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其中,固定座設置在架設于攪拌罐的罐體底部的固定架上,所述攪拌軸的末端插設在所述固定座的座腔中,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與所述攪拌軸之間墊設有耐磨套,且所述攪拌軸與所述固定座同軸,所述攪拌軸與所述耐磨套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與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墊設在所述固定座與攪拌軸之間,其中所述耐磨套與所述固定座以及攪拌軸之間的間隙大小均為一毫米以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攪拌設備,特別是指一種雙端平衡固定式的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
技術介紹
攪拌器在流體行業中具有廣泛的使用性,是一種可以改變介質特性的操作單元,適用于各類化工,啤酒,洗滌,飲料等工廠,可以說哪個公司有液體輸送就有攪拌器。能 夠使一種或以上的(液體或氣體)介質強迫對流并均勻混合的設備叫攪拌器。攪拌器的攪拌方式主要有機械動力攪拌,磁力攪拌,氣體攪拌等,通過攪拌過程,使介質達到氣液分離、固液懸浮、液液混均、傳質和傳熱的目的。依據液體力學理論,攪拌過程的實質是物料的宏觀對流循環和微觀湍流擴散,對于任何一個攪拌過程而言,物料要達到規定混合效果,攪拌裝置必須針對特定的工藝要求,提供合適的循環與剪切配比,以及合理的空間剪切強度分布,使攪拌能耗達到最小。其中,在罐體內進攪拌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大部分的攪拌器動力是由電機驅動,通過變速箱輸出,聯接到攪拌軸,防爆的或特殊地方通常是氣體為動力或是液力驅動,無論哪種驅動方式,后端結構基本一致。攪拌器安裝方式有立式,臥式,傾斜式,無論哪種形式,都可以根據設備的實際使用情況,選擇單端懸臂固定式還是雙端平衡固定式。臥式和傾斜式中的小角度攪拌器選用多用單端懸臂式,選擇雙端平衡固定式的攪拌器多為立式和傾斜式中大角度攪拌器。立式攪拌器在各類攪拌器中使用最廣泛,如圖1、2所示,通常安裝在攪拌罐(3)的頂部,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安裝,并在所述攪拌罐(3)的底部設置一個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通過一固定架(2)連接固定在攪拌罐(3)的罐內底部位置,其中所述固定座(10)與攪拌軸(I)同軸,所述固定座(10)中內襯有耐磨材料制成的耐磨套(11),并且所述耐磨套(11)與攪拌軸(I)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11)與固定座(10)之間過盈配合,所述耐磨套(11)與攪拌軸(I)之間的間隙范圍是O. 1-2毫米,其中,間隙的大小與攪拌軸(I)的懸臂長度、線速度、介質的固含量和粘度等有關,所述耐磨套(11)實際相當于一個滑動軸承,在所述攪拌軸(I)工作時,對攪拌軸(I)起限位導向作用。在實際使用中,所述攪拌軸(I)的末端會徑向跳動發生偏擺,從而使其軸心脫離所述固定座(10)的軸心位置摩擦所述耐磨套(11)。攪拌器本身常常帶有一些如攪拌軸的軸撓度值超標,攪拌槳葉失去平衡,攪拌軸彎曲等等,使攪拌器經常性出現故障一、攪拌軸在運轉時,耐磨套是靜止不動的,如果攪拌器安裝過程中,被安裝的偏往某個側面時(這個情況比較多見),攪拌軸的軸心偏離固定座的中心,會使攪拌軸被頂彎,攪拌軸在轉動時,進而會把耐磨套“吃”穿,或者耐磨套把軸“啃”斷;二、其它原因使攪拌器運轉不平衡時,攪拌軸在旋轉的同時,會對耐磨套進行不規則地敲擊,引起攪拌器的其它配件如機械密封,聯軸器的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其是一種與傳統的攪拌器末端固定座同一性質的設備,其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由于安裝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攪拌軸的軸心偏離固定座的軸心,會使得攪拌軸的末端定點摩擦或敲擊耐磨套,造成攪拌軸以及耐磨套的磨損,攪拌軸敲擊耐磨套還會使攪拌器上的其他的配件或連接部受震蕩損壞。以上為本技術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提供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其中,固定座設置在架設于攪拌罐的罐體底部的固定架上,所述攪拌軸的末端插設在所述固定座的座腔中,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與所述攪拌軸之間墊設有耐磨套,且所述攪拌軸與所述固定座同軸,所述攪拌軸與所述耐磨套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與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之間存在間隙。