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導電用端子,其包括:絕緣部件(20),所述絕緣部件固定在殼體上,并且包括沿所述殼體延伸的凸緣部;第一端子部件(30),所述第一端子部件設置成貫穿所述絕緣部件(20),并且包括管狀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是導電的;和第二端子部件(40),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包括接合部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的所述管狀部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件(40)在所述管狀部中通過所述接合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上,并且沿所述管狀部的軸向延伸。所述接合部在所述軸向上定位在所述凸緣部的一個表面和另一個表面之間的空間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通電用端子,更特別地涉及一種其中兩個通電用的端子部件通過接合部彼此接合的通電用端子。
技術介紹
例如,日本專利申請No. 8-96866公報(JP-8-96866-A)和日本專利申請No. 6-150989 公報(JP-6-150989-A)公開了一種端子。·JP-8-96866-A公開了一種用于柱頭螺栓(雙頭螺栓)端子的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柱頭螺栓端子的外周,并且包括在柱頭螺栓端子豎直立設的狀態下向上開口的溝槽部。套管的溝槽部設置有引導面,所述引導面設置在溝槽部的開口側并且沿使開口擴大的方向傾斜以將板端子的爪部引導到溝槽部中而將板端子緊固于柱頭螺栓端子以供導通。所述爪部從上方插入到溝槽部中以便限制板端子的運動。JP-6-150989-A公開了一種包括螺栓部和凸臺部的結構,在螺栓部中用作電連接用端子的螺栓固定在平板部上,在凸臺部中形成有供平板部插入的槽部和將螺栓引導到通孔的引導部。平板部插入到槽部中,并且螺栓裝配到引導部中以被推入到通孔中,從而母線或連接端子從通孔進行裝配以便由螺母緊固。
技術實現思路
當端子部件設置有接合部時,接合部可能經受大的應力而破裂。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能防止在接合部開裂的導電用端子。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涉及一種導電用端子。所述導電用端子包括絕緣部件,所述絕緣部件固定在殼體上,并且包括沿所述殼體延伸的凸緣部;第一端子部件,所述第一端子部件設置成貫穿所述絕緣部件,并且包括管狀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是導電的;和第二端子部件,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包括接合部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的所述管狀部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在所述管狀部中通過所述接合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上,并且沿所述管狀部的軸向延伸。所述接合部在所述軸向上定位在包含所述凸緣部的一個表面的平面和包含所述凸緣部的另一個表面的平面之間的空間內。在如此構造的導電用端子中,接合部位于凸緣部的厚度內。因此,可緩解在接合部產生的應力,因為接合部被凸緣部包圍。在所述導電用端子中,所述第一端子部件可包括沿所述管狀部的徑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設置在所述空間內。在所述導電用端子中,所述接合部可配置成在所述管狀部的徑向上與所述突出部重疊。在所述導電用端子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可以是柱頭螺栓。附圖說明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優點及技術和工業意義,在附圖中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貫穿殼體的導電用端子的剖視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貫穿殼體的導電用端子的剖視圖;以及圖3示出根據在凸緣部的厚度內未設置接合部的比較示例的構型。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以下實施例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不重復說明。各實施例可彼此組合。(第一實施例)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貫穿殼體的導電用端子的剖視圖。如圖I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導電用端子I包括固定用絕緣部件20、第一端子部件30和第二端子部件40。固定用絕緣部件20固定在殼體10上,并且包括沿殼體10延伸并具有厚度T的凸緣部21。第一端子部件30設置成貫穿固定用絕緣部件20,并且包括沿由箭頭2表示的軸向(貫穿方向)延伸的管狀部32。第二端子部件40包括接合部41,并且插入在第一端子部件30的管狀部32中。第二端子部件40在管狀部32中通過接合部41固定在第一端子部件30上。接合部41在由箭頭2表示的軸向上定位在凸緣部21的厚度T內。也就是,接合部的軸向位置位于凸緣部的一個表面的軸向位置和凸緣部的另一個表面的軸向位置之間(或者,接合部41在由箭頭2表示的軸向上定位在包含凸緣部21的一個表面的平面和包含凸緣部21的另一個表面的平面之間的空間內)。在第一實施例中,由箭頭2表示的軸向與凸緣部21的表面垂直。殼體10容納電氣裝置,例如逆變器、變換器和電容器。例如,在殼體10中容納有向車輛的附件供給電流的DC-DC (直流-直流)變換器。