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安裝于滑枕內,包括主軸、編碼器、軸承支座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所述主軸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所述軸承支座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一側,所述軸承支座一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同步齒形帶輪的輸出軸與編碼器通過聯軸器同軸安裝,所述軸承支座另一端與蓋板固定連接,所述軸承支座與蓋板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傳動環節少、連接間隙小、定位準確、使用穩定、可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國內外機床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對機床產品的需求不斷求新和擴大,尤其對復合機床的需求更是求中之求,急中更急。為了適應市場,提高國產數控機床競爭力,五面體加工中心應運而生。五面體加工中心具有不需要更換主軸頭,在一次裝夾下完成箱體除安裝底面以外其他五面的孔系和平面加工的良好性能,但五面體C軸轉位必須要主軸的精確定位,主軸數據的采集一般是由編碼器來完成。由于傳動環節多,間隙大,定位不準,在這種場合下,需要使用旋轉編碼器,編碼器的安裝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在機床的生產中,主軸 編碼器一般安裝在變速箱上面,中間軸之間首先通過花鍵套連接,然后再通過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獲得速度,這種結構中間的傳動環節多、連接間隙大、定位不準,很容易產生誤差,使主軸自動換刀出現故障或者主軸驅動附件頭轉位定位不準。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的主軸編碼器安裝結構傳動環節多、連接間隙的大、定位不準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利用同步齒形帶輪傳動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安裝于滑枕內,包括主軸、編碼器、軸承支座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所述主軸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所述軸承支座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一側,所述軸承支座一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同步齒形帶輪的輸出軸與編碼器通過聯軸器同軸安裝,所述軸承支座另一端與蓋板固定連接,所述軸承支座與蓋板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為了能對主軸的精確定位,所述編碼器為旋轉編碼器。為了減小同步齒形帶輪的安裝空間,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為帶傳動,其減速比為1:2。為了第一同步齒形帶輪與主軸固定可靠,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和主軸通過脹緊套固定安裝。為了調整墊和軸承支座的安裝固定,所述軸承支座另一端上開有至少一個螺紋孔,所述調整墊上開有與螺紋孔相對應的通孔,所述軸承支座與蓋板為螺紋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安裝在滑枕內部主軸部分,用同步齒形帶輪傳動,減速比為1:2,減小了編碼器下端的同步齒形帶輪的尺寸,減小了同步齒形帶輪的安裝空間,并可以用調整墊來調整同步齒形帶輪的預緊預留空間,這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傳動環節少、連接間隙小、定位準確、使用穩定、可靠。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軸,2、編碼器,3、軸承支座,4、蓋板,5、第一同步齒形帶輪,6、第二同步齒形帶輪,7、聯軸器,8、調整墊,9、脹緊套。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安裝于滑枕內,包 括主軸I、編碼器2、軸承支座3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4,主軸I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軸承支座3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 —側,軸承支座3 —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傳動連接,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的輸出軸與編碼器2通過聯軸器7同軸安裝,軸承支座3另一端與蓋板4固定連接,軸承支座3與蓋板4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8,編碼器2為旋轉編碼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為帶傳動,其減速比為1: 2,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和主軸I通過脹緊套9固定安裝,軸承支座3另一端上開有6個螺紋孔,調整墊8上開有與6個螺紋孔相對應的6個通孔,通孔和螺紋孔之間采用螺釘將軸承支座3、調整墊8和蓋板4串聯起來,軸承支座3與蓋板4為螺紋連接。主軸I與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同軸轉動,編碼器2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同軸轉動,由于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利用同步齒形帶傳動連接,減速比為1:2,那么主軸I的轉速與編碼器2的轉速比為1:2,編碼器2將采集的主軸I數據傳送給控制系統,經過換算得到主軸I的精確定位,從而對C軸的轉位進行設置。由于軸承支座3在安裝固定時容易出現傾斜不正的情況,需要在軸承支座3與蓋板4之間安裝調整墊8,以調整墊8作為參考,調整軸承支座3到正確位置,并擰緊螺釘加以固定。以上述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技術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于滑枕內,包括主軸(I)、編碼器(2)、軸承支座(3)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4),所述主軸(I)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 ),所述軸承支座(3 )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 ) 一側,所述軸承支座(3 ) —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的輸出軸與編碼器(2)通過聯軸器(7)同軸安裝,所述軸承支座(3)另一端與蓋板(4)固定連接,所述軸承支座(3)與蓋板(4)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8)。2.如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碼器(2)為旋轉編碼器。3.如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為帶傳動,其減速比為1:2。4.如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和主軸(I)通過脹緊套(9)固定安裝。5.如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支座(3)另一端上開有至少一個螺紋孔,所述調整墊(8)上開有與螺紋孔相對應的通孔,所述軸承支座(3)與蓋板(4)為螺紋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安裝于滑枕內,包括主軸、編碼器、軸承支座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所述主軸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所述軸承支座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一側,所述軸承支座一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同步齒形帶輪的輸出軸與編碼器通過聯軸器同軸安裝,所述軸承支座另一端與蓋板固定連接,所述軸承支座與蓋板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本技術傳動環節少、連接間隙小、定位準確、使用穩定、可靠。文檔編號B23Q3/155GK202701907SQ20122018506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6日專利技術者高淵, 姚天舜, 鞠文棋, 潘建剛 申請人:常州協潤精機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提高主軸定位精度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于滑枕內,包括主軸(1)、編碼器(2)、軸承支座(3)和設置在滑枕前的蓋板(4),所述主軸(1)尾部安裝有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所述軸承支座(3)設置在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一側,所述軸承支座(3)一端支承有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所述第一同步齒形帶輪(5)與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同步齒形帶輪(6)的輸出軸與編碼器(2)通過聯軸器(7)同軸安裝,所述軸承支座(3)另一端與蓋板(4)固定連接,所述軸承支座(3)與蓋板(4)之間還設置有調整墊(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淵,姚天舜,鞠文棋,潘建剛,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協潤精機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