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包含有傳送帶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端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粉塵的刷粉裝置(2)和用于把電池極片吸附在傳送帶上并收集粉塵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側(cè)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毛刺的軋壓裝置(6),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2)和真空吸附裝置設置為至少兩組并至少有一組中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中的傳送帶的下端面,因此去塵效果好,保證了電池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表面處理裝置,尤其是一種適應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
技術介紹
鋰離子電池極片是電池的重要組成部件,在制造鋰離子電池時,需要使電池極片的表面沒有毛刺和粉塵,才能保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因此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是一個重要的機械加工設備,在現(xiàn)有的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中,在吸塵和負壓吸塵裝置直接與傳送帶裝置接觸,能隨時將傳送帶裝置上的灰塵吸走,使材料 長期保持干凈清潔,產(chǎn)品沒有壓痕或者是在出料部分由PET循環(huán)傳送帶裝置送出并具備自動收廢功能,但由于吸收的方式采用了向上的方向,可能出現(xiàn)第二次污染,在后續(xù)工序中對于極片的去毛刺工序中,由于軋輥之間間隙尺寸精度不高,對電池極片去毛刺效果不好,從而使電池極片表面質(zhì)量不高。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因此去塵效果好,保證了電池性能。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傳送帶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端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粉塵的刷粉裝置和用于把電池極片吸附在傳送帶上并收集粉塵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側(cè)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毛刺的軋壓裝置,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和真空吸附裝置設置為至少兩組并至少有一組中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中的傳送帶的下端面。由于設計了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真空吸附裝置和軋壓裝置,通過一條生產(chǎn)線方式,就可以去除粉塵和毛刺,由一組真空吸附裝置在下端面把粉塵收集,防止了粉塵二次污染,因此去塵效果好,保證了電池性能。本技術設計了,傳送帶裝置包含有傳送帶裝置I、傳送帶裝置II、傳送帶裝置III4和傳送帶裝置IV,傳送帶裝置I、傳送帶裝置II、傳送帶裝置III和傳送帶裝置IV設置為依次排列分布,在傳送帶裝置I的上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并在傳送帶裝置I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真空吸附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I的下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并在傳送帶裝置II的上端面上設置有真空吸附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II和傳送帶裝置IV之間設置有軋壓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和傳送帶裝置II的傳輸帶上設置有小孔。本技術設計了,刷粉裝置設置為包含有滾刷,滾刷設置為與傳送帶裝置I或傳送帶裝置II的傳輸帶接觸式聯(lián)接,在傳送帶裝置II的刷粉裝置中的滾刷轉(zhuǎn)動方向與傳送帶裝置II的轉(zhuǎn)動方向設置為相對。本技術設計了,刷粉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導軌和毛刷塊,毛刷塊設置為與導軌滑動式聯(lián)接,毛刷塊設置為與傳送帶裝置I或傳送帶裝置II的傳輸帶接觸式聯(lián)接。本技術設計了,軋壓裝置設置為包含有上軋輥和下軋輥,下軋輥設置為與機架轉(zhuǎn)動式聯(lián)接,上軋輥設置為與移動塊轉(zhuǎn)動聯(lián)接,移動塊設置為通過千分尺的測量桿的測微螺桿與機架聯(lián)接。在本技術方案中,滾刷是指刷毛的載體為圓柱體,毛刷塊是指刷毛的載體為矩形體。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于將改變吸塵裝置的毛刷的位置,以及在去毛刺工序前進行極片整體粉塵進行吸附吸收,提高刷粉塵的精度。改變其吸塵裝置,當極片從完成模切工序時,要經(jīng)過去毛刺、除粉塵工序,當極片經(jīng)過微孔的傳送帶時,由真空機進行極片吸附,從而毛刷在極片上方逆時針前后或者左右進行極片刷粉,改變其原來裝置順時針刷粉的不完全性,而后在進行對極片上方吸附從下方向?qū)O片進行刷粉,同時,由吸塵裝置進行粉塵吸收;采用了提高對輥縫縫隙調(diào)節(jié)的精度,減少極片垂直毛刺的幾率,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減少微短路電芯數(shù)量。