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折疊式支腿盤機構,包括與支腿固定連接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多個與所述支撐板轉動連接的作用架,所述作用架在水平狀態下的底面低于所述支撐板的水平面,所述作用架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或支釘底防滑塊。由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作用架上可以安裝橡膠底防滑塊或支釘防底滑塊,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滑效果;并且,支撐板和作用架的相對位置可調,支腿盤在不工作時,作用架收起,能夠減小支腿盤空間,有利于提高清障車通過性;支腿盤在工作時,作用架能夠相對于支撐板展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清障車的組件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折疊式支腿盤機構。
技術介紹
清障車在進行起吊和托舉作業的時候,豎直支腿處于伸出狀態,將車體架起, 輪胎脫離地面。清障車支腳盤焊接在豎直支腿的末端,清障車豎直支腿伸出的時候,支腳盤的底面與地面完全貼合,起到增大接觸面積,保證整車施工穩定性的作用。目前,現有清障車所使用的支腳盤只能提供垂直于地面向上的支撐力,而當清障車起吊或托舉較重的物體時,會出現支腳盤側滑的現象,這就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當前的改進措施是在支腳盤上加設橡膠墊以減少打滑現象和增大支腳盤的面積。然而,橡膠墊在濕滑地面上的摩擦效果并不理想,且由于橡膠墊長期處于高承載的狀態中,這會使橡膠墊內部的結構發生變化,防滑作用下降,使用壽命降低。此外,增大支腳盤的面積也會占用較大空間,使得清障車的行駛可通過性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占用空間小的清障車用折疊式支腿盤機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折疊式支腿盤機構,包括與支腿固定連接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多個與所述支撐板轉動連接的作用架,所述作用架在水平狀態下的底面低于所述支撐板的水平面,所述作用架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或支釘底防滑塊。優選地,作用架通過彈性軸與所述支撐板轉動連接。更優選地,作用架上包括內側端和外側端,所述支撐板上開有安裝槽;所述作用架在水平狀態時,所述支撐板的內側端與所述安裝槽限位配合。優選地,所述作用架的中部開有與所述彈性軸相配合旋轉孔。優選地,所述作用架的外側端上設有安裝滑槽,所述安裝滑槽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或支釘底防滑塊。優選地,所述橡膠底防滑塊由橡膠底防滑塊金屬部分及下側橡膠部分組成。優選地,所述支釘底防滑塊由支釘底防滑塊金屬部分及下側支釘部分組成。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優點是由于本技術作用架上可以安裝橡膠底防滑塊或支釘防底滑塊,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滑效果;并且,支撐板和作用架的相對位置可調,支腿盤在不工作時,作用架收起,能夠減小支腿盤空間,有利于提高清障車通過性;支腿盤在工作時,作用架能夠相對于支撐板展開。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技術未安裝防滑塊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支撐板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作用架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橡膠底防滑塊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支釘底防滑塊的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安裝橡膠底防滑塊未施工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安裝橡膠底防滑塊施工的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安裝支釘底防滑塊未施工的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安裝支釘底防滑塊施工的示意圖;圖中,I、支撐板;11、方槽;12、支撐架;2、作用架;21、旋轉孔;22、安裝滑槽;3、橡膠底防滑塊;31、橡膠底防滑塊金屬部分;32、下側橡膠部分;4、支釘底防滑塊;41、支釘防底滑塊金屬部分;42、下側支釘部分;5、支腿5。