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及具有該裝置的真空斷路器。所述裝置包括:主動桿,其聯接至調節器;從動桿,其聯接至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連桿,其被配置為將主動桿和從動桿彼此連接在一起,并且連桿聯接至主動桿和從動桿,以使主動桿和從動桿之間的間距變化;凸輪,其沿垂直方向聯接至連桿;以及凸輪導向裝置,其具有用于可滑動地聯接凸輪的導槽,并且所述凸輪導向裝置被配置為引導主動桿和從動桿之間的間距以使間距變化。在該配置下,當真空斷續器的當前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時,能夠減小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之間的沖擊量。當活動電極閉合時,這能夠減少活動電極穿過預放電區域所需的全部時間,從而防止電極損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公開涉及一種應用于真空斷路器的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以及具有該裝置的真空斷路器。
技術介紹
通常,真空斷路器的真空斷續器是應用于真空斷路器、真空開關裝置、真空連接器等的主要滅弧裝置,用于切斷負載電流或者電力系統中的事故電流。用于控制電力傳輸和保護電力系統的真空斷路器具有如斷流容量大、可靠性高、穩定性高和安裝空間小等優點。由于這些優點,增大了真空斷路器的應用范圍。此外,隨著工業設備變大,斷路器的斷流容量也變大。 對于超高壓真空斷續器,在跳閘狀態下,固定電極與活動電極之間的間距比低壓真空斷續器的固定電極與活動電極之間的間距寬,并且閉合速度非常快。相應地,閉合操作期間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之間的沖擊量非常大。這樣的沖擊可能導致固定電極和活動電極變形,而這種變形可能降低真空斷續器的性能。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如果設法減慢整個閉合速度,則閉合時間變長。結果,在閉合操作期間真空絕緣狀態消失時發生的預放電(pre-arc)所保持的時間變長。這種預放電發生的長持續時間嚴重影響了真空斷路器的性能。因此,應該恒定地保持整個閉合時間。圖I為根據現有技術的真空斷續器的剖視圖。如圖I所示,傳統的真空斷續器包括由固定側凸緣2和活動側凸緣3密封的絕緣容器I。固定電極4和活動電極5在絕緣容器I中以可接觸的方式面向彼此,并且容納在固定于絕緣容器I的內部護罩6中。固定電極4的固定軸4a固定地聯接至固定側凸緣2,從而連接至外部。而且,活動電極5的活動軸5a可滑動地聯接至活動側凸緣3,從而通過連桿和接頭連接至布置在絕緣容器的外部的調節器(未示出)。相應地,所述調節器的輸出單元的移動與活動軸的移動成比例。波紋管護罩7固定地聯接至活動電極5的活動軸5a,并且波紋管8設置在波紋管護罩7與活動側凸緣3之間。在該配置下,活動電極5和活動軸5a以密封狀態可移動地安裝在絕緣容器I中。在傳統的真空斷續器中,在出現事故電流時,調節器使得活動電極朝向離開固定電極的方向移動。結果,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分離,從而熄滅事故電流。一旦事故電流熄滅,則活動電極在調節器的恢復力作用下朝向閉合方向移動,SP以相同速度朝向固定電極移動。結果,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形成接觸以完成閉合操作。然而,傳統的真空斷續器有以下問題。首先,儲存在調節器的壓縮彈簧中的能量原樣施加在活動電極上。結果,在閉合操作期間,活動電極在保持相同的速度的同時移動,從而使得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的接觸速度顯著增加。這會增加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之間的沖擊量,從而導致活動電極或固定電極的部件或者絕緣容器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詳細描述的一個方案提供了一種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及具有該裝置的真空斷路器,通過使用速度可變的(減速)閉合裝置,所述動力傳動裝置能夠減小閉合操作期間活動電極與固定電極之間的碰撞速度,并且能夠通過快速移動活動電極來減少活動電極穿過預放電區域所需的預放電時間。為了實現這些和其他優點并根據本說明書的目的,如此處所實施和寬泛描述的,提供了一種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所述裝置包括主動桿,其聯接至用于調節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的調節器;從動桿,其聯接至所述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連桿,其被配置為將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彼此連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連桿聯接至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以使所述主動桿與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由于多個桿能夠相對于彼此折疊而變化;凸輪,其沿垂直方向聯接至所述連桿;以及凸輪導向裝置,其具有用于可滑動地聯接所述凸 輪的導槽,并且所述凸輪導向裝置被配置為由于所述凸輪的路徑是可變的而通過選擇性地折疊所述連桿,來引導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以使所述間距變化。所述連桿可以包括第一連桿,其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主動桿的端部;以及第二連桿,其一端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第一連桿,而另一端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從動桿的端部。所述凸輪可以聯接至所述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之間的連接部分。所述導槽可以包括第一凹槽部,其形成為與所述活動電極平行;第二凹槽部,其形成在所述活動電極側的所述第一凹槽部的端部處,呈彎曲或者傾斜狀以便朝向所述活動電極變寬;以及第三凹槽部,其形成在所述活動電極側的所述第二凹槽部的端部處,朝向所述第一凹槽部的所述調節器側端部呈彎曲或者傾斜狀。凸起可以形成為被所述第一凹槽部、第二凹槽部和第三凹槽部所環繞,以使所述凸輪沿著各個凹槽部平滑地移動。所述第一凹槽部與所述第二凹槽部之間的接觸部分可以形成在預放電開始時間點處或者靠近預放電開始時間點處,所述預放電在所述真空斷續器閉合時產生于固定電極與所述活動電極之間。所述第二凹槽部和所述第三凹槽部之間的接觸部分可以形成在所述活動電極與所述固定電極之間的接觸時間點處或者所述接觸時間點后的時間點處。