通過對除塵裝置的安裝位置改變,來進行除塵控制,減少二次粉塵污染,降低電芯微短路的概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示意圖圖2為軋壓裝置6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刷粉裝置2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為刷粉裝置2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附圖為本技術的第一個實施例,結(jié)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傳送帶裝置I I、傳送帶裝置II 3、傳送帶裝置III4、傳送帶裝置IV 6、刷粉裝置2和軋壓裝置6,傳送帶裝置I I、傳送帶裝置II 3、傳送帶裝置III4和傳送帶裝置IV 6設置為依次排列分布,在傳送帶裝置I I的上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2并在傳送帶裝置I I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真空吸附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I 3的下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2并在傳送帶裝置II 3的上端面上設置有真空吸附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II 4和傳送帶裝置IV 6之間設置有軋壓裝置6,在傳送帶裝置I I和傳送帶裝置II 3的傳輸帶上設置有小孔。在本實施例中,刷粉裝置2設置為包含有滾刷21,滾刷21設置為與傳送帶裝置II或傳送帶裝置II 3的傳輸帶接觸式聯(lián)接,在傳送帶裝置II 3的刷粉裝置2中的滾刷21轉(zhuǎn)動方向與傳送帶裝置II 3的轉(zhuǎn)動方向設置為相對。在本實施例中,軋壓裝置6設置為包含有上軋輥61和下軋輥62,下軋輥62設置為與機架轉(zhuǎn)動式聯(lián)接,上軋輥61設置為與移動塊轉(zhuǎn)動聯(lián)接,移動塊設置為通過千分尺的測量桿的測微螺桿與機架聯(lián)接。電池極片在傳送帶裝置I I或傳送帶裝置II 3上,被真空吸附裝置作用吸附在傳送帶裝置上,并隨傳送帶裝置輸送到刷粉裝置2中,通過刷體把電池極片的粉塵去除,再通過傳送帶裝置III 4和傳送帶裝置IV 6,由軋壓裝置6對電池極片進行軋壓整形,從而去除毛刺。本技術的第二個實施例中,刷粉裝置2設置為包含有導軌22和毛刷塊23,毛刷塊23設置為與導軌22滑動式聯(lián)接,毛刷塊23設置為與傳送帶裝置I I或傳送帶裝置II3的傳輸帶接觸式聯(lián)接。本技術具有下特點I、由于設計了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2、真空吸附裝置和軋壓裝置6,通過一條生產(chǎn)線方式,就可以去除粉塵和毛刺,由一組真空吸附裝置在下端面把粉塵收集,防止了粉塵第二次污染,因此去塵效果好,保證了電池性能。2、由于設計了軋壓裝置6,調(diào)輥調(diào)整精度精確20um左右,通過軋壓作用,去除毛刺效果好。在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
內(nèi);凡是包含有傳送帶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端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粉塵的刷粉裝置2和用于把電池極片吸附在傳送帶上并收集粉塵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側(cè)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毛刺的軋壓裝置6,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2和真空吸附裝置設置為至少兩組并至少有一組中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中的傳送帶的下端面的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nèi)。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傳送帶裝置、設置在傳送 帶裝置端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粉塵的刷粉裝置(2)和用于把電池極片吸附在傳送帶上并收集粉塵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側(cè)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毛刺的軋壓裝置(6),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2)和真空吸附裝置設置為至少兩組并至少有一組中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中的傳送帶的下端面。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其特征是傳送帶裝置包含有傳送帶裝置I (I)、傳送帶裝置II (3)、傳送帶裝置III (4)和傳送帶裝置IV ¢),傳送帶裝置I (I)、傳送帶裝置II (3)、傳送帶裝置III (4)和傳送帶裝置IV (6)設置為依次排列分布,在傳送帶裝置I I的上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2)并在傳送帶裝置I (I)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真空吸附裝置,在傳送帶裝置II (3)的下端面上設置有刷粉裝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極片的表面處理裝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傳送帶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端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粉塵的刷粉裝置(2)和用于把電池極片吸附在傳送帶上并收集粉塵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側(cè)面上的用于去除電池極片的毛刺的軋壓裝置(6),傳送帶裝置、刷粉裝置(2)和真空吸附裝置設置為至少兩組并至少有一組中的真空吸附裝置設置在傳送帶裝置中的傳送帶的下端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立健,楊永,趙長峰,
申請(專利權(quán))人:山東沃特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