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燃氣進氣口開在所述閥體上,且與設于所述閥體內部的第一燃氣通道及所述第二燃氣通道連通,所述容置空腔設于所述閥體上,且通過所述皮膜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密封,所述彈簧設于所述容置空腔內;所述調壓栓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且所述調壓栓與所述皮膜鉸接,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與所述調壓栓匹配處設有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一噴嘴與所述第一燃氣通道連通,所述第二噴嘴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連通;所述閥芯上腔體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連通,所述閥芯下腔體與所述第一燃氣通道連通;所述點火裝置與所述燃氣進氣口連通,且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及所述第二噴嘴的鄰近。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方便使用,更換不同的燃氣時,不需要更換噴嘴。(*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
技術介紹
在燃氣行業中有這樣一類閥門,其具有開關閥的作用并將噴嘴集成在閥門,使用時與燃燒器直接相連。因為不同的燃氣具有不同的熱值且具有不同的壓力,所以一旦燃氣不同則需要更換相應的零件如噴嘴等。所以現有的這類閥門不能直接應用在雙氣源燃氣具中。通常情況下,燃氣系統要么是天然氣,要么是液化氣;由于不同的燃氣的壓力和熱 值都不一樣,所以要達到同樣功率的情況下,不同燃氣所需要的噴嘴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人為的去更換噴嘴。
技術實現思路
由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本技術提出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其可以有效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本技術的雙氣源燃氣閥門,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閥體、閥芯、第一噴嘴、第二噴嘴、燃氣進氣口、調壓彈簧、容置空腔、皮膜、密封圈、調壓栓、第一燃氣通道、第二燃氣通道、點火裝置;所述燃氣進氣口開在所述閥體上,且所述燃氣進氣口與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及所述第二燃氣通道的進氣口連通,所述容置空腔設于所述閥體上,且通過所述皮膜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密封,所述調壓彈簧設于所述容置空腔內;所述調壓栓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且所述調壓栓與所述皮膜鉸接,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與所述調壓栓匹配處設有所述密封圈,所述皮膜可在燃氣的帶動下向上運動,從而帶動所述調壓栓向上運動至與所述密封圈接觸;所述第一噴嘴設于所述第一燃氣通道的出口處,所述第二噴嘴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的出口處;所述閥芯設于所述閥體內,且所述閥芯包括閥芯上腔體及閥芯下腔體,所述閥芯上腔體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所述閥芯下腔體設于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內;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及所述第二噴嘴的鄰近處。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五通道、第七通道及第六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燃氣進氣口連通,且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閥芯下腔體連通后與所述第七通道連通,所述第七通道與所述第五通道連通,所述第五通道與所述第一噴嘴連通;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包括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六通道及第八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與所述燃氣進氣口連通,且所述第二通道與所述第三通道連通,所述第三通道與所述第四通道連通,所述第四通道與所述閥芯上腔體連通后與所述第八通道連通,所述第八通道與所述第六通道連通后與所述第一噴嘴連通,所述調壓栓設于所述第三通道內。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及所述第二噴嘴鄰近處,且所述點火裝置包括壓電點火裝置、點火線、點火管、點火通道、點火頭、點火噴嘴,所述壓電點火裝置、所述點火頭、所述點火管設于所述閥體上,所述壓電點火裝置通過所述點火線與所述點火頭連接,所述點火通道設于所述閥體內,且所述點火通道與所述閥芯下腔體連通后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所述點火噴嘴及所述點火通道設于所述點火管內,所述點火頭設于所述點火噴嘴臨近處。所述閥芯下腔體上設有一點火孔,所述點火通道通過所述點火孔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所述閥芯內設有閥芯堵頭和閥芯密封圈,所述閥芯堵頭把所述閥芯分割成閥芯上腔體和閥芯下腔體;頂桿、頂桿密封圈、閥芯密封圈和彈簧置于閥芯下腔體內,所述頂桿一端設有卡簧,彈簧置于卡簧上,且套在頂桿上,所述彈簧另一端設有墊片,閥芯密封圈置于所述墊片與所述閥體之間,頂桿另一端與閥體匹配處設有頂桿密封圈,所述頂桿上鉸接一閥桿。還包括一調壓栓釘,所述調壓栓釘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容置空腔的一端,且所述 調壓彈簧通過所述調壓栓釘定位,所述空置空腔上還設有一閥蓋。所述閥芯上腔體及所述閥芯下腔體上分別設有一第一通孔及一第二通孔,所述閥芯上腔體及所述閥芯下腔體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及所述第一燃氣通道連通。