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參見圖I 圖9,其中示出本技術一種折疊式支腿盤機構的各種優選實施例,本技術的折疊式支腿盤機構包括與支腿5固定連接的支撐板I,所述支撐板I上設有多個與所述支撐板I轉動連接的作用架2,優選地,各個支撐板I相對于所述支腿5對稱設置;所述作用架2在水平狀態下的底面低于所述支撐板I的水平面,本技術的作用架2與支撐板I之間為轉動連接,在作用架2未使用的狀態中,作用架2的主體向上位于靠近支腿5的位置(如圖6和圖8所示);而在使用狀態時,作用架2的主體向下轉動,并最終為水平狀態(如圖7和圖9所示),與支撐板I共同分擔作用力,此時,作用架2的底面平面低于支撐板I的底面水平面;進一步,所述作用架2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3或支釘底防滑塊4,由于作用架2在水平狀態下的底面低于所述支撐板I的水平面,再加上橡膠底防滑塊3或支釘底防滑塊4的作用,使得本技術的折疊式支腿盤機構具有更好的支撐和防側滑效果O優選地,作用架2通過彈性軸與所述支撐板I轉動連接,所述彈性軸可以為現有技術中各種能夠在作用架2處于未使用的狀態中保持靠近支腿5位置的彈性件和轉軸件。進一步,參見圖3,所述作用架2上包括內側端(圖3所示左側部)和外側端(圖3所示右側部),所述支撐板I上開有安裝槽11,如圖2所示;所述作用架2在水平狀態時,所述支撐板I的內側端與所述安裝槽11限位配合;本技術中,靠近支腿5的一側為內側,遠離支腿5的一側為外側;優選地,作用架2的內側端具有斜面結構,該斜面結構與所述安裝槽11限位配合,當所述作用架2的主體位于靠近支腿5的位置時(如圖6和圖8所示),作用架2回收在安裝槽11內,由此可減少空間使用;當作用架2的主體位于水平狀態時(如圖7和圖9所示),安裝槽11的一側(例如內偵D抵住所述作用架2內側端的斜面結構,防止作用架2繼續轉動。優選地,所述作用架2的中部開有與所述彈性軸相配合旋轉孔21,如圖3所示。更優選地,所述作用架2的外側端上設有安裝滑槽22,如圖3所示,所述安裝滑槽22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3或支釘底防滑塊4。相應地,所述橡膠底防滑塊3或支釘底防滑塊4優選具有與所述安裝滑槽22相配合的“工”字型截面結構,如圖4和圖5所示。進一步參見圖4,所述橡膠底防滑塊3由橡膠底防滑塊金屬部分31及下側橡膠部分32組成;參見圖5,所述支釘底防滑塊4由支釘底防滑塊金屬部分41及下側支釘部分42組成。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為 如圖I 圖9所示,支撐板I與豎直支腿5相互焊接;作用架2通過彈性軸與支撐板I相鉸接,并可繞彈性軸作一定角度的轉動,彈性軸會使作用架2與支撐板I保持相對靜止,在水平狀態時,作用架2的最低處低于支撐板I底面;橡膠底防滑塊3與支釘防底滑塊4可以根據不同使用場合選擇性地安裝在作用架2上,當然也可以同時使用或間隔設置。所述的支撐板I上11開有方槽,焊有支撐架12,支撐架12用于安裝所述的彈性軸。使用時,支腿盤在未工作的情況下,作用架2在彈性軸的彈力作用下立起,并保持一定角度。當施工路面為狀況較好的硬質路面時,將橡膠底防滑塊3安裝于作用架2的安裝滑槽22內,支腿盤處于圖6所示的狀態;當垂直支腿5向下移動時,作用架2的一端先與地面接觸,在地面與垂直支腿5之間的作用力下,作用架2開始轉動;當支撐板I底面與地面距離Icm (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制造時,將該距離設定為2cm或其他尺寸)時,橡膠底防滑塊3的下側橡膠部分32與地面相貼合;垂直支腿5繼續向下移動時,下側橡膠部分32在壓力的作用下產生形變,當支撐板I底面與地面相接觸時,如圖7所示,下側橡膠部分32的壓縮達到最大值,這時支腿盤具有支撐和防側滑的作用。另一種情況,當施工路面為狀況不好的非硬質路面時,將支釘底防滑塊4安裝于作用架2的安裝滑槽22內,支腿盤先處于圖8所示的狀態;垂直支腿5向下移動時,作用架2的一端先與地面接觸,在地面與垂直支腿5的作用下作用架2開始轉動;當支撐板I底面與地面距離Icm時,支釘底防滑塊4的下側支釘部分42與路面相接觸;垂直支腿5繼續向下移動時,下側支釘部分42在壓力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折疊式支腿盤機構,包括與支腿(5)固定連接的支撐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1)上設有多個與所述支撐板(1)轉動連接的作用架(2),所述作用架(2)在水平狀態下的底面低于所述支撐板(1)的水平面,所述作用架(2)上安裝有橡膠底防滑塊(3)或支釘底防滑塊(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保磊,王子銘,牛滿鈍,陸文杰,
申請(專利權)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