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包括:四運放集成電路、一端與四運放集成電路的電源正極相連的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陰極與第一電阻另一端相連的三端可調分流器(型號為TL431)、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陰極與控制極之間的可調電阻、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控制極與陽極之間的第三電阻、陽極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的第一紅LED燈、集電極與第一紅LED燈的陰極相連的第一三級管、常開觸點與第一三級管的基極相連的開關閥座、陰極與開關閥座的常閉觸點相連的二極管、一端與二極管的陽極相連的第四電阻、集電極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相連的第二三極管、一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相連的第五電阻。(*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
技術介紹
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都朝著便攜式和小型輕量化的方向發展,也使得更多的電氣化產品采用基于電池的供電系統。目前,較多使用的電池有鎳鎘、鎳氫、鉛蓄電池和鋰電池。它們的各自特點決定了它們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共存發展。由于不同類型電池的充電特性不同,通常對不同類型,甚至不同電壓、容量等級的電池使用不同的充電器,但這在實際使用中有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用于各種電池充電的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包括四運放集成電路、一端與四運放集成電路的電源正極相連的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陰極與第一電阻另一端相連的三端可調分流器(型號為TL431)、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陰極與控制極之間的可調電阻、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控制極與陽極之間的第三電阻、陽極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的第一紅LED燈、集電極與第一紅LED燈的陰極相連的第一三級管、常開觸點與第一三級管的基極相連的開關閥座、陰極與開關閥座的常閉觸點相連的二極管、一端與二極管的陽極相連的第四電阻、集電極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相連的第二三極管、一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相連的第五電阻。第五電阻的另一端四運放集成電路的輸出端和第六電阻的一端相連,第六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三三極管的基極相連,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與第二紅LED燈的陰極相連,第二紅LED燈的陽極與第七電阻的一端相連,第七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和四運放集成電路的正極電源端相連。所述第二三極管基極與發射極之間設有第八電阻。所述四運放集成電路的正極電源端與輸出端之間串設有第八電阻和綠LED燈。所述四運放集成電路的正級電源端與第二三極管之間還連接有第九電阻。所述開關閥還與四運放集成電路的同相輸入端相連。本技術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積極的效果本技術的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利用電池電壓監測基準電路調節充電電壓的大小,使得該充電電路可為各種不同類型的電池充電。工作時,三端可調分流器與電阻相連產生基準電壓,并輸入到四運放集成電路的反向輸入端。電池電壓則輸入到的同向輸入端。開始充電時,由于電池電壓比較低,故同向輸入端抵電壓低于反向輸入端。四運放集成電路輸出低電平,綠LED燈點亮,指示正在充電。同時第二三極管導通,電源經三極管、限流電阻和隔離二極管,對電池進行充電。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電壓逐步升高,當電壓上升到略高于同向輸入端電壓時,四運放集成電路輸出高點平。第二三極管截止,指示燈綠LED燈熄滅,電源停止充電。四運放集成電路輸出的高電平使第三三極管導通,紅LED燈點亮。但充電停止后電池電壓又會下降,當低于反向輸入端電壓時,四運放集成電路輸出低電平。電源再次對電池充電,當電池電壓又升高時,四運放集成電路又輸出低電平,電源停止對電池的充電。如此循環下去,就形成了對電池的脈沖充電。充電電流逐漸減小,綠LED燈漸漸變暗,紅LED燈逐漸變亮,最終充電電流減小到涓流充電(數毫安到十幾毫安)狀態。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為本技術的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的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包括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一端與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電源正極相連的第一電阻R13和第二電阻R22、陰極與第一電阻R13另一端相連的三端可調分流器U4 (型號為TL431)、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U4陰極與控制極之間的可調電阻RV2、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U4控制極與陽極之間的第三電阻R14、陽極與第二電阻R22的另一端連接的第一紅LED燈D14、集電極與第一紅LED燈D14的陰極相連的第一三級管Q6、常開觸點與第一三級管Q6的基極相連的開關閥座SW2、陰極與開關閥座SW2的常閉觸點相連的二極管D11、一端與二極管Dll的陽極相連的第四電阻R21、集電極與第四電阻R21的另一端相連的第二三極管Q4、一端與第二三極管Q4的基極相連的第五電阻R17 ;第五電阻R17的另一端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輸出端和第六電阻R18的一端相連,第六電阻R18的另一端與第三三極管Q5的基極相連,第三三極管Q5的集電極與第二紅LED燈D13的陰極相連,第二紅LED燈D13的陽極與第七電阻R20的一端相連,第七電阻R20的另一端與第三三極管Q5的集電極和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正極電源端相連。所述第二三極管Q5基極與發射極之間設有第八電阻R19。所述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正極電源端與輸出端之間串設有第八電阻R16和綠LED 燈 D12。所述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正級電源端與第二三極管Q4之間還連接有第九電阻 R15。所述開關閥SW2還與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同相輸入端相連。工作時,三端可調分流器U4與電阻相連產生基準電壓,并輸入到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的反向輸入端。電池電壓則輸入到LM324的同向輸入端。開始充電時,由于電池電壓比較低,故同向輸入端抵電壓低于反向輸入端。四運放集成電路輸出低電平,綠LED燈點亮,指示正在充電。同時第二三極管Q4導通,電源經三極管、限流電阻R21和隔離二極管D11,對電池進行充電。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電壓逐步升高,當電壓上升到略高于同向輸入端電壓時,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輸出高點平。第二三極管Q4截止,指示燈綠LED燈熄滅,電源停止充電。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輸出的高電平使第三三極管Q5導通,紅LED燈點亮。但充電停止后電池電壓又會下降,當低于反向輸入端電壓時,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輸出低電平。電源再次對電池充電,當電池電壓又升高時,四運放集成電路LM324又輸出低電平,電源停止對電池的充電。如此循環下去,就形成了對電池的脈沖充電。充電電流逐漸減小,綠LED燈漸漸變暗,紅LED燈逐漸變亮,最終充電電流減小到涓流充電(數毫安到十幾暈安)狀態。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技術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技術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中?!嗬?.一種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四運放集成電路、一端與四運放集成電路的電源正極相連的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陰極與第一電阻另一端相連的三端可調分流器、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陰極與控制極之間的可調電阻、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控制極與陽極之間的第三電阻、陽極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的第一紅LED燈、集電極與第一紅LED燈的陰極相連的第一三級管、常開觸點與第一三級管的基極相連的開關閥座、陰極與開關閥座的常閉觸點相連的二極管、一端與二極管的陽極相連的第四電阻、集電極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相連的第二三極管、一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相連的第五電阻。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第五電阻的另一端四運放集成電路的輸出端和第六電阻的一端相連,第六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三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功能充電器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四運放集成電路、一端與四運放集成電路的電源正極相連的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陰極與第一電阻另一端相連的三端可調分流器、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陰極與控制極之間的可調電阻、設于該三端可調分流器控制極與陽極之間的第三電阻、陽極與第二電阻的另一端連接的第一紅LED燈、集電極與第一紅LED燈的陰極相連的第一三級管、常開觸點與第一三級管的基極相連的開關閥座、陰極與開關閥座的常閉觸點相連的二極管、一端與二極管的陽極相連的第四電阻、集電極與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相連的第二三極管、一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相連的第五電阻。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明龍,
申請(專利權)人:郝明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