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楔塊摩擦離合器,包括安裝在傳動軸上并且相互配合的外環齒輪和內星輪,在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外側端面位置的傳動軸上分別設有卡簧,所述卡簧用以對所述外環齒輪和內星輪進行限位,其特征在于,在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配合端之間形成環狀空間,并在環狀空間內安裝單向軸承;在所述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制動面之間安裝摩擦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摩托車原有的自動離合器基礎上,通過一對相互配合的單向超越離合裝置和摩擦片組替換原有的初級從動齒以實現安全節油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一種楔塊摩擦離合器,應用于摩托車離合器領域。
技術介紹
現有使用自動離合器的掛檔式摩托車一般采用離心式離合器與摩擦片式離合器相結合的自動離合器結構,通過發動機的加速轉動使離心離合器結合而起步,在需要換擋時通過設在變速桿上的聯動裝置強制分離離合器摩擦片來換擋。采用現有自動離合器存在的問題在于摩托車在換擋時往往需要先回油減速,以減小發動機轉速使之與摩托車車速相近,發動機轉速較高時由于現有離合器在發動機和變速機構之間的傳動為直接傳動,當回油操作過快或換擋時機掌握不佳時,摩托車主動輪瞬間減速,車體非常容易出現擊、聳動現象,特別地在起步加速后換高速擋時的回油操作更易導致上述現象的出現;對于現有摩 托車自動離合器結構,其安全操作非常依賴于駕駛人員的駕駛經驗,這無疑給摩托車的安全駕駛帶來了隱患;另一方面,摩托車在行駛中需要換擋時由于發動機處于高速轉動,需要通過設在變速桿上的聯動裝置強制分離離合器來換擋,由于現有離合器的結構特性往往導致分離不徹底而使換擋不靈活;此外,摩托車在以較高速行駛時,回油操作后摩托車難以利用慣性滑行,因此現有摩托車離合器還存在著耗油大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操作簡便并具有安全節油效能的楔塊摩擦離合器。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具體實現楔塊摩擦離合器,包括安裝在傳動軸上并且相互配合的外環齒輪和內星輪,在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外側端面位置的傳動軸上分別設有卡簧,所述卡簧用以對所述外環齒輪和內星輪進行限位,在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配合端之間形成環狀空間,并在環狀空間內安裝單向軸承;在所述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制動面之間安裝摩擦片。進一步的,還包括頂套、頂桿,所述頂套頂在外環齒輪或內星輪的外側端面中心上,所述頂桿與頂套之間通過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套接在所述頂桿上,并嵌設于所述頂套內,所述頂桿受迫做軸向移動,進而推動頂套使外環齒輪和內星輪之間做軸向相對移動,達到制動的作用。更進一步的,還包括轉軸,所述轉軸安裝在離合器殼體內,并且所述轉軸上具有缺口,并且所述頂桿的外端部頂接在轉軸的缺口位置,所述轉軸穿過離合器殼體的一端設有拉桿,通過拉桿帶動轉軸做軸向轉動,進而驅動所述頂桿做軸向移動。所述拉桿通過拉簧及拉線連接外部控制裝置。在所述轉軸上設有復位彈簧,用以驅動所述轉軸在做軸向轉動以后回復到初始位置。所述摩擦片包括若干個交叉重疊布置的主動摩擦片和從動摩擦片,所述主動摩擦片安裝在外環齒輪上,所述從動摩擦片安裝在內星輪上。可選擇的,在所述內星輪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凸臺,并對應的在所述外環齒輪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內圈,所述環狀內圈位于環狀凸臺的外部,使環狀內圈與環狀凸臺之間形成環狀空間,所述單向軸承安裝在環狀內圈和環狀凸臺之間。或者,在所述外環齒輪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凸臺,并對應的在所述內星輪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內圈,所述環狀內圈位于環狀凸臺的外部,使環狀內圈與環狀凸臺之間形成環狀空間,所述單向軸承安裝在環狀內圈和環狀凸臺之間。本技術在摩托車原有的自動離合器基礎上,通過一對相互配合的單向超越離合裝置和摩擦片組替換原有的初級從動齒以實現安全節油的目的。其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 I)騎乘安全,正常行進時超越離合裝置處于超越轉動狀態,在回油操作時,摩托 車不會突然減速,避免了回油后常出現的擊、聳動現象,保證了騎乘安全,排除了駕駛經驗的影響;(2)駕乘舒適,由于超越離合裝置的設置,回油換擋時不再要求發動機轉速與車速相匹配,并且不再嚴格要求主離合器徹底分離,使得換擋操作更加輕松;(3)節約燃油,在摩托車以較高速行駛時,回油操作后車體可利用超越離合裝置超越轉動的特點進行慣性滑行而不迅即減速,以此達到節油的目的;(4)操作簡便,通過與拉線連接的外部控制裝置控制摩擦片組的離合以實現內星輪與外環齒輪的分離和接合,進而實現離合裝置不同工況的選擇;(5)本離合器不僅適用于摩托車,還可適用于具有相似發動機結構的助力車、三輪車、電動車等。