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雙向超越離合器、自鎖差速器及自鎖車輛驅動橋。在專利號為201120129374.5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技術方案基礎上,將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的一個輸出軸改為兩個輸出軸,構成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以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為基礎,增設左旋超越機構、右旋超越機構,構成雙向超越離合器,為機械設計提供一種新型的基礎零部件;以雙向超越離合器技術為基礎,設計左右結構對稱的兩個雙向超越離合器,布置在主傳動機構的兩側,構成一種自鎖差速器;以自鎖差速器技術為基礎,增設驅動橋殼體、左置半軸、右置半軸等傳動部件,構成一種自鎖車輛驅動橋,為汽車工業提供一種新型的零部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工程通用
和汽車工程
,屬于機械傳動系統中的一種傳動機構部件,具體涉及一種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一種雙向超越離合器、帶有該機構的自鎖差速器以及具有自鎖差速功能的自鎖車輛驅動橋。
技術介紹
在機械傳動系統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旋轉運動的傳遞,而旋轉運動又往往需要傳遞正反兩個旋轉方向的運動,因此經常采用換向機構來實現機構旋向的轉換。現有傳動機構在旋向轉換后的重新啟動過程中,其運動的傳遞是沒有間隙的,或者說是一種連續的運動傳遞、一種非間歇性運動。但是,在機械設計的專利技術創造過程中,為了解決一些特殊的運動傳遞,經常采用一些間歇性運動機構。例如解決汽車在坡道上行駛、在泥濘道路上行駛所發生的各種問題,或者解決起重機械的自鎖問題,或者在一些需要機械自行實現某些選擇性控制的場合,往往需要用到間歇雙向驅動機構。專利號為201120129374. 5的技術專利以及專利申請號為201110107488. 4的專利技術專利申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間歇雙向驅動機構,以及帶有該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的汽車上坡起步防倒溜器。該項專利申請所提出的間歇雙向驅動機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由輸入軸、輸出軸、雙向驅動爪、主動輪、被動輪、機殼等組成。主動輪與輸入軸固定聯接,被動輪與輸出軸固定聯接;雙向驅動爪安裝在主動輪上,可繞其安裝定位軸線擺動,被動輪與主動輪同軸安裝,被動輪設置有與雙向驅動爪正反兩個旋轉方向均可嚙合的齒槽。主動輪朝一個方向旋轉時,帶動雙向驅動爪朝一個方向作圓周運動,雙向驅動爪亦繞安裝定位軸線擺動,雙向驅動爪逐步進入被動輪的齒槽,雙向驅動爪與被動輪的齒槽相P齒合,驅動被動輪朝一個方向旋轉。主動輪朝相反的另一個方向旋轉時,帶動雙向驅動爪朝相反的另一個方向作圓周運動,雙向驅動爪亦繞安裝定位軸線擺動,雙向驅動爪逐步脫離與被動輪齒槽原來的的嚙合狀態,逐步進入被動輪另一個旋轉方向的齒槽,雙向驅動爪與被動輪另一個方向旋轉的齒槽相哨合,驅動被動輪朝相反的另一個方向旋轉。該項專利申請所提出的汽車上坡起步防倒溜器,利用上述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的傳動原理,在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的基礎之上,増設單向制動機構和聯接控制機構,解決汽車在上坡行駛過程中,在坡道上停車而重新起步上坡時經常會發生的起步過程中發動機熄火和起步過程中整車倒溜的技術問題。在機械設計的專利技術創造過程中,還經常采用超越離合器解決被動旋轉部件需要超越主動旋轉部件的問題,但是,在正反兩個方向都能實現被動旋轉部件超越主動旋轉部件的轉速,目前還沒有很好的傳動機構。帶有普通差速器的車輛在泥濘道路上行駛,往往由于一側的車輪陷入泥濘時,車輛會喪失驅動能力,對于越野汽車、工程機械以及農業機械而言,這個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解決這一問題使用較多的是一種牙嵌自由輪式自鎖差速器,由于受到結構空間的限制,牙嵌自由輪式自鎖差速器結構復雜,對材料和制作工藝要求很高,在大噸位重型車輛上的使用受到局限。以上都是機械傳動
和車輛傳動機構所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在專利號為201120129374. 5的技術專利和專利申請號為201110107488. 4的專利技術專利申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將原來的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的一個輸出軸改為兩個輸出軸,分別輸出兩個旋轉運動,且可以實現輸出的兩個旋轉運動互相沒有關聯。為機械工程設計提供一種基礎傳動部件,同時為設計一種雙向超越離合器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本技術的第二個目的是以上述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為基礎,増設左旋超越機構和右旋超越機構,從而提供一種雙向超越離合器技術方案。 本技術的第三個目的是以上述雙向超越離合器技術方案為基礎,設計左右結構對稱的兩個雙向超越離合器,布置在主傳動機構的兩側,從而提供一種用于車輛驅動機構的自鎖差速器。本技術的第四個目的是以上述自鎖差速器為基礎,増設驅動橋殼體、左置半軸、右置半軸等傳動件,從而提供一種自鎖車輛驅動橋。本技術的一種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包括雙向驅動爪、主動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旋間歇被動槽輪、右旋間歇被動槽輪;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輪緣上設置有左旋嚙合齒槽,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輪緣上設置有右旋嚙合齒槽;所述雙向驅動爪設置有左旋驅動爪和右旋驅動爪,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左旋驅動爪工作時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左旋嚙合齒槽相嚙合,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右旋驅動爪工作時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右旋嚙合齒槽相嚙合。