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拉伸模具,上模包括上模板、上模套、第一道拉伸凹模、第二道拉伸凹模和脫料桿,第一道拉伸凹模和第二道拉伸凹模在上模套內孔的軸向方向固定設置,脫料桿在兩道拉伸凹模的模腔內活動設置;下模包括下模板、下模套、第一道拉伸凸模、第二道拉伸凸模和托料板,第一道拉伸凸模和第二道拉伸凸模在下模套內孔同軸套設,第二道拉伸凸模固定設置,第一道拉伸凸模活動設置,第一道拉伸凸模的底部連接內滑座,托料板在第一道拉伸凸模外活動設置,托料板的底部連接外滑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同時對工件進行落料、多道正拉拉伸和整型加工,工作效率高,拉伸質量好,并具節能特點,適用于電機殼體、濾清器殼體等拉伸深度較大工件的拉伸加工。(*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對工件進行拉伸加工的拉伸模具。
技術介紹
對于電機殼體、濾清器殼體等拉伸深度較大工件的拉伸加工,必需要采取兩道拉伸工序,而兩道拉伸工序要在兩道拉伸模具上完成,工作效率低;如果在一道拉伸模具上完成兩道拉伸工序,則要采用第一道正拉伸、第二道反拉伸工藝,模具結構復雜,拉伸質量差。另外,在工件拉伸過程中下模的回位動作是依靠油缸推動來完成的,而油缸推動必須依靠油泵的驅動,電能消耗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同時對 工件進行落料、多道正拉拉伸和整型加工,工作效率高,拉伸質量好,并具節能特點的拉伸模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采取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上模套、第一道拉伸凹模、第二道拉伸凹模和脫料桿,上模套在上模板的底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凹模和第二道拉伸凹模在上模套內孔的軸向方向固定設置,脫料桿在兩道拉伸凹模的模腔內活動設置;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下模套、第一道拉伸凸模、第二道拉伸凸模和托料板,下模套在下模板的頂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凸模和第二道拉伸凸模在下模套內孔同軸套設,位于內側的第二道拉伸凸模固定設置,位于外側的第一道拉伸凸模活動設置,第一道拉伸凸模的底部連接內滑座,托料板在第一道拉伸凸模外活動設置,托料板的底部連接外滑座,上、下滑座的上下活動由下模油缸推動。上述技術方案的拉伸模具,當上下模相互靠近,首先由第一道拉伸凹凸模對工件進行第一道的正拉拉伸加工,隨后由第二道拉伸凹凸模對工件進行第二道的正拉拉伸加工,如果再設置第三道凹凸模,那就可以完成對工件進行第三道的正拉拉伸加工,工作效率高,拉伸質量好。所述上模套的內孔設有整型凹模,整型凹模靠著第二道拉伸凸模的上端面固定設置,整型凸模設在第二道拉伸凸模的頂部,整型凸模和第二道拉伸凸模為一體結構或固定連接結構。上述設計使本技術可以對工件進行正拉拉伸后的整型加工。所述上模套的底部端面連接落料凸模,所述下模套的頂部端面連接落料凹模。上述設計使本技術可以對工件進行正拉拉伸前的落料加工。所述下模油缸包括缸體、上活塞、下活塞、外活塞桿和內活塞桿,內、外活塞桿同軸活動套設,內活塞桿連接內滑座,外活塞桿連接外滑座,缸體具有上下液壓腔結構,與外活塞桿連接的上活塞活動設在上液壓腔,與內活塞桿連接的下活塞活動設在下液壓腔。上述設計能很好滿足兩道正拉拉伸加工時下模的動作需要,而且結構簡單緊湊。所述下模油缸的液控系統包括內存液壓油和密封氣體的氣液罐,氣液罐底部設有的出油口通過管路LI、管路L2、單向閥Al、管路L3接通所述下模油缸的上液壓腔底部進油口 a,通過管路LI、管路L4、單向閥BI、管路L5接通所述下模油缸的下液壓腔底部進油口 b,管路L3和管路LI通過支管L6相通,支管L6上設有調壓閥A2,管路L3和管路LI通過支管L8相通,管路L5和管路LI通過支管L7相通,支管L7、L8連接三位二通電磁閥,支管L8上設有調壓閥B2。上述液控系統的設計,使工件拉伸過程中下模的回位動作只是依靠氣液罐的蓄能回彈就能輕松實現,不需外在電源驅動,具有節能特點。 綜上所述,本技術可以同時對工件進行落料、多道正拉拉伸和整型加工,工作效率高,拉伸質量好,并具節能特點,適用于電機殼體、濾清器殼體等拉伸深度較大工件的拉伸加工,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圖中1-上模,2-下模,3-下模油缸,4-主油缸,5-拉伸機頂板,6-拉伸機滑臺,7-拉伸機工作臺,8-拉伸機底板,9-彈簧壓縮缸,10-上模板,11-整型凹模,12-第二道拉伸凹模,13-第一道拉伸凹模,14-落料凸模,15-上模套,16-脫料桿,17-托料板,18-滑柱, 19-滑塊,20-滑柱,21-整型凸模,22-落料凹模,23-第二道拉伸凸模,24-第一道拉伸凸模,25-底柱,26-下模套,27-下模板,28-外滑座,29-內滑座,30-外活塞桿,31-內活塞桿,32-上活塞,33-上液壓腔,34-下活塞,35-下液壓腔,36-氣液罐,37-三位二通電磁閥,101-鋼板,102-第一道拉伸后的工件,103-整型加工后的工件。