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包括艙口蓋(2)和設置在甲板(1)上的門洞(13),艙口蓋(2)鉸接在甲板(1)的內側,艙口蓋裝置還包括開閉液壓缸(3)、鎖緊液壓缸(4)和楔緊機構,開閉液壓缸(3)的兩端分別鉸接在甲板(1)的內側和艙口蓋(2)上,鎖緊液壓缸(4)安裝在甲板(1)內側,艙口蓋(2)的周壁上設有密封圈(14);當艙口蓋(2)轉動至關閉狀態時,鎖緊液壓缸(4)驅動楔緊機構動作,楔緊機構支撐在艙口蓋(2)的底部并將密封圈(14)壓緊在門洞(13)的下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艙口蓋裝置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承載能力強,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船舶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
技術介紹
長期以來船舶艙口蓋作為甲板開口的關閉裝置,結構和形式多采用傳統的方式,即蓋板通過鉸鏈安裝于甲板之上,以插銷鎖定、壓緊密封。打開蓋板時以人力翻開,平放于甲板之上,蓋板在開啟、關閉時都位于甲板之上,占用空間、影響美觀。并且在密封部位,甲板面有較大的凸起或凹陷,蓋板所能承受的負載有限。甲板的打開、關閉以及銷軸鎖定、蓋板的密封都需人力操作,自動化程度不高、操作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承載能力強的能自動啟 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包括艙口蓋和設置在甲板上的門洞,所述艙口蓋鉸接在所述甲板的內側,所述艙口蓋裝置還包括開閉液壓缸、鎖緊液壓缸和楔緊機構,所述開閉液壓缸的兩端分別鉸接在所述甲板的內側和所述艙口蓋上,所述鎖緊液壓缸安裝在所述甲板內側,所述艙口蓋的周壁上設有密封圈;當所述艙口蓋轉動至關閉狀態時,所述鎖緊液壓缸驅動所述楔緊機構動作,所述楔緊機構支撐在所述艙口蓋的底部并將所述密封圈壓緊在所述門洞的下端。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當所述艙口蓋轉動至關閉狀態時,所述艙口蓋的頂端與所述甲板的頂端大致平齊。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楔緊機構包括楔形推塊和上定位裝置,所述楔形推塊與所述鎖緊液壓缸連接,所述上定位裝置固定在所述艙口蓋上,當所述艙口蓋轉動至關閉狀態時,所述鎖緊液壓缸帶動所述楔形推塊移動至所述上定位裝置下方,所述楔形推塊與所述上定位裝置楔緊。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上定位裝置為鎖緊滾輪。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楔緊機構還包括下定位裝置,所述下定位裝置固定在所述甲板的內側,當所述艙口蓋轉動至關閉狀態時,所述下定位裝置支撐在所述楔形推塊的下方,所述上定位裝置和所述下定位裝置在所述楔形推塊的移動方向上錯位設置。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下定位裝置為支撐滾輪。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艙口蓋通過連接桿鉸接在所述甲板的內側,所述連接桿的中部設有彎折部。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中,所述開閉液壓缸或鎖緊液壓缸為自鎖式液壓缸。實施本專利技術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艙口蓋要關閉時,開閉液壓缸啟動,帶動艙口蓋轉動,艙口蓋轉動至關閉狀態。由于艙口蓋和液壓缸是鉸接在甲板的內側的,當艙口蓋關閉時,艙口蓋的頂端和甲板的頂端可以是大致平齊的,不會占用甲板上的空間,整齊美觀。鎖緊液壓缸驅動楔緊機構動作,楔緊機構支撐在艙口蓋的底部,因此艙口蓋的承載能力強, 同時楔緊機構在動作的過程中可以向上頂緊艙口蓋,從而使艙口蓋上的密封圈壓緊在門洞的下端,密封效果好。本專利技術通過開閉液壓缸和鎖緊液壓缸動作實現艙口蓋的開閉和鎖緊,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同時密封性好,支撐能力強,艙口蓋能承受較大的負載。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I是本專利技術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處于打開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處于關閉狀態時的俯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處于關閉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包括艙口蓋2、門洞13、開閉液壓缸3、鎖緊液壓缸4和楔緊機構。