上述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技術方案中,為了實現雙向驅動爪與左旋間歇被動槽輪以及右旋間歇被動槽輪均能夠正確嚙合,且換向順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同軸安裝,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輪緣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輪緣在軸線方向上并靠設置。上述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技術方案中,為了避免雙向驅動爪在換向過程中,主動輪與左旋間歇被動槽輪以及右旋間歇被動槽輪不受控制地完全脫離聯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左旋驅動爪和右旋驅動爪,不同時脫離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左旋嚙合齒槽和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右旋嚙合齒槽;當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左旋驅動爪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左旋嚙合齒槽完全嚙合時,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右旋驅動爪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右旋嚙合齒槽完全脫離,當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右旋驅動爪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右旋嚙合齒槽完全嚙合時,所述雙向驅動爪的左旋驅動爪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的左旋嚙合齒槽完全脫離。本技術的一種雙向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還包括左旋超越機構、右旋超越機構。上述雙向超越離合器所包括的左旋超越機構、右旋超越機構技術方案中,為了保證左旋超越機構和右旋超越機構分別能夠超越左旋間歇被動槽輪和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的轉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旋超越機構包括左旋超越被動輪、左旋間歇被動槽輪,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設置有傳遞左旋動力的左向三角形棘齒,所述左旋超越被動輪設置有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相嚙合的三角形棘齒,所述左旋超越被動輪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通過相嚙合的三角形棘齒相連接。所述右旋超越機構包括右旋超越被動輪、右旋間歇被動槽輪,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設置有傳遞右旋動力的右向三角形棘齒,所述右旋超越被動輪設置有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相嚙合的三角形棘齒,所述右旋超越被動輪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通過相嚙合的三角形棘齒相連接。上述雙向超越離合器技術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旋超越被動輪與所述右旋超越被動輪通過相嵌齒槽相連接。上述雙向超越離合器技術方案中,為保證左旋超越被動輪在超越左旋間歇被動槽輪過程中,三角形棘齒的斜面頂推作用使得左旋超越被動輪與左旋間歇被動槽輪完全脫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旋超越被動輪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可相對軸向位移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左向三角形棘齒的全齒高度;為保證右旋超越被動輪在超越右旋間歇被動槽輪過程中,三角形棘齒的斜面頂推作用使得右旋超越被動輪與右旋間歇被動槽輪完全脫開,所述右旋超越被動輪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可相對軸向位移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右向三角形棘齒的全齒高度。本技術的一種自鎖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雙向超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輸出間歇雙向驅動機構,包括雙向驅動爪(1)、主動輪(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旋間歇被動槽輪(3)、右旋間歇被動槽輪(4);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3)的輪緣上設置有左旋嚙合齒槽,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4)的輪緣上設置有右旋嚙合齒槽;所述雙向驅動爪(1)設置有左旋驅動爪和右旋驅動爪,所述雙向驅動爪(1)的左旋驅動爪工作時與所述左旋間歇被動槽輪(3)的左旋嚙合齒槽相嚙合,所述雙向驅動爪(1)的右旋驅動爪工作時與所述右旋間歇被動槽輪(4)的右旋嚙合齒槽相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專利權)人:甘亞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