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包括設置在反應塔內的布氣結構,所述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的上方,所述布氣結構包括自下而上層疊的格網層和布氣填料層,所述格網層和布氣填料層的周邊均與反應塔的內壁吻合,所述反應塔的內壁上固定有支撐;所述廢氣進氣管的最高點與格網層底面之間的距離至少為500,所述布氣填料層的高度為150~400mm。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布氣裝置,通過布氣填料層和其上形成的水膜層,保證了廢氣的布氣均勻性,同時可以增加廢氣與藥液的接觸時間,提高反應效率,避免了廢氣的短流和反應死區現象的出現,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布氣裝置結構簡單,容易實現。(*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廢氣治理
,涉及一種廢氣的凈化過程中的布氣裝置。
技術介紹
廢氣處理過程中,氣液兩相充分接觸,是改善反應條件的重要途徑,尤其在吸收技術中體現更明顯。當廢氣具有一定腐蝕性時,會因為氣體分布不均,導致氣體偏流,設備腐蝕,反應釜出現薄弱點。在實際工程中,也常常因為廢氣分布設計不合理,造成廢氣短流現象,同時容易出現反應死區,導致廢氣凈化過程中反應不完全,凈化效率下降等。因此,研制氣流分布均勻、阻力小、所占空間小、結構簡單的布氣裝置對廢氣凈化過程尤為重要,對提 高廢氣凈化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設計布氣裝置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具有均勻分布流體的作用,同時其壓降又要最小,在長期操作過程中,布氣裝置不易被堵塞和磨蝕。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并結合廢氣凈化過程,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本技術結構簡單、不但能有效均勻布氣,而且還可以防止出現氣體短流,從而提高了凈化效率。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予以實現的技術方案是包括設置在反應塔內的布氣結構,所述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的上方,所述布氣結構包括自下而上層疊的格網層和布氣填料層,所述格網層和布氣填料層的周邊均與反應塔的內壁吻合,所述反應塔的內壁上固定有支撐;所述廢氣進氣管的最高點與格網層底面之間的距離至少為500,所述布氣填料層的高度為15(T400mm。進一步講,本技術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中,所述支撐由與格網層固定的一支撐環構成。所述支撐由沿反應塔內壁周向上均布的多個與格網層固定的支撐爪構成。所述廢氣進氣管的管口呈一倒傾斜的45°開口。所述廢氣進氣管的管口呈一倒凹形的矩形開口。所述格網層的網眼孔徑5 15_。所述格網層的材質為不銹鋼或UPVC。所述布氣填料層的結構為鮑爾環或拉西環。所述鮑爾環的高度為250mm,鮑爾環直徑為35、0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術布氣裝置,通過布氣填料層和其上形成的水膜層,保證了廢氣的布氣均勻性,同時可以增加廢氣與藥液的接觸時間,提高反應效率,避免了廢氣的短流和反應死區現象的出現,本技術布氣裝置結構簡單,容易實現。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廢氣進氣布氣裝置的結構示意簡圖;圖2是本技術布氣裝置的廢氣進氣管具有倒傾斜45°管口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布氣裝置的廢氣進氣管具有倒凹形的矩形管口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布氣填料層,2-格網層,3-支撐,4-反應塔,5-廢氣進氣管,6_管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如圖I所示,本技術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包括設置在反應塔4內的布氣結構,所述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5的上方,所述布氣結構包括自下而上層疊的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1,所述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I的周邊均與反應塔4的內壁吻合,所述反應塔4的內壁上固定有支撐3,所述支撐可以由與格網層2固定的一支撐環構成,也可以沿反應塔內壁周向上均布的多個與格網層2固定的支撐爪構成;所述格網層2的材質為不銹鋼或UPVC,所述格網層2的網眼孔徑5 15_,所述廢氣進氣管5的最高點與格網層2底面之間的距離至少為500mm,所述布氣填料層I的高度為15(T400mm,所述布氣填料層I的結構選用鮑爾環或拉西環,優選高度為250mm,直徑為35 40m的鮑爾環;所述廢氣進 氣管5的管口 6可以是一倒傾斜的45°開口,如圖2所示,也可以是一倒凹形的矩形開口,如圖3所示。