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LED發光單元,包括柔性電路板、骨架本體、外殼、芯片及至少一LED燈珠;所述外殼內包裹所述柔性電路板、芯片、LED燈珠及骨架本體;所述骨架本體的周側設有凹槽,所述柔性電路板環繞所述凹槽并固定于所述凹槽處;所述骨架本體上還設有容置腔,所述芯片插接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LED燈珠及芯片分別焊接在所述柔性電路板上,所述柔性電路板從所述骨架本體的兩端引出有導線,所述LED燈珠與芯片電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LED發光單元能夠滿足全方位的顯示要求,結構緊湊,生產成本較低,發光效果較好,具有較佳的視覺特性,實用較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LED顯示
,尤其涉及一種LED發光單元。
技術介紹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是一種固態的半導體器件,它的功能是能夠直接將電能轉化為光能散發出去,LED的心臟是一個半導體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個支架上,一端是負極,另一端連接電源的正極,使整個晶片被環氧樹脂封裝起來。LED具有體積小、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及環保等優點,并憑借這些優勢而涌現出了一大批LED相關廣品。目前,LED行業中的產品大多數為常規單面LED顯示屏,單面的LED顯示屏由于受·到本身視角的限制和安裝殼體的限制,其視角往往小于180°,而且其中心的光軸與發射光線的角度大于45°時,發射光線的光照強度明顯降低,故單個的LED顯示屏的視角較窄,達不到180°的視角要求,產品多為常規單面LED顯示屏,視角范圍窄,達不到360°全方位顯示的效果,以無法滿足現今的使用需求,為此,需要對LED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的LED顯示屏多為常規的單面LED顯示屏,視角較窄,達不到360 °全方位顯示的效果,提供了一種LED發光單元。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新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LED發光單元,包括柔性電路板、骨架本體、外殼、芯片及至少一 LED燈珠;所述外殼內包裹所述柔性電路板、芯片、LED燈珠及骨架本體;所述骨架本體的周側設有凹槽,所述柔性電路板環繞所述凹槽并固定于所述凹槽處;所述骨架本體上還設有容置腔,所述芯片插接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LED燈珠及芯片分別焊接在所述柔性電路板上,所述柔性電路板從所述骨架本體的兩端引出有導線,所述LED燈珠與芯片電連接。其中,還包括一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套設于所述骨架本體的凹槽中。其中,還包括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包裹并將所述柔性電路板卡固于所述骨架本體上。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的兩側均設有凸條,所述凹槽側壁上相應地設有開口槽,所述凸條與開口槽扣合后將所述柔性電路板固定于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上均設有透明部,所述透明部與所述柔性電路板上的LED燈珠相適應。其中,還包括第一固線夾及第二固線夾,所述第一固線夾及第二固線夾均卡合于所述骨架本體內形成整體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固線夾及第二固線夾上均延伸有卡板,所述骨架本體上相應地設有卡槽,所述卡板嵌接于所述卡槽中。其中,所述LED燈珠的數量為4 10個,所述LED燈珠等間距地分布于所述柔性電路板上。其中,所述骨架本體呈球形,所述凹槽為圍繞所述骨架本體的圓環狀凹槽。其中,所述外殼為由上外殼與下外殼組成的球形殼體,所述上外殼與所述下外殼的內側面上均設有卡扣,所述骨架本體上相應于所述上外殼與所述下外殼的位置均設有卡鉤,所述卡扣與卡鉤相適配。其中,所述上外殼與下外殼上均設有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柔性電路板上的LED燈珠的大小相適應。