其中,門洞13是設置在甲板I上的,艙口蓋2鉸接在甲板I的內側,開閉液壓缸3的兩端分別鉸接在甲板I的內側和艙口蓋2上,通過開閉液壓缸3動作可以實現艙口蓋2的開閉。在本實施例中,甲板I的底部設有左支座9和右支座8,艙口蓋2上設有鉸支座10,艙口蓋2通過連接桿12與左支座9鉸接,開閉液壓缸3的兩端分別與右支座8和鉸支座10鉸接。連接桿12的中部設有彎折部,可以避免連接桿12在轉動的過程中與開閉液壓缸3或右支座8發生干涉,保證艙口蓋2能轉動到位。由于艙口蓋2和液壓缸是鉸接在甲板I的內側的,當艙口蓋2關閉時,艙口蓋2的頂端和甲板I的頂端可以是大致平齊的,不會占用甲板I上的空間,整齊美觀。鎖緊液壓缸4安裝在甲板I內側,鎖緊液壓缸4可以驅動楔緊機構動作,在本實施例中,鎖緊液壓缸4通過固定座11安裝在甲板I內側。當艙口蓋2關閉時,楔緊機構支撐在艙口蓋2的底部,因此艙口蓋2的承載能力強,同時楔緊機構在動作的過程中可以向上頂緊艙口蓋2,從而使艙口蓋2上的密封圈14壓緊在門洞13的下端,密封效果好。在本實施例中,楔緊機構包括楔形推塊5和上定位裝置7。楔形推塊5與鎖緊液壓缸4連接,上定位裝置7固定在艙口蓋2上。艙口蓋2關閉時,鎖緊液壓缸4啟動,帶動楔形推塊5水平移動至上定位裝置7的下方,并與其接觸,隨著楔形推塊5的水平移動,上定位裝置7會受到來自楔形推塊5的向上頂的力,上定位裝置7和楔緊,楔形推塊5將艙口蓋2壓緊在門洞13上。可以理解的是,本專利技術并沒有限制楔緊機構還有其它可能的實現方式,例如通過鎖緊液壓缸4驅動一根橫桿移動,橫桿直接支撐在艙口蓋2的底部,只要能在艙口蓋2的下方支撐并頂緊艙口蓋2即可,本實施例中的楔緊機構只是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的提高支撐效果,楔緊機構還包括下定位裝置6,下定位裝置6固定在甲板I的內側。當艙口蓋2關閉時,下定位裝置6支撐在楔形推塊5的下方,提高支撐強度。上定位裝置7和下定位裝置6在楔形推塊5的移動方向上錯位設置,可以避免上定位裝置7在隨艙口蓋2轉動的過程中與下定位裝置6發生干涉。在本本實施例中,上定位裝置7為鎖緊滾輪,下定位裝置6為支撐滾輪。由于楔形推塊5的上下兩側均是滾輪,兩個滾輪之間的開口的形狀近似于喇叭形,并且兩個滾輪均可以轉動,因此楔形推塊5很容易插入支撐滾輪和鎖緊滾輪之間,減少了定位難度。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鎖緊滾輪設有兩個,分設在艙口蓋2的前后兩側,相應的支撐滾輪和鎖緊液壓缸4也都設置有兩個。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專利技術并沒有限定鎖緊滾輪的數量和設置的方位,鎖緊滾輪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鎖緊滾輪也可以設置在艙口蓋2的左右兩側。開閉液壓缸3和鎖緊液壓缸4可以是自鎖式液壓缸,當艙口蓋2處于關閉狀態時,開閉液壓缸3和鎖緊液壓缸4可以自鎖。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包括艙口蓋(2)和設置在甲板(I)上的門洞(13),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口蓋(2)鉸接在所述甲板(I)的內側,所述艙口蓋裝置還包括開閉液壓缸(3)、鎖緊液壓缸(4)和楔緊機構,所述開閉液壓缸(3)的兩端分別鉸接在所述甲板(I)的內側和所述艙口蓋(2 )上,所述鎖緊液壓缸(4 )安裝在所述甲板(I)內側,所述艙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能自動啟閉的液壓水密艙口蓋裝置,包括艙口蓋(2)和設置在甲板(1)上的門洞(13),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口蓋(2)鉸接在所述甲板(1)的內側,所述艙口蓋裝置還包括開閉液壓缸(3)、鎖緊液壓缸(4)和楔緊機構,所述開閉液壓缸(3)的兩端分別鉸接在所述甲板(1)的內側和所述艙口蓋(2)上,所述鎖緊液壓缸(4)安裝在所述甲板(1)內側,所述艙口蓋(2)的周壁上設有密封圈(14);當所述艙口蓋(2)轉動至關閉狀態時,所述鎖緊液壓缸(4)驅動所述楔緊機構動作,所述楔緊機構支撐在所述艙口蓋(2)的底部并將所述密封圈(14)壓緊在所述門洞(13)的下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昭暉,楊北勝,祝海勇,王威,王海剛,葛萌萌,邵志衛,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