優選于所述耐磨套墊設在所述固定座與攪拌軸之間,其中所述耐磨套與所述固定座以及攪拌軸之間的間隙大小均不小于一毫米。優選于所述耐磨套墊設于所述固定座中,其中所述耐磨套的高度低于所述固定座的座腔。優選于所述固定座的腔口上設置有向腔口內側收束的擋圈,所述耐磨套軸向限制在所述固定架與所述擋圈之間,其中所述擋圈的內徑大于所述耐磨套的內徑,且所述擋圈凸出于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的厚度小于所述耐磨套的厚度。優選于所述耐磨套表面光滑、無凸點。優選于所述耐磨套與固定座以及攪拌軸同軸設置。優選于所述耐磨套為閉合或不閉合的環狀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一、耐磨套是隨攪拌軸轉動而轉動,能均勻地同攪拌軸任何一側的軸面相摩擦,耐磨套的內外兩面都有一毫米以上的間隙,工作狀態下,攪拌軸自身旋轉,使攪拌軸與耐磨套之間形成微觀層流,同樣,耐磨套的旋轉,與固定座之間也因此形成介質層流,攪拌軸如同陀螺的主軸,帶著耐磨套自轉的同時,沿著固定座的內圓,做公轉運動,攪拌軸本身具有一定彈性,通過陀螺效應,攪拌軸在運動狀態中修正攪拌軸中心點誤差,自動找出一個運動平衡點,間接地消除了運轉不平衡的隱患;二、由于耐磨套與固定座和攪拌軸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耐磨套被攪拌軸旋轉中敲擊,在向后面讓位的同時,耐磨套被攪拌軸的旋轉慣性帶起自身也在旋轉,耐套磨的內外側由于空間大,已填充攪拌介質,這部分介質起到一個良好的阻尼作用,理論上分析,耐磨套從動于攪拌軸,其轉數也小于攪拌軸的轉數,也滯后于攪拌軸,耐磨套的旋轉線速度小于攪拌軸線速度,耐磨套的外圈也可能與固定座作摩擦運動,改變了原耐磨套僅內側磨損,變為內外圈共同分擔磨損的情況,延長耐磨套的使用壽命;三、耐磨套內外保留適當距離,攪拌軸的中心位置是可以在公轉軌跡內的任何一點上,攪拌軸通過轉動過程自動找位,給安裝誤差留出余地,可以消除或減輕攪拌軸偏擺量和偏擺扭矩,消化旋轉攪拌軸對耐磨套的削切,減輕攪拌軸對設備的沖擊力度,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常規攪拌器的安裝設置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的剖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的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1、3以及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提出的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作更為詳細說明。本技術提供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其中,固定座10設置在架設于攪拌罐3的罐體底部的固定架2上,所述攪拌軸I的末端插設在所述固定座10的座腔中,所述固定座10的內腔壁與所述攪拌軸I之間墊設有耐磨套11,且所述攪拌軸I與所述固定座10同軸,所述攪拌軸I與所述耐磨套11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11與所述固定座10的內腔壁之間存在間隙。·本技術在具體實施時,當所述攪拌軸I在轉動運行時,由于所述攪拌軸I的末端受到來自所述固定座10的定位導向約束,從而摩擦所述耐磨套11,利用所述耐磨套11與所述攪拌軸I之間存在間隙,從而在限定所述攪拌軸I的擺動范圍的同時,釋放所述攪拌軸I上的偏擺扭矩,又由于所述耐磨套11與所述固定座10之間也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11可隨所述攪拌軸I 一起在所述固定座10中轉動,進一步將所述攪拌軸I所承載的扭矩釋放。較佳實施例所述耐磨套11與固定座10以及攪拌軸I同軸設置。較佳實施例所述耐磨套11為閉合或不閉合的環狀物。較佳實施例所述耐磨套11采用耐磨材料制成,且表面光滑、無凸點,利用耐磨材料使所述耐磨套11構成一滑動軸承,本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時,還可適當的加厚所述耐磨套11的厚度。較佳實施例所述耐磨套11墊設在所述固定座10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攪拌器的攪拌軸末端固定座,其中,固定座設置在架設于攪拌罐的罐體底部的固定架上,所述攪拌軸的末端插設在所述固定座的座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與所述攪拌軸之間墊設有耐磨套,且所述攪拌軸與所述固定座同軸,所述攪拌軸與所述耐磨套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耐磨套與所述固定座的內腔壁之間存在間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少彬,莊永貴,羅萬清,
申請(專利權)人: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