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混凝土砌塊,包括內板、外板、左肋板和右肋板,內板和外板為同軸圓柱形弧面的一段。左肋板和右肋板位于內板和外板之間且連接內板和外板,左肋板、內板及外板圍成左半通孔,右肋板、內板及外板圍成右半通孔,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圍成一個盲孔。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通過在左肋板、內板及外板圍成左半通孔,右肋板、內板及外板圍成右半通孔,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圍成一個盲孔,減輕了混凝土砌塊的整體重量,提高了使用和運輸的方便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砌井時,在通孔內灌注砂漿或水泥,增加了井壁的整體強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砌塊,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改進和優化結構的用于下水檢查井的混凝土砌塊。
技術介紹
下水井在城市排水系統中有著重要作用,以前的下水井均是采用普通磚砌筑,井體強度低、抗滲性差、容易脫皮、結構疏松。目前,所使用的混凝土砌塊,為實心結構,由于整體重量重,運輸和搬運不方便,造成勞動成本和使用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之一,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砌塊,通過在混凝土砌塊的兩端設有左半通孔、右半通孔及在混凝土砌塊的中間設有盲孔,減輕了混凝土砌塊的重量,而且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效率;通過在通孔內灌注混凝土和砂漿,提高了下水檢查井井壁的整體強度,提高了井壁的質量。本技術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包括內板、外板、左肋板和右肋板,所述內板和外板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的一段,所述左肋板和右肋板位于所述內板和外板之間且連接所述內板和外板,所述左肋板、所述內板及所述外板圍成左半通孔,所述右肋板、所述內板及所述外板圍成右半通孔,所述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之間設有盲孔。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之間設有左半通孔、右半通孔及盲孔,減輕了所述混凝土砌塊的整體重量,且所述左半通孔與相鄰前一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右半通孔想拼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孔,所述右半通孔與相鄰后一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左半通孔相插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孔,在所述通孔內灌注砂漿和混凝土,提高了井壁的整體強度。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盲孔的橫截面為U形,縱截面為橢圓形,砌井時,所述盲孔朝下放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各個拐角處強度增大,消除了應力集中的弊端,降低了生產、搬運和安裝過程中的破損率,降低了成本。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盲孔的縱軸線與所述左半通孔和右半通孔的縱軸線均位于同一圓柱形弧面上。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加工和安裝。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盲孔的寬度與所述左半通孔和右半通孔的寬度相同或不同,優選相同。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合理,受力均勻,且外形美觀。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盲孔高度H為60_200mm,所述盲孔寬度L為30_120mm。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盲孔高度H為115mm,所述盲孔寬度L為80mm。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混凝土砌塊的一端設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與相鄰所述前一混凝土砌塊的卡槽相插接,所述混凝土砌塊另一端設置卡槽,所述卡槽與相鄰所述后一混凝土砌塊的凸起相插接,前后所述混凝土砌塊扣合定位。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相鄰混凝土砌塊之間扣合定位,易于砌塊砌筑平穩,防止拼接后相鄰兩混凝土砌塊之間發生相對位移,增加了檢查井的整體強度。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結構簡單,便于拼接。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凸起所對的圓心夾角BI為O. 8-3. O度,優選I. 30度,所述卡槽所對圓心夾角B2為O. 8-3. O度,優選I. 50度。 