附圖說明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一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的裝配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的整體結構圖。圖3是實施例一中內星輪的結構圖。圖4是實施例一中外環齒輪的結構圖。圖5是實施例一中單向軸承的結構圖。圖6是實施例一中主動摩擦片的結構圖。圖7是實施例一中從動摩擦片的結構圖。圖8是實施例一中拉桿、拉簧和拉線連接外部控制裝置的結構圖。圖9是本技術實施例二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的整體結構圖。圖10是本技術實施例三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的整體結構圖。圖11是本技術實施例四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的整體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如圖1-8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一所述楔塊摩擦離合器,包括安裝在傳動軸I上并且相互配合的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在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的外側端面位置的傳動軸上分別設有卡簧21,所述卡簧21用以對所述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進行限位,在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的配合端之間形成環狀空間,并在環狀空間內安裝單向軸承4 ;在所述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的制動面之間安裝摩擦片5。進一步的,還包括頂套6、頂桿7,所述頂套6頂在外環齒輪2的外側端面中心上,所述頂桿7與頂套6之間通過軸承61連接,所述軸承61套接在所述頂桿7上,并嵌設于所述頂套6內,所述頂桿7受迫做軸向移動,進而推動頂套6使外環齒輪2和內星輪3之間做軸向相對移動,達到制動的作用。更進一步的,還包括轉軸8,所述轉軸8安裝在離合器殼體9內,并且所述轉軸8上具有缺口,并且所述頂桿7的外端部頂接在轉軸8的缺口位置,所述轉軸8穿過離合器殼體9的一端設有拉桿10,通過拉桿10帶動轉軸8做軸向轉動,進而驅動所述頂桿7做軸向移動。所述拉桿10通過拉簧11及拉線12連接外部控制裝置13。在所述轉軸8上設有復位彈簧81,用以驅動所述轉軸8在做軸向轉動以后回復到初始位置。所述摩擦片5包括若干個交叉重疊布置的主動摩擦片51和從動摩擦片52,所述主動摩擦片51安裝在外環齒輪2上,所述從動摩擦片52安裝在內星輪3上。可選擇的,在所述內星輪3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凸臺31,并對應的在所述外環齒輪2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內圈32,所述環狀內圈32位于環狀凸臺31的外部,使環狀內圈32與環狀凸臺31之間形成環狀空間,所述單向軸承4安裝在環狀內圈32和環狀凸臺31之間。實施例二如圖9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二所述的楔塊摩擦離合器,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所述外環齒輪2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凸臺31,并對應的在所述內星輪3的配合端設有環狀內圈32,所述環狀內圈32位于環狀凸臺31的外部,使環狀內圈32與環狀凸臺31之間形成環狀空間,所述單向軸承4安裝在環狀內圈32和環狀凸臺31之間。實施例三如圖10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三所述的楔塊摩擦離合器,與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頂套6頂在內星輪3的外側端面中心上。實施例四如圖11所示,本技術實施例四所述的楔塊摩擦離合器,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頂套6頂在內星輪3的外側端面中心上。本技術在摩托車原有的自動離合器基礎上,通過一對相互配合的單向超越離合裝置和摩擦片組替換原有的初級從動齒以實現安全節油的目的。其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 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楔塊摩擦離合器,包括安裝在傳動軸上并且相互配合的外環齒輪和內星輪,其特征在于,在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配合端之間形成環狀空間,并在環狀空間內安裝單向軸承;在所述外環齒輪和內星輪的制動面之間安裝摩擦片。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寶,
申請(專利權)人:劉寶,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