附圖說明本技術有如下附圖圖I為本技術在液壓拉伸機上的安裝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在進行第一道拉伸加工時的動作結構圖,圖4為本技術在進行整型加工時的動作結構圖,圖5為本技術下模油缸的液控系統原理圖,圖6為本技術實現的工件加工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所示,本技術的拉伸模具,包括上模I和下模2,所述上模I包括上模板10、上模套15、落料凸模14、第一道拉伸凹模13、第二道拉伸凹模12、整型凹模11和脫料桿16,上模套15在上模板10的底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凹模13、第二道拉伸凹模12和整型凹模11在上模套15內孔的軸向方向固定設置,第一道拉伸凹模13在下邊,第二道拉伸凹模12在中間,整型凹模11則緊靠第二道拉伸凸模12的上端面,所述落料凸模14在上模套15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裝,所述脫料桿16在拉伸凹模和整型凹模的模腔內上下活動設置,脫料桿16的頂部連接在一個彈簧壓縮缸9的活塞上,彈簧壓縮缸9與上模板10固定安裝,在進行拉伸工作時,上模板10連接在液壓拉伸機的滑臺6上,滑臺6由安裝在液壓拉伸機頂板5的主油缸4進行推動;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板27、下模套26、落料凹模22、第一道拉伸凸模24、第二道拉伸凸模23、整型凸模21和托料板17,下模套26在下模板27的頂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凸模24和第二道拉伸凸模23在下模套26內孔同軸套設,位于內側的第二道拉伸凸模23通過底柱25固定在下模板27,位于外側的第一道拉伸凸模24活動設置,第一道拉伸凸模24的底部通過滑塊19、滑柱20連接內滑座29,托料板17在第一道拉伸凸模24外活動設置,托料板17的底部通過滑柱18連接外滑座28,內、外滑座的上下活動由下模油缸3推動,整型凸模21設在第二道拉伸凸模23的頂部,整型凸模21和第二道拉伸凸模23為一體結構,所述落料凹模22在下模套26的頂部端面固定安裝,在進行拉伸工作時,下模板27連接在液壓拉伸機的工作臺7上,下模油缸3在液壓拉伸機工作臺7下方的拉伸機底板8上固定安裝;所述下模油缸3包括缸體、上活塞32、下活塞34、外活塞桿30和內活塞桿31,內、外活塞桿同軸活動套設,內活塞桿31連接所述內滑座29,外活塞桿30連接所述外滑座28,缸體具有上下液壓腔結構,與外活塞桿30連接的上活塞32活動設在上液壓腔33,與內活塞桿31連接的下活塞34活動設在下液壓腔35,上液壓腔33具有底部進油口 a,下液壓腔35 具有底部進油口 b ;所述下模油缸3的液控系統包括內存液壓油和密封氣體的氣液罐36,氣液罐36底部設有的出油口通過管路LI、管路L2、單向閥Al、管路L3接通下模油缸的上液壓腔33底部進油口 a,通過管路LI、管路L4、單向閥BI、管路L5接通下模油缸的下液壓腔35底部進油口 b,管路L3和管路LI通過支管L6相通,支管L6上設有調壓閥A2,管路L3和管路LI通過支管L8相通,管路L5和管路LI通過支管L7相通,支管L7、L8連接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拉伸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板(10)、上模套(15)、第一道拉伸凹模(13)、第二道拉伸凹模(12)和脫料桿(16),上模套(15)在上模板(10)的底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凹模(13)和第二道拉伸凹模(12)在上模套(15)內孔的軸向方向固定設置,脫料桿(16)在兩道拉伸凹模的模腔內活動設置;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板(27)、下模套(26)、第一道拉伸凸模(24)、第二道拉伸凸模(23)和托料板(17),下模套(26)在下模板(27)的頂部固定安裝,第一道拉伸凸模(24)和第二道拉伸凸模(23)在下模套(26)內孔同軸套設,位于內側的第二道拉伸凸模(23)固定設置,位于外側的第一道拉伸凸模(24)活動設置,第一道拉伸凸模(24)的底部連接內滑座(29),托料板(17)在第一道拉伸凸模(24)外活動設置,托料板(17)的底部連接外滑座(28),內、外滑座的上下活動由下模油缸(3)推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新根,倪小銀,
申請(專利權)人:平陽縣力奇液壓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