綜上,本技術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左肋板和所述內板及所述外板圍成左半通孔,所述右肋板和所述內板及所述外板圍成右半通孔,所述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之間設有盲孔,減輕了混凝土砌塊的重量,便于搬運和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左半通孔與相鄰前一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右半通孔相插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孔,所述右半通孔與相鄰后一所述混凝土砌塊左半通孔相插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通孔,砌井時,在通孔內灌注砂漿和水泥,提高了整個檢查井的強度。附圖說明圖I所示是本技術所述混凝土砌塊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A剖視圖。其中,圖I與圖2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I內板 2外板 3左肋板 4右肋板 5左半通孔6右半通孔7盲孔 8凸起9卡槽。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圖I是本技術混凝土砌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A剖視圖。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混凝土砌塊,包括內板I、外板2、左肋板3和右肋板4,內板I和外板2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的一段,且內板I的弧度大于外板2的弧度,即外板2的半徑大于內板I的半徑,左肋板3和右肋板4位于內板I和外板2之間且連接所述內板I和外板2,所述左肋板3與右肋板4對稱設置,提高砌塊的強度。圖I、圖2所示,左肋板3和內板I及外板2圍成左半通孔5,所述右肋板4和所述內板I及所述外板2圍成右半通孔6,所述內板、外板、左肋板及右肋板之間設有盲孔。采用此結構,可以減輕砌塊的重量,便于搬運和安裝,提高了工作效率。左半通孔5與前一砌塊的右半通孔6拼成一個完整的通孔,所述通孔在砌墻時灌注混凝土或防水砂漿,提高了整個檢查井的強度和防滲性能。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盲孔的橫截面為U形,縱截面為橢圓形,砌井時,盲孔朝下放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砌塊的各個拐角處強度增大,消除了應力集中的弊端,降低了生產、搬運和安裝過程中的破損率,降低了成本。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盲孔的縱軸線與所述左半通孔和右半通孔的縱軸線均位與圓柱形弧面上。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砌塊結構合理,易于生產和加工,降低了生產成本,且砌塊結構勻稱,強度均勻。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盲孔的寬度與所述左半通孔和右半通孔的寬度相同或不同,優選相同。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受力均勻,便于加工。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 盲孔高度H為60-200mm,所述盲孔寬度L為30_120mm ;所述盲孔高度H優選為115mm,所述盲孔寬度L優選為80mm。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混凝土砌塊的一端設置有凸起8,所述混凝土砌塊另一端設置卡槽9,所述凸起8與相鄰前一混凝土砌塊的所述卡槽相插接,所述卡槽9與相鄰后一混凝土砌塊的所述凸起相插接,前后所述混凝土砌塊扣合定位。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混凝土砌塊的一端設置有凸起,另一端設置有卡槽,所述凸起與前一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卡槽相插接,所述卡槽與后一所述混凝土砌塊的凸起相插接,使相鄰所述混凝土砌塊之間扣合定位,則砌塊碼放平穩,易于拼接定位,還可防止拼接后相鄰兩混凝土砌塊之間發生相對位移,增加了檢查井的整體強度。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起8所對應的圓心夾角BI為O. 8-3. O度,優選I. 3度,所述卡槽所對應的圓心角B2為O. 8-3. O度,優選I. 5度。本技術提供的砌塊,不但提高了下水檢查井井壁的整體強度、提高了井壁的質量,而且運輸和使用方便,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效率。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內板(I)、外板(2)、左肋板(3)和右肋板(4),所述內板(I)和外板(2)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的一段,所述左肋板(3)和右肋板(4)位于所述內板(I)和外板(2 )之間且連接所述內板(I)和外板(2 ),所述左肋板(3 )和所述內板(I)及所述外板(2)圍成左半通孔(5),所述右肋板(4)和所述內板(I)及所述外板(2)圍成右半通孔(6),所述內板(I)、外板(2)、左肋板(3)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內板(1)、外板(2)、左肋板(3)和右肋板(4),所述內板(1)和外板(2)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的一段,所述左肋板(3)和右肋板(4)位于所述內板(1)和外板(2)之間且連接所述內板(1)和外板(2),所述左肋板(3)和所述內板(1)及所述外板(2)圍成左半通孔(5),所述右肋板(4)和所述內板(1)及所述外板(2)圍成右半通孔(6),所述內板(1)、外板(2)、左肋板(3)及右肋板(4)之間設有盲孔(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軍,張繼學,鄭進松,
申請(專利權)人:徐水縣華光市政建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