拉伸彈性構件可以進一步設置在所述主動桿與所述從動桿之間。為了實現這些和其他優點并根據本說明書的目的,如此處所實施和寬泛描述的,還提供了一種真空斷路器,所述真空斷路器包括調節器;真空斷續器,其包括聯接至所述調節器并且執行線性運動的活動電極以及所述活動電極能夠選擇性地與其分離的固定電極;以及動力傳動裝置,其布置在所述調節器與所述真空斷續器之間,并且所述動力傳動裝置被配置為改變所述調節器與所述活動電極之間的間距。通過下文給出的詳細說明,本申請的進一步適用范圍將變得更加顯而易見。然而,應該理解的是,雖然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但是詳細說明和具體示例僅是以示例的方式提供的,通過這些詳細說明,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變得顯而易見。附圖說明所包括的附圖提供了對本公開的進一步理解,其包含在本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附示出示例性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附圖中圖I為根據現有技術的真空斷續器的剖視圖;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真空斷續器和動力傳動裝置的剖視圖;圖3為示出了圖2的動力傳動裝置的立體圖;圖4和圖5為示出了圖2的真空斷續器和動力傳動裝置的操作狀態的剖視圖;以 及圖6為示出了由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實現的預放電減少效果的曲線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示例性實施例。為了參照附圖簡化描述,相同或等同的部件將設置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將不再重復其描述。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更加詳細地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及具有該裝置的真空斷路器。圖2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真空斷續器和動力傳動裝置的剖視圖,圖3為示出了圖2的動力傳動裝置的立體圖,圖4和圖5為示出了圖2的真空斷續器和動力傳動裝置的操作狀態的剖視圖。如圖2和圖3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真空斷路器包括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在下文中將稱其為“動力傳動裝置”),所述動力傳動裝置設置在調節器和真空斷續器之間,并且所述動力傳動裝置被配置為沿調節器的驅動方向改變調節器與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稍后說明)之間的間距。動力傳動裝置包括主動桿10,其聯接至調節器;從動桿20,其聯接至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5 ;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5,其被配置為將主動桿10和從動桿20彼此連接在一起;第一凸輪41和第二凸輪45,其沿垂直方向聯接至位于第一連桿31與第二連桿35之間的連接點;第一凸輪導向裝置51和第二凸輪導向裝置55,第一凸輪41和第二凸輪45分別可滑動地聯接至第一凸輪導向裝置5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主動桿,其聯接至用于調節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的調節器;從動桿,其聯接至所述真空斷續器的所述活動電極;連桿,其被配置為將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彼此連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連桿聯接至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以使所述主動桿與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由于多個桿能夠相對于彼此折疊而變化;凸輪,其沿垂直方向聯接至所述連桿;以及凸輪導向裝置,其具有用于可滑動地聯接所述凸輪的導槽,并且所述凸輪導向裝置被配置為由于所述凸輪的路徑是可變的而通過選擇性地折合所述連桿來引導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以使所述間距變化。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7.25 KR 10-2011-00738031.一種真空斷續器的動力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 主動桿,其聯接至用于調節真空斷續器的活動電極的調節器; 從動桿,其聯接至所述真空斷續器的所述活動電極; 連桿,其被配置為將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彼此連接在一起,并且所述連桿聯接至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以使所述主動桿與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由于多個桿能夠相對于彼此折疊而變化; 凸輪,其沿垂直方向聯接至所述連桿;以及 凸輪導向裝置,其具有用于可滑動地聯接所述凸輪的導槽,并且所述凸輪導向裝置被配置為由于所述凸輪的路徑是可變的而通過選擇性地折合所述連桿來引導所述主動桿和所述從動桿之間的間距以使所述間距變化。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包括 第一連桿,其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主動桿的端部;以及 第二連桿,其一端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第一連桿,而另一端可旋轉地聯接至所述從動桿的端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聯接至所述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之間的連接部分。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包括 第一凹槽部,其形成為與所述活動電極平行; 第二凹槽部,其形成在所述活動電極側的所述第一凹槽部的端部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在敏,
申請(專利權)人:LS產電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