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方便使用,更換不同的燃氣時,不需要更換噴嘴。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剖面第一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第二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第三剖面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閥芯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使用高壓力燃氣大火檔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使用高壓力燃氣小火檔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使用低壓力燃氣大火檔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技術使用低壓力燃氣大火檔的結構示意圖。圖I I是本技術使用低壓力燃氣小火檔的結構示意圖。圖I 2是本技術點火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本技術。應理解,這些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技術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技術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如圖I至圖6所不,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其包括閥體3、閥芯4、第一噴嘴I、第二噴嘴2、燃氣進氣口 9、調壓彈簧13、容置空腔27、皮膜11、密封圈10、調壓栓12、第一燃氣通道、第二燃氣通道、點火裝置;所述燃氣進氣口 9開在所述閥體3上,且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及第二燃氣通道設于閥體3內,所述燃氣進氣口 9分別與第一燃氣通道及第二燃氣通道的進氣口連通,所述容置空腔27設于所述閥體3上,且通過所述皮膜11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密封,所述調壓彈簧13設于所述容置空腔27內;所述調壓栓12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且所述調壓栓12與所述皮膜11鉸接,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與所述調壓栓12匹配處設有所述密封圈10,所述皮膜11可在燃氣的帶動下向上運動,從而帶動所述調壓栓12向上運動至與所述密封圈10接觸;所述第一噴嘴I設于第一燃氣通道出口處,所述第二噴嘴2設于第二燃氣通道出口處;所述閥芯4設于所述閥體3內,且所述閥芯4包括閥芯上腔體4-7及閥芯下腔體4-8,所述閥芯上腔體4-7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所述閥芯下腔體4-8設于第一燃氣通道內;所述點火裝置與所述燃氣進氣口 9連通,且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I及所述第二噴嘴2的鄰近處。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包括第一通道8、第五通道23、第七通道25及第六通道24 ;所述第一通道8與所述燃氣進氣口 9連通,且所述第一通道8與所述閥芯下腔體4-8連通后 與所述第七通道25連通,所述第七通道25與所述第五通道23連通,所述第五通道23與所述第一噴嘴I連通;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包括第二通道18、第三通道17、第四通道16、第六通道24及第八通道26 ;所述第二通道18與所述燃氣進氣口 9連通,且所述第二通道18與所述第三通道17連通,所述第三通道17與所述第四通道16連通,所述第四通道16與所述閥芯上腔體4-7連通后與所述第八通道26連通,所述第八通道26與所述第六通道24連通后與所述第一噴嘴I連通,所述調壓栓12設于所述第三通道17內。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I及所述第二噴嘴2鄰近處,且所述點火裝置包括壓電點火裝置5、點火線6、點火管20、點火通道21、點火頭19、點火噴嘴22,所述壓電點火裝置5、所述點火頭19、所述點火管20設于所述閥體3上,所述壓電點火裝置5通過所述點火線6與所述點火頭19連接,所述點火通道21設于所述閥體3內,且所述點火通道21與所述閥芯下腔體4-8連通后與所述第一通道8連通;所述點火噴嘴22及所述點火通道21設于所述點火管20內,所述點火頭19設于所述點火噴嘴2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氣源燃氣閥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閥體、閥芯、第一噴嘴、第二噴嘴、燃氣進氣口、調壓彈簧、容置空腔、皮膜、密封圈、調壓栓、第一燃氣通道、第二燃氣通道、點火裝置;所述燃氣進氣口開在所述閥體上,且所述燃氣進氣口與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及所述第二燃氣通道的進氣口連通,所述容置空腔設于所述閥體上,且通過所述皮膜與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密封,所述調壓彈簧設于所述容置空腔內;所述調壓栓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且所述調壓栓與所述皮膜鉸接,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與所述調壓栓匹配處設有所述密封圈,所述皮膜可在燃氣的帶動下向上運動,從而帶動所述調壓栓向上運動至與所述密封圈接觸;所述第一噴嘴設于所述第一燃氣通道的出口處,所述第二噴嘴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的出口處;所述閥芯設于所述閥體內,且所述閥芯包括閥芯上腔體及閥芯下腔體,所述閥芯上腔體設于所述第二燃氣通道內,所述閥芯下腔體設于所述第一燃氣通道內;所述點火裝置設于所述第一噴嘴及所述第二噴嘴的鄰近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大衛鄧,
申請(專利權)人:普魯卡姆電器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