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包括轉子、定子、定子座、軸承以及轉子外罩等;其中,所述轉子包含馬達殼、永久磁鐵以及轉軸,該轉軸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所述定子包含定子疊片、定子線包和驅動電路等;所述定子座中間設置有中管,所述定子固定在該中管上;所述轉子外罩與定子座固定;所述轉子通過轉軸與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固定在中管和轉子外罩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在馬達轉矩輸出端與軸承支撐處之間采用無卡槽設計,克服軸的應力變形,增加轉矩輸出端的強度,保證負載隨轉矩輸出端同心運轉;減少負載運行時的馬達平衡振動問題,解決了細長軸馬達運行不穩的難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馬達,具體涉及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可廣泛用于榨汁機、攪拌機、打奶機、吸塵器等需要較長馬達輸出軸的系統應用中。
技術介紹
在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中,因其結構簡單,制程簡潔,高產能,低成本而被迅速推廣應用。但現有的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因為其特有結構設計而導致在需要較長馬達輸出軸時,其負載運行很難保持平衡穩定,特別是在轉矩輸出端為細長軸的情況下,或超高速負載運行時,馬達常因系統的不平衡而產生強烈的振動,無法滿足系統的工作要求。現有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通常由轉子I’、轉軸2’、定子3’、定子座4’以及軸承5’等幾部分裝配形成,轉軸2’在馬達外圍與系統負載相接的延伸部分為轉矩輸出端21’。請參閱說明書附圖I所示,當轉矩輸出端21’從定子座4’ 一側伸出時,該轉矩輸出端21’與轉軸支撐端之間須開設有一卡槽(未標號),該卡槽內須裝配卡扣V對轉子進行軸向定位。然而,在目前工藝技術條件下,當細長軸中間有開槽時,其強度減弱,熱處理后槽口產生的應力變形更無法保證軸的直線度,從而導致該轉矩輸出端21’在馬達運行時產生較大偏擺。同時,負載載入偏擺軸端后運行產生嚴重的不平衡,馬達劇烈振動,嚴重影響系統品質,無法滿足系統要求。請參閱說明書附圖2所示,當將轉矩輸出端21’從轉子I’ 一側伸出時,在轉矩輸出端21,與轉軸支撐端中間無需開設卡槽,轉矩輸出端21’空負載運行時無偏擺,然而,由于定子座中管41’屬于簿壁懸掛結構,該結構剛性不足,軸承5’有效支撐距離短,負載離支撐點距離長,因此負載本身的不平衡被放大到軸承支撐端,特別當負載為隨時可能變化的攪拌物體時,中管41’產生振動及偏擺,該偏擺經細長軸放大到負載端,從而形成惡形循環。馬達因振動及偏擺而影響工作品質,嚴重時中管開裂或轉軸變形,無法滿足系統要求。因此,使用結構及制程工藝復雜、產能低、成本昂貴的內轉子直流無刷馬達,不利于產品的推廣與應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所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既能保證轉矩輸出端的直線度,又能無偏擺輸出轉矩。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包括轉子、定子、定子座、軸承以及轉子外罩;其中,所述轉子包含馬達殼、永久磁鐵以及轉軸,該轉軸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所述定子包含定子疊片、定子線包和驅動電路;所述定子座中間設置有中管,所述定子固定在該中管上;所述轉子外罩與定子座固定;所述轉子通過轉軸與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固定在中管和轉子外罩上。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子外罩和定子座之間形成一收容腔,所述轉子收容于該收容腔內。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軸在軸承支撐處到轉矩輸出端之間為無卡槽的光滑結構。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 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矩輸出端從定子座的底部向外延伸。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還設置為所述轉矩輸出端從轉子外罩的頂部向外延伸。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在馬達轉矩輸出端與馬達之間采用無卡槽設計,克服軸的應力變形,增加轉矩輸出端的強度,保證負載隨轉矩輸出端同心運轉;減少負載運行時的馬達平衡振動問題,解決了細長軸馬達運行不穩的難題。同時,在現有技術下如果沒有卡槽及卡環,就無法對轉子在軸承向進行定位,而有了轉子外罩后,由于轉子外罩與轉子固定,可通過零件間隙或彈簧對轉子進行軸承向定位。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技術的外轉子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的示意圖。圖2是另一現有技術的外轉子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的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另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說明書附圖3所示,其為本技術的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的第一實施方式,其由轉子I、定子3、定子座4、軸承5以及轉子外罩6等幾部分裝配形成。其中,所述轉子I包含馬達殼11、永久磁鐵12以及轉軸2,該轉軸2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21,該轉矩輸出端21與系統負載相接。所述轉軸2在軸承5支撐處到轉矩輸出端21之間為無卡槽的光滑結構。所述定子3由定子疊片31、定子線包32和驅動電路33等部件組成。所述定子座4包括一中管41,所述定子3固定在該中管41上。所述轉子外罩6與定子座4固定并形成一收容腔8,所述轉子I收容于該收容腔8內,從而將外轉子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轉變為內轉子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滿足了更廣泛的馬達使用要求。所述轉子I通過轉軸2與軸承5連接,所述軸承5分別固定在中管41和轉子外罩上6,即轉軸2通過軸承5分別支撐于中管41和轉子外罩6上。通過將定子座4內的一軸承5外移到轉子外罩6內,加長了軸承5之間的距離,延長了轉軸2的支撐長度,從而使轉軸2運行更平穩。進一步的,于所述轉軸2上套設有一彈簧9,該彈簧9的一端抵接在一軸承5上,從而對轉子I進行軸承向定位。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轉矩輸出端5從定子座4的底部向外延伸。請參閱說明書附圖4所示,其為本技術的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的另一實施方式,其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轉矩輸出端21從轉子外罩6的頂部向外延伸,而其他結構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創作,凡在本創作的精神及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創作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轉子、定子、定子座、軸承以及轉子外罩;其中,所述轉子包含馬達殼、永久磁鐵以及轉軸,該轉軸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所述定子包含定子疊片、定子線包和驅動電路;所述定子座中間設置有中管,所述定子固定在該中管上;所述轉子外罩與定子座固定;所述轉子通過轉軸與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固定在中管和轉子外罩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外罩和定子座之間形成一收容腔,所述轉子收容于該收容腔內。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在軸承支撐處到轉矩輸出端之間為無卡槽的光滑結構。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矩輸出端從定子座的底部向外延伸。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矩輸出端從轉子外罩的頂部向外延伸。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包括轉子、定子、定子座、軸承以及轉子外罩等;其中,所述轉子包含馬達殼、永久磁鐵以及轉軸,該轉軸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所述定子包含定子疊片、定子線包和驅動電路等;所述定子座中間設置有中管,所述定子固定在該中管上;所述轉子外罩與定子座固定;所述轉子通過轉軸與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固定在中管和轉子外罩上。本技術的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在馬達轉矩輸出端與軸承支撐處之間采用無卡槽設計,克服軸的應力變形,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細長軸外轉子直流無刷馬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轉子、定子、定子座、軸承以及轉子外罩;其中,所述轉子包含馬達殼、永久磁鐵以及轉軸,該轉軸延伸出馬達外圍形成一轉矩輸出端;所述定子包含定子疊片、定子線包和驅動電路;所述定子座中間設置有中管,所述定子固定在該中管上;所述轉子外罩與定子座固定;所述轉子通過轉軸與軸承連接,所述軸承固定在中管和轉子外罩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林發,
申請(專利權)人:湖州巨宏電機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