本技術中的布氣結構與廢氣進氣管5配合使用,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5的上方。為了保證布氣效果,最好降低進氣流速,因此,將廢氣進氣管5在進入反應塔內部后需通過采取諸如擴大出口管徑等方法以降低進氣流速,保證進氣流速能夠低于lm/s,本技術中廢氣進氣管的管口 6采取不同的切口方向以降低進氣流速;同時,布氣結構與廢氣進氣管5的管上皮距離應不低于500mm。廢氣經廢氣進氣管5的管口 6降低流速后自下而上流動,首先通過格網層2,格網層2的材質可可根據實際抗腐蝕的要求選擇不銹鋼或是UPVC。該格網層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通過與支撐的固定來承托布氣填料層I ;二是可以起到了粗略布氣的作用。布氣填料層I的填料可以選擇鮑爾環或是拉西環,填料的直徑可根據實際壓力損耗來選擇。廢氣經過布氣填料層I均勻布氣,此外,當反應塔內藥液自上而下流動時,在布氣填料層上可形成一層水膜,廢氣通過布氣填料層I及其上形成的水膜層,可以進一步保證廢氣的布氣均勻性,同時,也提高了廢氣與藥液的接觸時間,提高了反應效率。為了避免通過布氣填料層的阻力過大,布氣填料層I的高度不宜過高,最好控制在150mm-400mm之間為宜。下面以對有機廢氣治理工程為例,對其實施過程做具體說明廢氣凈化反應塔4內的廢氣進氣管5的管口 6采用如圖3所示的倒凹形切口管的形式,廢氣經過廢氣進氣管5的管口 6降低流速后進入到反應塔4內,并在塔內自下而上流動,經過由層疊布置的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I構成的布氣結構后,與自上而下的噴淋液接觸并反應。其中,布氣結構底層的格網層2的底面距離廢氣進氣管5的管上皮高度為500mm。布氣填料層I由250mm高度的鮑爾環組成,該鮑爾環的直徑為35_40mm。格網層2采用的是孔徑為IOmm的UPVC網。廢氣經過本技術布氣裝置后可提高反應塔內廢氣均勻度,避免短流,藥液在布氣填料層I上形成水膜層,從而增加了反應接觸時間,提高了反應效率。盡管上面結合圖對本技術進行了描述,但是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技術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技術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包括貫通于反應塔(4)的廢氣進氣管(5)及設置在反應塔(4)內的布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5)的上方,所述布氣結構包括自下而上層疊的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1),所述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I)的周邊均與反應塔(4)的內壁吻合,所述反應塔(4)的內壁上固定有支撐(3);所述廢氣進氣管(5)的最高點與格網層(2)底面之間的距離至少為500_,所述布氣填料層(I)的高度為150 400mm。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由與格網層(2)固定的一支撐環構成。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由沿反應塔內壁周向上均布的多個與格網層(2)固定的支撐爪構成。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氣進氣管(5)的管口(6)呈一倒傾斜的45°開口。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氣進氣管(5)的管口(6)呈一倒凹形的矩形開口。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網層(2)的網眼孔徑5 15mm。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網層(2)的材質為不銹鋼或UPVC。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用于反應塔的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反應塔的廢氣進氣布氣裝置,包括貫通于反應塔(4)的廢氣進氣管(5)及設置在反應塔(4)內的布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氣結構設置在廢氣進氣管(5)的上方,所述布氣結構包括自下而上層疊的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1),所述格網層(2)和布氣填料層(1)的周邊均與反應塔(4)的內壁吻合,所述反應塔(4)的內壁上固定有支撐(3);所述廢氣進氣管(5)的最高點與格網層(2)底面之間的距離至少為500mm,所述布氣填料層(1)的高度為150~400m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金鳳,徐淼,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