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中的LED顯示屏多為常規的單面LED顯示屏,視角較窄,達不到360°全方位顯示的效果的問題,本技術一種LED發光單元采用將多個LED燈珠設在柔性電路板上并將柔性電路板環繞骨架本體的周側,由于骨架本體周側的LED燈珠處于不同的方位,能夠增加LED發光單元的視角,并且能夠實現LED發光 單元360°的視角,滿足全方位的顯示要求;另一方面柔性電路板環繞于骨架的周側,能夠使LED發光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使其發光效果更好,綜上,本技術LED發光單元能夠滿足全方位的顯示要求,體積小,結構緊湊,生產成本較低,發光效果較好,具有較佳的視覺特性,實用較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LED發光單元的爆炸圖;圖2是本技術LED發光單元的裝配整體結構圖。標號說明I-骨架本體,2-柔性電路板,11-凹槽,12-開口槽,13-卡槽,31-第一固定架,32-第二固定架,41-第一固線夾,42-第二固線夾,43-卡板,51-上外殼,52-下外殼,510-通孔。具體實施方式為詳細說明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I至圖2,本技術LED發光單元,包括柔性電路板2、骨架本體I、外殼、芯片及至少一 LED燈珠;所述外殼罩住所述柔性電路板2、西片、LED燈珠及骨架本體1,所述骨架本體I的周側設有凹槽11,所述柔性電路板2環繞所述凹槽11并固定于所述凹槽11處,所述骨架本體I上還設有容置腔,所述芯片插接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LED燈珠及芯片分別焊接在所述柔性電路板2上,所述柔性電路板2從所述骨架本體I的兩端引出有導線,所述LED燈珠與芯片電連接;所述外殼與骨架本體I的中間還包括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所述第一固定架31及第二固定架32包裹并將所述柔性電路板2卡固于所述骨架本體I上。所述第一固定架31及第二固定架32的兩側均設有凸條,所述凹槽11側壁上相應地設有開口槽12,所述凸條與開口槽12扣合后將所述柔性電路板2固定于所述凹槽11中。所述第一固定架31及第二固定架32上均設有透明部,所述透明部與所述柔性電路板2上的LED燈珠相適應;所述LED燈珠的數量為4 10個,所述LED燈珠等間距地分布于所述柔性電路板2上,當柔性電路板2繞在骨架本體I的周側后,其上的LED燈珠均勻地分布于骨架本體I上的上下左右四個方位上;所述LED發光單元還包括第一固線夾41及第二固線夾42,所述第一固線夾41及第二固線夾42均卡合于所述骨架本體I內形成整體結構。第一固線夾41及第二固線夾42與所述骨架本體I接觸的面上均延伸有卡板43,所述骨架本體上相應地設有卡槽13,所述卡板43嵌接于卡槽13中,所述卡板43嵌接卡槽13后,其與骨架本體I形成一個整體結構;所述骨架本體I的形狀為球形,所述凹槽11為圍繞所述骨架本體I的圓環狀凹槽11,凹槽11與柔性電路板2的寬度相適應;所述外殼包括上外殼51與下外殼52,所述上外殼51與所述下外殼52的內側面上均設有卡扣,所述骨架本體I上相應于所述上外殼51與所述下外殼52的位置均設有卡鉤,所述卡扣與卡鉤相適配,所述上外殼51與下外殼52上均設有通孔510,所述通孔510與所述柔性電路板2上的LED燈珠的大小相適應,以使LED燈珠發出的光線透過通孔510向外射出。在一實施例中,LED發光單元包括固定架,固定架的材質均為硅膠,固定架直接套設在骨架本體I的凹槽中。上述,第一固定架31與第二固定架32的凸條與凹槽11側壁上的開口槽12扣合固定后能夠起到將柔性電路板2固定在骨架本體I上的作用,有效防止柔性電路板2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松動致使LED燈珠偏離原來的位置達不到較佳的顯示效果。所述第一固定架31及第二固定架32上還設有透明部,透明部靠近LED燈珠的位置凹陷為凹槽11,該凹槽11與LED燈珠的位置相適應。上述,LED燈珠的數量為4 10個,本方案中LED燈珠的數量為4個,且4個LED燈珠均勻分布在骨架本體I的周側,這樣能夠實現LED發光單元全方位的發光要求,當然,其它數量的LED燈珠,能夠實現上述LED發光單元全方位發光要求的目的方案,均是可執行的技術方案。上述,第一固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ED發光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電路板、骨架本體、外殼、芯片及至少一LED燈珠;所述外殼內包裹所述柔性電路板、芯片、LED燈珠及骨架本體;所述骨架本體的周側設有凹槽,所述柔性電路板環繞所述凹槽并固定于所述凹槽處;所述骨架本體上還設有容置腔,所述芯片插接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LED燈珠及芯片分別焊接在所述柔性電路板上,所述柔性電路板從所述骨架本體的兩端引出有導線,所述LED燈珠與芯片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光明,肖尤金,徐小川,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金立翔藝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