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封閉結構體、內置主油箱和內置副油箱,封閉結構體包括若干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各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內放置內置主油箱或內置副油箱,內置主油箱和每一內置副油箱的底部分別設置出油口,出油口處設置出油口裝置;出油口裝置包括出油管,出油管的一端與出油口焊接固定,另一端連接管接頭,管接頭的底部焊接固定過渡油管,過渡油管的底部焊接固定連接裝置,各相鄰連接裝置之間設置輸油管;內置副油箱內設置L型通氣管,L型通氣管的長端位于內置副油箱內部,L型通氣管的短端通過設置在管接頭底部的倒U型開口伸出管接頭與外界空氣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全封閉結構內放置內置油箱的結構中,特別是可以應用于鐵路鋪軌機、架橋機組用平車的內置油箱結構中。(*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出油口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
技術介紹
內置油箱是指在全封閉結構內放置的油箱,例如鐵路鋪軌機、架橋機組用平車的車體側梁內設置有內置油箱,為整機自力走行提供儲備用油,這種可分離的獨立式內置油箱實現了為鋪軌機和架橋機作業時提供儲備油的需求。但是由于組裝完成之后的油箱及各個油箱之間的通氣管等裝置均已經封閉在車體側梁內,外面無法觀測其使用狀態,當通氣·管不暢通時,內置油箱進油就會不順暢,非常緩慢,甚至會出現溢油現象,延長了注油時間,降低了使用效率,延誤工期。當通氣管被堵住時,會導致內置油箱無法進油,有時為了加快注油速度,甚至在已封閉的車體側梁鋼結構上蓋板處鉆孔以使空氣流通,這給車輛的過軌運輸及施工作業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在注油時及時排出各個內置副油箱內的空氣,保證各個內置副油箱注油暢通無阻,從根本上避免了注油時間長、溢油、在各個內置副油箱上方開孔現象的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封閉結構體、一內置主油箱和若干內置副油箱,所述封閉結構體由一上蓋板、一下蓋板、兩腹板和若干隔板焊接成若干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各所述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內放置一所述內置主油箱或一內置副油箱,所述內置主油箱頂部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的上蓋板連通的注油口,所述內置主油箱和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的底部分別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下蓋板連通的出油口,每一所述出油口處分別設置一出油口裝置;每一所述出油口裝置包括一出油管,每一所述出油管的一端與相應的所述出油口焊接固定,另一端連接一管接頭,每一所述管接頭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過渡油管,每一所述過渡油管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連接裝置,各相鄰所述連接裝置之間分別設置一輸油管;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內設置一 L型通氣管,每一所述L型通氣管的長端位于相應所述內置副油箱內部,所述L型通氣管的短端通過一設置在所述管接頭底部一側的倒U型開口伸出所述管接頭與外界空氣連通,所述L型通氣管的短端與所述倒U型開口焊接固定。所述封閉結構體內最外側的兩個所述內置副油箱的連接裝置采用彎頭,所述彎頭的一端與相應所述過渡油管焊接固定,另一端連接所述輸油管;所述封閉結構體內中間的所述內置主油箱或其它內置副油箱的連接裝置采用三通,每一所述三通的垂向端口與所述過渡油管焊接固定,兩橫向端口分別連接所述輸油管。所述L型通氣管長端的頂部設置一帽型上蓋,所述帽型上蓋通過一圓鋼與所述L型通氣管焊接固定,所述帽型上蓋的頂端外側與所述內置副油箱的上蓋板留有間隙,所述帽型上蓋頂端內側與所述L型通氣管的頂部也留有間隙。所述L型通氣管短端的端部設置一螺堵,所述螺堵上設置一銅網。本技術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包括一封閉結構體、一內置主油箱和若干內置副油箱,由于在每一內置副油箱內設置一 L型通氣管,L型通氣管的長端伸入相應內置副 油箱內部,L型通氣管的短端通過一設置在管接頭底部的倒U型開口伸出管接頭與外界空氣連通,因此通過內置主油箱向各個內置副油箱注油時,每一L型通氣管可以順利將各個獨立的內置副油箱內空氣排出,保證了各個內置副油箱之間的進油暢通,提高了現場注油質量,方便監測及維護,同時也提高了施工效率,從根本上解決了溢油以及在內置副油箱上方開孔的現象,保證車輛的過軌運輸和施工作業的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本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全封閉結構內放置內置油箱的結構中,特別是可以應用于鐵路鋪軌機、架橋機組用平車的內置油箱結構中。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管接頭側視示意圖;圖4是圖I中B的放大示意圖;圖5是圖I和圖2的A向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I、圖2所示,本技術包括一封閉結構體I、一內置主油箱2和若干內置副油箱3 ;封閉結構體I由一上蓋板10、一下蓋板11、兩腹板12和若干隔板13焊接形成若干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各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內根據需要放置一內置主油箱2或一內置副油箱3,內置主油箱2的頂部設置有一與封閉結構體I的上蓋板10連通的注油口 14,內置主油箱2和每一內置副油箱3的底部分別設置有一與封閉結構體I的下蓋板11連通的出油口,每一出油口處分別設置一出油口裝置4。