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生產過程穩定性好,成品率較高的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它包括模柄(1)、上模板(2)、上模墊板(3)、設有凸模(14)的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動模(12),所述凸模(14)與第一孔(13)滑配合以在合模過程中使凸模(14)下部能夠伸出第一孔(13)外并進入下模(8)中設置的成型孔(15)中,該成型孔(15)滑配合一動模(12),所述動模(12)的下端位于設置在下固定板(11)的用于軸向限位所述動模(12)的第三孔(17)中,所述下端與第三孔(17)中的頂出桿(18)的一端相抵,頂出桿(18)另一端的下方設置一托板(19),托板(19)與頂出桿(18)之間設置第二彈性體(20)。(*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模具
,具體講是一種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
技術介紹
目前有一種被稱為軸向鎖的鎖具,該鎖具包括軸向鎖罩殼,為薄壁件,具體結構如圖I或2中標記26所示,雖然利用現有的一些技術也能夠進行生產,比如機械加工,但是生產過程穩定性差,成品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產過程穩定性好,成品率較高的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它包括模柄、上模板、上模墊板、設有凸模的上固定板、第一彈性體、脫料板、下模板、下模墊板、下固定板、動模套、下模、動模,所述上模板、上模墊板、上固定板、第一彈性體、脫料板自上而下依序連接,所述下模板、下模墊板、下固定板、動模套、下模自下而上依序連接,所述凸模與第一彈性體、脫料板中設置的供所述凸模穿過的第一孔滑配合以在合模過程中使凸模下部能夠伸出第一孔外并進入下模中設置的成型孔中,該成型孔滑配合一動模,所述動模還與動模套中設置的供所述動模穿過的第二孔滑配合,所述動模的下端位于設置在下固定板的用于軸向限位所述動模的第三孔中,所述下端與所述第三孔滑配合,所述下端與一穿過下模板、下模墊板以進入所述第三孔中的頂出桿的一端相抵,頂出桿另一端的下方設置一托板,托板與頂出桿之間設置第二彈性體,第二彈性體一端與頂出桿另一端相抵,第二彈性體另一端與托板相抵,托板和下模板之間設有用于改變托板和下模板之間距離的至少三根吊桿,各吊桿一端與托板連接,各吊桿另一端與下模板連接。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模柄、上模板、上模墊板、設有凸模的上固定板、第一彈性體、脫料板構成上模部分,其余的部分構成下模部分,首先將原材料放在下模上,然后,上模部分與下模部分合模,脫料板、下模板首先接觸,接著第一彈性體被壓縮,導致第一彈性體、脫料板整體向上縮回,同時凸模下部伸出第一孔外并進入下模中設置的成型孔中,凸模下部進入下模中設置的成型孔過程中,會將原材料頂入成型孔中,并將動模頂著向下回退,由于第二彈性體的作用,凸模下部、原材料、動模一起將會以一定速度和力度向下運動,整個向下運動過程為一個速度和力度均變化的過程,前期速度快但第二彈性體提供的力度小,后期速度慢但第二彈性體提供的力度大,通過調節吊桿,調試出不同的速度和力度,并最終獲得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所述向下運動過程就是成型過程,所述速度和力度正是保證生產過程穩定性好、成品率較高的原因,當成型完成后,開模,凸模下部、產品、動模一起向上運動,并最終將產品頂出成型孔,從而完成產品脫模。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結合上述技術方案和工作原理可知,各部件相互協調配合能夠實現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成型,且除具有生產過程穩定性好,成品率較高的優點外,還兼具拉伸模具所具有的加工簡單、原材料較省、生產效率高的優點。作為改進,各吊桿一端與托板連接是指各吊桿一端穿過托板并露出在外并擰上螺母,托板在螺母調節下可沿吊桿軸向移動;各吊桿另一端與下模板連接是指各吊桿另一端與下模板螺接固定,這樣,調節方便,調節后固定又穩固。作為改進,第二彈性體貫穿有至少一根導向桿,第二彈性體與導向桿滑配合;導向桿的一端與頂出桿另一端螺接固定,導向桿的另一端穿過托板并露出在外并擰上螺母,托板在螺母調節下可沿導向桿軸向移動,這樣,給第二彈性體運動提供導向,使第二彈性體運動更加穩定。作為改進,它還包括上端被上模墊板壓緊固定在上模板上的導向柱,其下部依序穿過上模墊板、上固定板、第一彈性體、脫料板后露出在外,貫穿下模、動模套、下固定板的導向孔在合模過程中與所述下部滑配合,這樣,提供了一種結構緊湊的導向柱,不僅使得整幅模具結構更加緊湊,而且使開合模更加穩定,更有利于生產過程穩定性好、成品率較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的合模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的開模時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I、模柄,2、上模板,3、上模墊板,4、上固定板,5、第一彈性體,6、脫料板,7、動模套,8、下模,9、下模板,10、下模墊板,11、下固定板,12、動模,13、第一孔,14、凸模,15、成型孔,16、第二孔,17、第