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支座,屬于橋梁、建筑等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支座,包括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所述上支座板位于下支座板上方,且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之間設置有中間襯板,所述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所述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均設置有滑板,在所述滑板上設置有固體潤滑劑。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支座,結構簡單,操作便捷,適合推廣應用;既可以保證橋梁或者建筑物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橋梁、建筑等領域,特別是一種適應結構運動的支座。
技術介紹
目前在橋梁、建筑等領域使用的支座類產品,其作用是支撐結構并通過支座自身部件的變形或移動來適應結構因熱脹冷縮、載荷、振動等原因產生的運動。支座的可滑移部件上使用的摩擦副材料目前多為鏡面不銹鋼一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鍍硬鉻拋光面一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的承載能力有限,耐溫耐老化性能較差;鍍硬鉻污染較嚴重,且鍍層孔隙率很難保證,在摩擦擺式支座上,使用高分子自潤滑材料的摩擦副,還存在摩擦系數過小,耗能能力不足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的支座,采用該支座,既可以保證橋梁或者建筑物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并且克服了傳統產品在加工和使用方面的一系列不足,特別適合重載、低速、無油或少油潤滑的工況。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技術的支座,包括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所述上支座板位于下支座板上方,且上支座板和下支座板之間設置有中間襯板,所述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所述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均設置有滑板,在所述滑板上設置有固體潤滑劑。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上支座板位于下支座板的上方,通過下支座板支撐起上方的上支座板,其中上支座板與下支座板之間設置有中間襯板,使得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來適應結構因熱脹冷縮、載荷、振動等原因產生的運動。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以及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均設置有滑板,并且在所述滑板上設置有固體潤滑劑,在上支座板、中間襯板、下支座板之間產生相對滑動時,滑板上的固體潤滑劑自動轉移到摩擦面上,起到自潤滑的作用。也即在摩擦副相對滑動時,固體潤滑劑延滑動方向被轉移到滑動面上,布滿整個界面,從而產生潤滑作用,特別是,必須保證其沿著滑動方向由盲孔轉移至滑移面時,能夠完全覆蓋整個滑移面。本技術的支座,既可以保證橋梁或者建筑物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并且克服了傳統產品在加工和使用方面的一系列不足,特別適合重載、低速、無油或少油潤滑的工況。本技術的支座,在所述滑板上開設有盲孔,所述固體潤滑劑鑲嵌于盲孔內。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在高強銅合金等金屬基材上加工若干盲孔,嵌入特制的固體潤滑劑,在摩擦副相對滑動時,嵌入的固體潤滑劑延滑動方向被轉移到滑動面上,布滿整個界面,從而產生潤滑作用,金屬基鑲嵌自潤滑復合材料比傳統的高分子自潤滑材料耐壓、耐熱、耐老化,可以實現無油潤滑,摩擦系數O. 05-0. 1,完全滿足支座摩擦副的使用需要,在某些情況,如摩擦擺式支座上,還可以解決高分子自潤滑材料摩擦系數過小,摩擦耗能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技術的支座,所述滑板設置于下支座板的上表面以及中間襯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固體潤滑劑設置于滑板上表面的盲孔內。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使得上支座板能夠相對中間襯板滑動,中間襯板能相對下支座板滑動,從避免滑板隨上支座板以及下支座板移動,同時固體潤滑劑設置于滑板上表面的盲孔內,當摩擦副相對滑動時,嵌入的固體潤滑劑延滑動方向被轉移到滑動面上,也滑板的上表面,使得潤滑劑布滿整個界面,從而產生潤滑作用。本技術的支座,若干個盲孔在滑板上相互交錯布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盲孔在滑板上相互交錯布置,使得鑲嵌潤滑劑的排列和尺寸能夠保證其沿著滑動方向由盲孔轉移至滑移面時,能夠完全覆蓋整個滑移面,從而保證 潤滑效果。本技術的支座,所述中間襯板的上表面為球面;或者中間襯板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為球面。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設置為球面結構,使得各部分沿接觸面產生相對滑移后可在重力作用下回復到原始位置,在滑移和回復的過程中,由金屬基鑲嵌自潤滑復合材料制成的滑板由于具有合適的滑動摩擦系數,既可以保證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本技術的支座,所述上支座板上與滑板接觸的對磨面上設置有鏡面不銹鋼板。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對磨面可以使用金屬基鑲嵌自潤滑復合材料或者鏡面不銹鋼,金屬基鑲嵌自潤滑復合材料比傳統的高分子自潤滑材料耐壓、耐熱、耐老化,可以實現無油潤滑,摩擦系數O. 05-0. 1,完全滿足支座摩擦副的使用需要,在某些情況,如摩擦擺式支座上,還可以解決高分子自潤滑材料摩擦系數過小,摩擦耗能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技術的支座,所述滑板的邊部外沿設置有密封條,密封于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以及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所述滑板的外沿設有密封條,該密封條密封住上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以及下支座板與中間襯板之間,從而可以防止滑動摩擦面上的潤滑劑受到外物污染。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 本技術的支座,結構簡單,操作便捷,適合推廣應用;2、 本技術的支座,既可以保證橋梁或者建筑物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3、 本技術的支座,克服了傳統廣品在加工和使用方面的一系列不足,特別適合重載、低速、無油或少油潤滑的工況。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滑板上嵌入的固體潤滑的一種排列方式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_上支座板、2-中間襯板、3_下支座板、4_滑板、5_鏡面不鎊鋼板、6-密封條、7-固體潤滑劑。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實施例I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支座,包括上支座板I和下支座板3,所述上支座板I位于下支座板3上方,且上支座板I和下支座板3之間設置有中間襯板2,所述上支座板I與中間襯板2之間、下支座板3與中間襯板2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且所述中間襯板2的上表面為球面;所述上支座板I與中間襯板2之間、下支座板3與中間襯板2之間均設置有滑板4,也即滑板4設置于在下支座板3的上表面;所述滑板4設置于中間襯板2的上表面上,盲孔設置于滑板4的上表面,且固體潤滑劑7設置于盲孔內,并且若干個盲孔在滑板4上相互交錯布置,如圖I中所示,盲孔呈多排分布,且各排盲孔之間相互交錯布置,當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結構形式的布置方式,以確保鑲嵌潤滑劑的排列和尺寸必須保證其沿著滑動方向由盲孔轉移至滑移面時,能夠完全覆蓋整個滑移面。實施例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I基礎上,增加了以下技術特征中間襯板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為球面,從而確保各部分沿接觸面在產生相對滑移后,可在重力作用下回復到原始位置,在滑移和回復的過程中,由金屬基鑲嵌自潤滑復合材料制成的滑板4由于具有合適的滑動摩擦系數,既可以保證部件的正常活動,又可以起到摩擦耗能的作用,具有較好地減震效果。實施例3本實施例在實施例I、實施例2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技術特征在上支座板I上與滑板4接觸的對磨面上設置有鏡面不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支座,包括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3),所述上支座板(1)位于下支座板(3)上方,且上支座板(1)和下支座板(3)之間設置有中間襯板(2),所述上支座板(1)與中間襯板(2)之間、下支座板(3)與中間襯板(2)之間可沿接觸面相對滑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座板(1)與中間襯板(2)之間、下支座板(3)與中間襯板(2)之間均設置有滑板(4),在所述滑板(4)上設置有固體潤滑劑(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菲,熊勁松,夏玉龍,莊軍生,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市新筑路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