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包括:本體機架、豎向滑軌、橫向固定板、第三橫向滑軌、第三豎向固定板、第四橫向滑軌、第四豎向固定板、內膽支撐架和砸膽工裝。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設計,能夠將冷柜內膽接縫捏合工序和內膽底部接合工序一起完成,避免內膽的移動,最大程度的確保質量標準。(*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冷柜內膽接縫 處理設備,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一些機械部件特別是冷柜內膽接縫捏合工序一般是通過工作人員手工來完成的,效率十分低下,接縫捏合工序完成后還需要進行最后的底部接合工序,兩道工序分別進行,均使用手工進行導致效率低下,質量無法保證統一標準。現有技術也存在機械輔助進行折彎扣縫工序,工作人員利用機械進行接縫捏合工序后,將內膽取下,到另外的輔助工具上進行內膽底部的接合工序。上述兩種操作方式的缺點在于1、上述用來接縫捏合的部件材質一般比較柔軟,其型號和大小也不統一,從而造成操作人員操作時不僅十分費力,而且不能很好地掌控產品的質量。2、需要兩道工序從而需要搬動內膽移動,這有可能造成之前的折彎扣縫變形甚至脫落。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手工和機械輔助接縫捏合工序,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能夠將冷柜內膽接縫捏合工序和內膽底部接合工序一起完成。本技術的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包括本體機架、豎向滑軌、橫向固定板、第三橫向滑軌、第三豎向固定板、第四橫向滑軌、第四豎向固定板、內膽支撐架和砸膽工裝;其中,所述本體機架的一側上部設置有所述豎向滑軌;所述豎向滑軌上固定設置有所述橫向固定板;所述橫向固定板上設置有第一油缸、第一氣缸和第一導柱;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有第一壓板;所述第一導柱和第一油缸連接有第一壓刀;所述本體機架的下部的基座上設置有第二油缸、第二氣缸和第二導柱,所述第二油缸、第二氣缸和第二導柱與所述第一油缸、第一氣缸和第一導柱相對應;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有第二壓板;所述第二導柱和第二油缸連接有第二壓刀;與所述豎向滑軌同側的所述本體機架上設置有所述第三橫向滑軌和所述第四橫向滑軌,所述第三橫向滑軌和第四橫向滑軌上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上分別設置有第三橫向定位和第四橫向定位,所述第三橫向定位和所述第四橫向定位分別與所述砸膽工裝的上側平面和下側平面對應;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分別連接有第三氣缸和第四氣缸;與所述豎向滑軌相對的所述本體機架的另一側設置有所述砸膽工裝;所述本體機架的的上部設置有所述內膽支撐架,所述內膽支撐架與所述砸膽工裝的上側平面處于同一高度,所述內膽支撐架與所述砸膽工裝平行設置。進一步所述第一壓板和第一壓刀下方相對設置有第一凹模,所述第二壓板和第二壓刀上方相對設置有第二凹模。進一步所述內膽支撐架和所述基座之間設置有絲杠。進一步所述砸膽工裝的形狀與所述冷柜內膽的形狀一致。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如下I、本技術能夠將冷柜內膽接縫捏合工序和內膽底部接合工序一起完成,避免內膽的移動,最大程度的確保質量標準。2、本技術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附圖說明 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I所示,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包括本體機架101、豎向滑軌102、橫向固定板105、第三橫向滑軌103、第三豎向固定板106、第四橫向滑軌104、第四豎向固定板107、內膽支撐架108和砸膽工裝109。其中,本體機架101的一側上部設置有豎向滑軌102 ;豎向滑軌102上固定設置有橫向固定板105,橫向固定板105可以在豎向滑軌102上滑動,以調整橫向固定板105的位置,使第一油缸110和第一氣缸112處于有效的沖程內;橫向固定板105上設置有第一油缸110、第一氣缸112和第一導柱116;第一氣缸112連接有第一壓板118 ;第一導柱116和第一油缸110連接有第一壓刀119 ;第一壓板118和第一壓刀119下方相對設置有第一凹模121。本技術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油缸110和第一導柱116的個數分別為2個。