三孔,18、頂出桿,19、托板,20、第二彈性體,21、吊桿,22、導向桿,23、導向柱,24、導向孔,25、組合螺絲,26、產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它包括模柄I、上模板2、上模墊板3、設有凸模14的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動模12,所述上模板2、上模墊板3、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自上而下依序連接,所述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自下而上依序連接,所述凸模14與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中設置的供所述凸模14穿過的第一孔13滑配合以在合模過程中使凸模14下部能夠伸出第一孔13外并進入下模8中設置的成型孔15中,該成型孔15滑配合一動模12,所述動模12還與動模套7中設置的供所述動模12穿過的第二孔16滑配合,所述動模12的下端位于設置在下固定板11的用于軸向限位所述動模12的第三孔17中,所述下端與所述第三孔17滑配合,所述下端與一穿過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以進入所述第三孔17中的頂出桿18的一端相抵,頂出桿18另一端的下方設置一托板19,托板19與頂出桿18之間設置第二彈性體20,第二彈性體20 —端與頂出桿18另一端相抵,第二彈性體20另一端與托板19相抵,托板19和下模板9之間設有用于改變托板19和下模板9之間距離的至少三根吊桿21,各吊桿21 —端與托板19連接,各吊桿21另一端與下模板9連接。圖I和圖2均畫有產品26。各吊桿21 —端與托板19連接是指各吊桿21 —端穿過托板19并露出在外并擰上螺母,托板19在螺母調節下可沿吊桿21軸向移動;各吊桿21另一端與下模板9連接是指各吊桿21另一端與下模板9螺接固定。第二彈性體20貫穿有至少一根導向桿22,第二彈性體20與導向桿22滑配合;導向桿22的一端與頂出桿18另一端螺接固定,導向桿22的另一端穿過托板19并露出在外并擰上螺母,托板19在螺母調節下可沿導向桿22軸向移動。它還包括上端被上模墊板3壓緊固定在上模板2上的導向柱23,其下部依序穿過上模墊板3、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后露出在外,貫穿下模8、動模套7、下固定板11的導向孔24在合模過程中與所述下部滑配合。本例中,第一彈性體5、第二彈性體20均為橡膠墊;所述上模板2、上模墊板3、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自上而下依序連接為采用組合螺絲25連接在一起,所述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自下而上依序連接為采用螺栓連接在一起,均為模具的常規連接方式,不加贅述;模柄I下端設有一環形凸起,上模板2設有與環 形凸起相配合的環形孔,模柄I 一部分向上穿過上模板2,環形凸起與環形孔配合,而上模墊板3將環形凸起壓緊在環形孔中,這樣,完成模柄I安裝,模柄I軸向不能動。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它包括模柄(I)、上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制造軸向鎖罩殼的拉伸模具,它包括模柄(1)、上模板(2)、上模墊板(3)、設有凸模(14)的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動模(12),所述上模板(2)、上模墊板(3)、上固定板(4)、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自上而下依序連接,所述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下固定板(11)、動模套(7)、下模(8)自下而上依序連接,所述凸模(14)與第一彈性體(5)、脫料板(6)中設置的供所述凸模(14)穿過的第一孔(13)滑配合以在合模過程中使凸模(14)下部能夠伸出第一孔(13)外并進入下模(8)中設置的成型孔(15)中,該成型孔(15)滑配合一動模(12),所述動模(12)還與動模套(7)中設置的供所述動模(12)穿過的第二孔(16)滑配合,所述動模(12)的下端位于設置在下固定板(11)的用于軸向限位所述動模(12)的第三孔(17)中,所述下端與所述第三孔(17)滑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與一穿過下模板(9)、下模墊板(10)以進入所述第三孔(17)中的頂出桿(18)的一端相抵,頂出桿(18)另一端的下方設置一托板(19),托板(19)與頂出桿(18)之間設置第二彈性體(20),第二彈性體(20)一端與頂出桿(18)另一端相抵,第二彈性體(20)另一端與托板(19)相抵,托板(19)和下模板(9)之間設有用于改變托板(19)和下模板(9)之間距離的至少三根吊桿(21),各吊桿(21)一端與托板(19)連接,各吊桿(21)另一端與下模板(9)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頌蔭,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市鄞州劍均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