因此,必須確保殼體10內部的電氣裝置和殼體10的外部之間的導電。導電用端子I用于殼體10的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導電。固定用絕緣部件20由固定用樹脂形成。固定用絕緣部件20包括沿殼體10延伸的凸緣部21。螺栓60設置成貫穿凸緣部21。固定用絕緣部件20在螺栓60貫穿固定用絕緣部件20且螺栓60的末端部旋擰在殼體10中的情況下固定在殼體10上。第一端子部件30設置成貫穿固定用絕緣部件20。第一端子部件30包括設置在殼體10內部的開口 35。螺栓等插入在開口 35中以將第一端子部件30連接到殼體10內部的電氣裝置。用作通電端子部的第一端子部件30包括沿由箭頭2表示的軸向延伸的管狀部32。在圖I中,管狀部32成形為具有底部。但是,管狀部32不是必須成形為具有底部,而是可設置成貫穿第一端子部件30。在第一端子部件3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突出部31。突出部31可設置在第一端子部件30的整個外周上(或整個圓周上)。多個突出部31可設置成在圓周上彼此間隔地呈放射狀配置。設置突出部31可增大第一端子部件30的外周面和固定用絕緣部件20之間的接觸面積。此外,在厚度T內設置突出部31能使突出部31和固定用絕緣部件20可靠地彼此固定。由柱頭螺栓構成的第二端子部件40部分地插入在管狀部32中,使得接合部41與管狀部32接合以防止第二端子部件40轉動。第二端子部件40沿管狀部32的軸向延伸。接合部41在軸向上定位在固定用絕緣部件20的凸緣部21的厚度T內,并且也在軸向上定位在突出部31內(配置成使得整個接合部41在管狀部32的徑向上與突出部31重疊)。這防止了由于在接合部41產生的應力而開裂,因為第一端子部件30和凸緣部21沿接合部41的徑向是厚的。 在本示例中,第二端子部件40是柱頭螺栓(插入式螺栓)。但是,本專利技術不限于此,第二端子部件40也可以是除螺栓以外的其它元件,只要它包括接合部41即可。圓端子80與第二端子部件40裝配在一起。螺母50旋擰到第二端子部件40上以擠壓圓端子80而使圓端子80與第一端子部件30緊密接觸。這允許圓端子80與第一端子部件30彼此接觸。必要的是,第一端子部件30應當是導電部件。但是,第二端子部件40可以是導電部件或絕緣部件。這是因為在本示例中殼體10的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導電可通過圓端子80和第一端子部件30之間的導電來實現。在第二端子部件40不是柱頭螺栓的情況下,圓端子80可通過除旋擰以外的手段固定在第一端子部件30上以實現第一端子部件30和圓形端部80之間的導電。圓端子80不必一定是圓的(從軸向上看為圓形),而可以是構造成與第一端子部件30接觸的導電端子。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如此構造的導電用端子I可減小在接合期間在接合部41產生的應力而不增大導電用端子I的物理尺寸。這是因為能通過在無用空間內設置固定用絕緣部件20的凸緣部21來增大第一端子部件30的體積而不增大整個導電用端子I的物理尺寸。也就是,接合部41被其它部件包圍,且因此與相關技術相比經受小的應力。結果,可防止在接合部41周圍第一端子部件30的開裂。(第二實施例)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貫穿殼體的導電用端子的剖視圖。如圖2所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構型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構型的不同之處在于,未設置突出部31。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電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絕緣部件(20),所述絕緣部件固定在殼體上,并且包括沿所述殼體延伸的凸緣部;第一端子部件(30),所述第一端子部件設置成貫穿所述絕緣部件(20),并且包括管狀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是導電的;和第二端子部件(40),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包括接合部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的所述管狀部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件(40)在所述管狀部中通過所述接合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上,并且沿所述管狀部的軸向延伸,其中,所述接合部在所述軸向上定位在包含所述凸緣部的一個表面的平面和包含所述凸緣部的另一個表面的平面之間的空間內。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7.25 JP 162045/20111.一種導電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絕緣部件(20),所述絕緣部件固定在殼體上,并且包括沿所述殼體延伸的凸緣部;第一端子部件(30 ),所述第一端子部件設置成貫穿所述絕緣部件(20),并且包括管狀部,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是導電的;和 第二端子部件(40),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包括接合部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30)的所述管狀部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件(40)在所述管狀部中通過所述接合部固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山本晃,平島茂雄,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電裝,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