
現有電池連接器通常包括絕緣本體、若干收容在絕緣本體中的導電端子以及安裝在絕緣本體兩端用以固持電池連接器至電路板上的一對固持裝置。所述絕緣本體上開設有若干用以收容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沿絕緣本體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兩側的擋壁以及沿絕緣本體高度方向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一側的頂壁,以使得所述絕緣本體的端子收容槽呈三面封閉、一面開口設置,從而在組裝電池連接器時,只需將導電端子從絕緣本體的端子收容槽開口處直接壓入所述端子收容槽即可。但在現有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對接連接器可能會將導電端子朝向絕緣本體的端子收容槽開口處擠壓并使其傾倒,從而導致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的對接穩·定性差。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的電池連接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新型內容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連接器,該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的對接穩定性較好。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及沿所述電池連接器的對接方向組裝在所述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所述絕緣本體上開設有若干前后貫穿所述絕緣本體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沿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兩側的擋壁以及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上下兩側的頂壁和擋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內的連接部、自所述連接部一端向外延伸并突伸出所述端子收容槽的V型接觸部以及自所述連接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固定部,所述連接部抵靠在所述頂壁上,所述V型接觸部包括沿所述導電端子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彈臂和沿所述第一彈臂的延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彈臂,所述擋塊位于所述第二彈臂的正下方。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彈臂的自由端的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兩內側壁分別向內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突出部收容于所述凹槽內。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V型接觸部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彈臂和所述第二彈臂的彎折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一端沿一定夾角延伸的臂部、圓滑連接所述固持部與所述臂部的第一彈性部、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沿一定夾角延伸的尾部以及圓滑連接所述固持部與所述尾部的第二彈性部。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頂壁后側開設有上下貫穿所述頂壁的通槽,所述通槽與所述端子收容槽相連通,且所述第二彈性部收容于所述通槽內。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還設有與所述通槽相連通的盲槽,且所述盲槽于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上的長度大于所述通槽于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上的長度,所述尾部包括卡持部和自所述卡持部末端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卡持部的方向彎折延伸的彈片,所述卡持部的兩側分別設有倒刺,所述倒刺收容于所述盲槽內,以限制所述導電端子沿前后、左右方向移動。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彈片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的所在平面位于所述頂壁和所述擋塊之間。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擋壁包括所述絕緣本體的兩側壁和平行設置于所述兩側壁之間的間隔壁,所述間隔壁設有自所述間隔壁的底端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向上凹陷的逃料孔。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池連接器還包括一對固持裝置。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一對凸緣,所·述凸緣上開設有用以卡持所述固持裝置的卡持槽。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電池連接器通過在所述絕緣本體上設有沿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兩側的擋壁以及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上下兩側的頂壁和擋塊,從而在所述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可防止所述導電端子被對接連接器擠壓而出現傾倒的現象,進而保證了本技術的電池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的對接穩定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電池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電池連接器的另一視角立體圖。圖3是圖I所示電池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圖3所示電池連接器的絕緣本體的立體圖。圖5是圖4所示絕緣本體的另一視角立體圖。圖6是圖3所示導電端子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如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的電池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0、沿所述電池連接器100的對接方向組裝在所述絕緣本體10內的若干導電端子20以及安裝在所述絕緣本體10兩側的一對固持裝置30。所述固持裝置30用以將所述絕緣本體10固持到電路板(未圖示)上。如圖4與圖5并結合圖2與圖3所不,所述絕緣本體10上開設有若干前后貫穿所述絕緣本體10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20的端子收容槽11,所述端子收容槽11的兩內側壁分別向內凹陷形成凹槽111,于所述凹槽111的前方形成有抵擋部112。所述絕緣本體10還包括沿所述絕緣本體10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11兩側的擋壁12以及沿所述絕緣本體10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11上下兩側的頂壁13和擋塊14。所述頂壁13后側開設有上下貫穿所述頂壁13的通槽15。所述通槽15與所述端子收容槽11相連通,從而在使用本技術的電池連接器100時,不僅可通過所述通槽15將所述導電端子20在所述端子收容槽11內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同時還可通過所述通槽15來觀察所述導電端子20的使用狀態。所述絕緣本體10還設有與所述通槽15相連通的盲槽16,且所述盲槽16于所述絕緣本體10橫向方向上的長度大于所述通槽15于所述絕緣本體10橫向方向上的長度,從而所述通槽15與所述盲槽16相配合可大致呈凸字形設置。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擋壁12包括所述絕緣本體10的兩側壁17和平行設置于所述兩側壁17之間的間隔壁18。所述間隔壁18設有自所述間隔壁18的底端181沿所述絕緣本體10高度方向向上凹陷的逃料孔182。所述絕緣本體10的兩側壁17上分別設有一對凸緣171,所述凸緣171上開設有用以卡持所述固持裝置30的卡持槽172。如圖6并結合圖I至圖5所示,所述導電端子20包括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1內的連接部21、自所述連接部21 —端向外延伸并突伸出所述端子收容槽11的V型接觸部22以及自所述連接部2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固定部23。所述連接部21抵靠在所述頂壁13上。所述V型接觸部22包括沿所述導電端子20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彈臂221、沿所述第一彈臂221的延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彈臂223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彈臂221和所述第二彈臂223的彎折部222。所述彎折部222上設有凸肋224,以保證所述導電端子20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對接穩定。所述擋塊14位于所述第二彈臂223的正下方,從而在本技術的電池連接器100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所述擋塊14能夠防止所述導電端子20被對接連接器擠壓而出現傾倒的現象。所述第二彈臂223的自由端的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有突出部225,所述突出部225收容于所述凹槽111內,并與所述抵擋部112相抵頂,以限制所述導電端子20向前移動。所述固定部23包括固持部231、自所述固持部231 —端沿一定夾角延伸的臂部232、圓滑連接所述固持部231與所述臂部232的第一彈性部233、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池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及沿所述電池連接器的對接方向組裝在所述絕緣本體內的若干導電端子,所述絕緣本體上開設有若干前后貫穿所述絕緣本體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沿所述絕緣本體橫向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兩側的擋壁以及沿所述絕緣本體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于每一端子收容槽上下兩側的頂壁和擋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東勝,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嘉華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