如圖2 5所示,每一出油口裝置4包括一出油管41、一管接頭42、一過渡油管43和一連接裝置,每一出油口處焊接固定出油管41,每一出油管41的一端通過螺紋連接管接頭42,每一管接頭42下部焊接固定過渡油管43,過渡油管43的底端焊接固定連接裝置,各相鄰連接裝置之間分別設置一輸油管44。每一內置副油箱3內設置一 L型通氣管5,L型通氣管5的長端51通過管接頭42及出油管41伸入相應內置副油箱3內部,L型通氣管5的短端52通過出油管42及一設置在管接頭42底部一側的倒U型開口 421伸出管接頭42與外界空氣連通,且短端52與倒U型開口 421焊接固定。如圖I所示,上述實施例中,封閉結構體I內最外側的兩個內置副油箱3的連接裝置可以采用彎頭45,每一彎頭45的一端與相應過渡油管43周向焊接固定,彎頭45的另一端連接輸油管44,封閉結構體I中間的內置主油箱2和其它內置副油箱3的連接裝置可以采用三通46,每一三通46的垂向端口與過渡油管43周向焊接固定,三通46的兩橫向端口分別連接輸油管44。如圖4所示,上述各實施例中,每一 L型通氣管5的長端51的頂部設置一帽型上蓋6,帽型上蓋6通過一圓鋼7與L型通氣管5焊接固定,帽型上蓋6的頂端外側與內置副油箱3的上蓋板(頂部)留有間隙,帽型上蓋6的頂端內側與L型通氣管5的頂部也留有間隙。如圖2、圖5所示,上述各實施例中,每一 L型通氣管5的短端52的端部通過螺紋連接一螺堵8,螺堵8上焊接有一銅網9。本技術使用時,將油從封閉結構 體I的注油口 14注入到內置主油箱2中,各個內置副油箱3中的L型通氣管5將各個內置副油箱3的空氣排出,使油通過各輸油管44傳輸,并通過各個內置副油箱的出油口裝置4可以流暢注入各個內置副油箱3內。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技術,其中各部件的結構和連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凡是在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和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外。權利要求1.一種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封閉結構體、一內置主油箱和若干內置副油箱,所述封閉結構體由一上蓋板、一下蓋板、兩腹板和若干隔板焊接成若干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各所述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內放置一所述內置主油箱或一內置副油箱,所述內置主油箱頂部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的上蓋板連通的注油口,所述內置主油箱和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的底部分別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下蓋板連通的出油口,每一所述出油口處分別設置一出油口裝置;每一所述出油口裝置包括一出油管,每一所述出油管的一端與相應的所述出油口焊接固定,另一端連接一管接頭,每一所述管接頭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過渡油管,每一所述過渡油管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連接裝置,各相鄰所述連接裝置之間分別設置一輸油管; 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內設置一 L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油箱可排氣式出油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封閉結構體、一內置主油箱和若干內置副油箱,所述封閉結構體由一上蓋板、一下蓋板、兩腹板和若干隔板焊接成若干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各所述獨立封閉結構空間內放置一所述內置主油箱或一內置副油箱,所述內置主油箱頂部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的上蓋板連通的注油口,所述內置主油箱和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的底部分別設置一與所述封閉結構體下蓋板連通的出油口,每一所述出油口處分別設置一出油口裝置;每一所述出油口裝置包括一出油管,每一所述出油管的一端與相應的所述出油口焊接固定,另一端連接一管接頭,每一所述管接頭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過渡油管,每一所述過渡油管的底部焊接固定一連接裝置,各相鄰所述連接裝置之間分別設置一輸油管;每一所述內置副油箱內設置一L型通氣管,每一所述L型通氣管的長端位于相應所述內置副油箱內部,所述L型通氣管的短端通過一設置在所述管接頭底部一側的倒U型開口伸出所述管接頭與外界空氣連通,所述L型通氣管的短端與所述倒U型開口焊接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元琳,馬國英,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二七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