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交叉設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間的多根主橫梁和多根副橫梁,所述主橫梁上套裝有能夠繞所述主橫梁轉動的踏板,所述副橫梁上開有盲孔,所述踏板的背面鉸接有能夠插入所述盲孔中的撐桿,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連接有能夠懸掛所述撐桿的掛鉤和能夠卡緊在所述副橫梁上的卡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既可以用作擔架,又可以用作樓梯,經過簡單操作就能實現擔架與樓梯之間的轉換,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實現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備,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救援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
技術介紹
我國每年發生的突發性災難包括火災、雪災、地震、突發性事故等,都會給我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傷害,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如今,我國的救援擔架種類繁多,式樣新奇,但所具有的功能都很單一,特別是在一些火災、地震現場,由于救援現場混亂,不方便行走,有些地方救援擔架根本就到不了,也就無法及時實施救援,給我國目前的救援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實現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備,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交叉設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間的多根主橫梁和多根副橫梁,所述主橫梁上套裝有能夠繞所述主橫梁轉動的踏板,所述副橫梁上開有盲孔,所述踏板的背面鉸接有能夠插入所述盲孔中的撐桿,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連接有能夠懸掛所述撐桿的掛鉤和能夠卡緊在所述副橫梁上的卡扣。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橫梁數量和副橫梁的數量相等且均為5 10根,相應所述踏板的數量為5 10個。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副橫梁上開有的盲孔的數量均為2 4個,每個所述踏板背面鉸接的撐桿的數量與每根所述副橫梁上開有的盲孔的數量相等且均為2 4根。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撐桿通過鉸鏈鉸接在所述踏板的背面。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形狀為半圓形。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一側側邊上沿所述踏板的縱向設置有用于套裝在所述主橫梁上的通孔。上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第N根主橫梁與第N根副橫梁之間的距離SI的取值范圍為~ WIV,第N根副橫梁與第N+1根主橫梁之間的距離S2的取值 312范圍為~ If,,其中,第N根主橫梁、第N根副橫梁和第N+1根主橫梁依次相鄰,N為自 ο 4然數且不大于所述主橫梁的數量,W為所述踏板的寬度且W的取值范圍為20cm 30cm。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I、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加工制作方便。2、本技術經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實現擔架與樓梯之間的轉換,使用操作便捷。3、本技術的實現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4、本技術可以將踏板放下用作擔架,轉運傷病員,當遇到一些人力到不了的地方時,可以將踏板背面的撐桿撐起,轉換成樓梯,供人們爬行到目的地進行救援,在一些火災、地震現場使用,在不方便行走的現場都能夠及時實施救援,減少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5、本技術的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實現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備,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用作擔架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用作樓梯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除踏板外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踏板背面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左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一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 3—主橫梁;4一副橫梁; 5—踏板;6—盲孔;7—撐桿;8—掛鉤;9—卡扣;IO—鉸鏈。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 圖5所示,本技術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設置在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間的多根主橫梁3和多根副橫梁4,所述主橫梁3上套裝有能夠繞所述主橫梁3轉動的踏板5,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鉸接有能夠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撐桿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連接有能夠懸掛所述撐桿7的掛鉤8和能夠卡緊在所述副橫梁4上的卡扣9。如圖I 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橫梁3數量和副橫梁4的數量相等且均為5 10根,相應所述踏板5的數量為5 10個。優選地,所述主橫梁3數量和副橫梁4的數量相等且均為6根,相應所述踏板5的數量為6個。如圖I 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均為2 4個,每個所述踏板5背面鉸接的撐桿7的數量與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相等且均為2 4根。優選地,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均為2個,每個所述踏板5背面鉸接的撐桿7的數量與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相等且均為2根。本實施例中,所述撐桿7通過鉸鏈10鉸接在所述踏板5的背面。所述卡扣9的形狀為半圓形。所述踏板5的一側側邊上沿所述踏板5的縱向設置有用于套裝在所述主橫梁3上的通孔5-1。第N根主橫梁3與第N根副橫梁4之間的距離SI的取值范圍為~ J)I L·第N根副橫梁4與第N+1根主橫梁3之間的距尚S2的取值范圍為~ -W,其中,第N根 8 4主橫梁3、第N根副橫梁4和第N+1根主橫梁3依次相鄰,N為自然數且不大于所述主橫梁3的數量,W為所述踏板5的寬度且W的取值范圍為20cm 30cm。具體使用時,如需將本技術用作擔架,就將撐桿7收起,懸掛在踏板5背部的掛鉤8上,旋轉套裝在第N根主橫梁3上的踏板5,并將該踏板5背面的卡扣9卡緊在第N根副橫梁4上固定好,這樣所有踏板5就形成了一個平面,救援人員就可以抬起擔架轉運傷病員了 ;如需將本技術用作樓梯,就將套裝在第N根主橫梁3上的踏板5上的卡扣9從第N根副橫梁4上取下,將該踏板5旋轉至水平,并將踏板5背部的撐桿7從掛鉤8上取下,插入第N根副橫梁4上的盲孔6中固定,待所有踏板5都固定好后,本技術就可以用作樓梯了,供救援人員攀爬到高處進行救援。綜上所述,在進行救援時,本技術可以將踏板5放下用作擔架,轉運傷病員,當遇到一些人力到不了的地方時,可以將踏板5背面的撐桿7撐起,轉換成樓梯,供人們爬行到目的地進行救援。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技術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設置在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間的多根主橫梁(3)和多根副橫梁(4),所述主橫梁(3)上套裝有能夠繞所述主橫梁(3)轉動的踏板(5),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鉸接有能夠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撐桿(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連接有能夠懸掛所述撐桿(7)的掛鉤(8)和能夠卡緊在所述副橫梁(4)上的卡扣(9)。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橫梁(3)數量和副橫梁(4)的數量相等且均為5 10根,相應所述踏板(5)的數量為5 10個。3.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均為2 4個,每個所述踏板(5)背面鉸接的撐桿(7)的數量與每根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的盲孔(6)的數量相等且均為2 4根。4.按照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撐桿(7)通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用作樓梯的擔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設置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之間的多根主橫梁(3)和多根副橫梁(4),所述主橫梁(3)上套裝有能夠繞所述主橫梁(3)轉動的踏板(5),所述副橫梁(4)上開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鉸接有能夠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撐桿(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連接有能夠懸掛所述撐桿(7)的掛鉤(8)和能夠卡緊在所述副橫梁(4)上的卡扣(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木偉,劉晨敏,劉東明,
申請(專利權)人:長安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