本體機架101的下部的基座上設置有第二油缸111、第二氣缸113和第二導柱117,第二油缸111、第二氣缸113和第二導柱117與第一油缸110、第一氣缸112和第一導柱116相對應;第二氣缸113連接有第二壓板(未示出);第二導柱117和第二油缸111連接有第二壓刀120 ;第二壓板和第二壓刀120上方相對設置有第二凹模(未不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二油缸111和第二導柱117的個數分別為2個。與豎向滑軌102同側的本體機架101上設置有第三橫向滑軌103和第四橫向滑軌104,第三橫向滑軌103和第四橫向滑軌104上分別設置有第三豎向固定板106和第四豎向固定板107,第三豎向固定板106和第四豎向固定板107可以分別沿第三橫向滑軌103和第四橫向滑軌104移動;第三豎向固定板106和第四豎向固定板107上分別設置有第三橫向定位122和第四橫向定位123,第三橫向定位122和第四橫向定位123分別與砸膽工裝109的上側平面和下側平面對應;第三豎向固定板106和第四豎向固定板107分別連接有第三氣缸114和第四氣缸115。與豎向滑軌102相對的本體機架101的另一側設置有砸膽工裝109 ;砸膽工裝109的形狀與冷柜內膽的形狀一致。本體機架101的上部設置有內膽支撐架108,內膽支撐架108與砸膽工裝109的上側平面處于同一高度,內膽支撐架108與砸膽工裝109平行設置。內膽支撐架108和基座之間設置有絲杠124,絲杠124用于調節內膽支撐架108和基座之間的距離以適應不同大小的冷柜內膽。捏合冷柜內膽接縫時,將內膽套在內膽支撐架108上,使內膽的接縫位于第一凹模122和第二凹模處,內膽的上緣折角套在第三定位122和第四定位123上。第一氣缸112帶動第一壓板118向下移動,第二氣缸113帶動第二壓板向上移動,第一壓板118和第二壓板壓住內膽的接縫,使內膽固定在第一壓板118和第二壓板之間。第三氣缸114和第四氣缸115帶動第三定位122和第四定位123沿第三橫向滑軌103和第四橫向滑軌104拉伸內膽。第一油缸110帶動第一壓刀119向下移動,第二油缸111帶動第二壓刀120向上移動,用力壓內膽的接縫處,使內膽接縫處捏合。第一導柱116和第二導柱117用于精確導向第一油缸110和第二油缸111的移動。工作人員將接縫捏合后的內膽移動到砸膽工裝上,將內膽底部封口接合,完成作業。當內膽的尺寸變化時,可以通過絲杠124調節內膽支撐架108和基座之間的距離,相應地,沿豎向滑軌102調節橫向固定板105的位置,使內膽位于第一氣缸112和第一油缸 110的沖程范圍內。通過本技術,能夠將冷柜內膽接縫捏合工序和底部接合工序一起完成,避免內膽的移動,最大程度的確保質量標準,提高工作效率。以上所述,僅為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當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機架、豎向滑軌、橫向固定板、第三橫向滑軌、第三豎向固定板、第四橫向滑軌、第四豎向固定板、內膽支撐架和砸膽工裝;其中, 所述本體機架的一側上部設置有所述豎向滑軌;所述豎向滑軌上固定設置有所述橫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柜內膽立式扣縫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機架、豎向滑軌、橫向固定板、第三橫向滑軌、第三豎向固定板、第四橫向滑軌、第四豎向固定板、內膽支撐架和砸膽工裝;其中,所述本體機架的一側上部設置有所述豎向滑軌;所述豎向滑軌上固定設置有所述橫向固定板;所述橫向固定板上設置有第一油缸、第一氣缸和第一導柱;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有第一壓板;所述第一導柱和第一油缸連接有第一壓刀;所述本體機架的下部的基座上設置有第二油缸、第二氣缸和第二導柱,所述第二油缸、第二氣缸和第二導柱與所述第一油缸、第一氣缸和第一導柱相對應;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有第二壓板;所述第二導柱和第二油缸連接有第二壓刀;與所述豎向滑軌同側的所述本體機架上設置有所述第三橫向滑軌和所述第四橫向滑軌,所述第三橫向滑軌和第四橫向滑軌上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上分別設置有第三橫向定位和第四橫向定位,所述第三橫向定位和所述第四橫向定位分別與所述砸膽工裝的上側平面和下側平面對應;所述第三豎向固定板和第四豎向固定板分別連接有第三氣缸和第四氣缸;與所述豎向滑軌相對的所述本體機架的另一側設置有所述砸膽工裝;所述本體機架的的上部設置有所述內膽支撐架,所述內膽支撐架與所述砸膽工裝的上側平面處于同一高度,所述內膽支撐架與所述砸膽工裝平行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祥俊,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潤澤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